分享

生的食物:你是生吃还是煮了吃?

 轻舞飞扬燕子 2016-08-10

  欢迎来到生食膳食。

  随着标准美国饮食变得越来越多地充满脂肪和糖,以及各种加工食物,代谢紊乱、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飙升。

  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现在有将近35%的美国人口是肥胖人群,超过2,900万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而心脏病则是头号杀手。

  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科学家都一致同意,长期坚持不饱和脂肪、低糖低盐以及更多新鲜水果蔬菜的膳食改变可以避免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国家健康指南建议,每天至少五份或400克水果和蔬菜。一些研究表明,每天一份额外的水果或蔬菜可以降低6%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另外有些人走得更远。他们说,为了健康,应该只吃生的食物。

  生食膳食的原则是,就如人体不能忍受40摄氏度或104华氏度以上的温度一样,食物也一样无法忍受。生食倡导者说,无论我们吃什么,都不应该加热到104华氏度以上。

  在生食膳食中,食物应该吃新鲜的、低温脱水的或是发酵的。

  生食者说,让食物“活着”,“活”的食物充满了生命力。煮熟的食物是“死的”,没有生命力。

  生食膳食有那些类型的?

  生食者摄入的食物当中有70%到100%是生吃的。一些生食者也吃一些煮熟的食物,但主要还是生吃食物。生食膳食不是“全或无”,它是尽可能多地吃生的食物。

  生食膳食可以是相当复杂的,用搅拌机和冰沙机做出绿色冰沙,或是用脱水器使低于115华氏度的空气使食品变脆。

  2010年,美国已经有了超过100个生食餐厅。其高逼格的特点吸引了包括黛咪摩尔和格温妮丝·帕特洛在内的一批粉丝。主流杂志提供食谱。这个信息似乎是:你可以在你的生活中融入更多的生食。

  在某些地方,人们只是简单地生活在生食社区或“生态村”里,自己种植食物,没有任何化学物质。他们让诸如蒲公英之类的“杂草”长大可供食用,他们在山上收获野生食物。对于某些人来说,使生食膳食成为全部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更为令人满意的。

  一位作家认为甲虫、蠕虫、昆虫和野生鸟蛋是“非常美味”的,虽然他继续问道,杀死和吃掉动物是否真的对。他指出,这个问题“在生食现场是非常有争议的”,他呼吁人们尊重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些“全生食”的节食者只吃整个的食物,不切碎或榨汁,最大限度地保留膳食纤维和营养。有研究表明,喝果汁和食物整个吃的机体代谢不同。

  也有关于食物混合的建议,例如,不要将甜的和酸的水果混合着吃。在一些圈子里建议禁食。

  生食膳食并不一定只能吃水果和蔬菜。生食素食者不吃动物制品,但混合生食膳食可以包括肉、鱼、肝、蛋。显然,这些必须趁新鲜吃以避免生病。

  生食节食者都吃些什么食物?

  自然状态的食物都是合适的。受欢迎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坚果、豆芽、豆类和谷物。一些还建议可以食用发酵食物,如泡菜和酸奶。

  “豆芽”提供蛋白质。

  生坚果提供脂肪,而干果能提供能量。

  野生食物如蘑菇、车前草、蒲公英可以自由收获,但采摘野生粮食时要小心学会什么是安全能吃的,什么是要避免误食的。

  有人说,水份主要来自水果和蔬菜,但如果还需要额外的,则应该通过蒸馏纯化以消除额外的化学物质。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一组201名“生食者”摄入的食物当中有95%是生食的。他们每天食用1,029克到1,313克水果、411克到457克蔬菜。总的来说, 97%的摄入食物来源于植物,包括小面包、谷类、大米、豆类,乳制品包括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和生的酸奶。

  他们的饮食高纤低能。大部分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

  生食膳食的好处?

  生食节食者说,只吃生食能排出体内毒素,毒素进入身体的速度比它们被消除的速度更慢。

  一个网站声称,烹饪会使食物失去电子,从而减损了它所提供的能量。

  正如可以用“光”、“能量”和“生命力”之类的进行表达。例如,豆芽作为植物的萌芽,据说包含了所有的“生命力”,吃了“活的”豆芽,这个好处就传递给了吃的人。

  信奉生食的人声称,减少蛋白质摄入是有益的,因为过多蛋白质会导致消化系统内发酵。此外,由于身体能够自然产生酶,有些人说,其实真的不需要摄入蛋白质。

  另一方面,生食专家说,烹饪会杀死食物中的酶,使身体无法从中受益。

  是否有营养意义?

  新鲜水果和蔬菜无疑是有益健康的,但如果不遵循医生的意见,生食膳食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一些生食支持者极力主张个人要制定自己的饮食计划以避免出现营养问题。那些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人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饮食,吃一些熟食或膳食补充剂。每一位生食节食者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和需要保持高度关注。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