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思朱颜:陈寅恪、柳如是与一颗红豆的三百年情缘

 云天一鹤757 2016-08-10


钱谦益和柳如是曾经居住在常熟的红豆山庄,庭院中有一棵红豆树。红豆树本是华南热带植物,所以这棵红豆树几十年开一次花,结几颗红豆。而1939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得到一颗据说是钱柳故宅中的所结的红豆,这颗红豆也成功播下一颗种子,使得陈寅恪在多年后发愿写作《柳如是别传》。(图:电影《柳如是》剧照)




 红豆:相思朱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这首平白的诗歌打动过许多那个时代的有情人,十几年前或许还有人用红豆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现在,发微信、短信“表情符号”就够了吧?不过,王维写的可不是我们今天常吃的豆沙包、豆沙月饼乃至红豆沙冰棍里用到的食用红小豆(Vigna angularis),而是指含羞草科植物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又称海红豆)或者豆科蝶形花亚科相思子属的相思子 (Abrus precatorius)的种子。后两者植物的种子都含有毒成分,只能用来观赏而无法当食物吃。


汉魏之间中原人眼中的“相思”标志是鸳鸯以及泛指的相思树,晋代干宝给当时广泛流传的韩凭夫妇殉情的故事增加了“死后化生相思树”的情节。随着汉帝国向南方扩张,北方文人开始接触南方树木所结的红豆。东汉末年曾在华南住过的刘熙记载当时的福建有一种叫“相思”的大树,“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大概当时人把北方文人讲的相思树的传奇套在了孔雀豆这一树木身上,其豆子开始被人珍重保存、互相赠送。赠送红色的豆子表达相思乃至串成手镯或是先从南亚、东南亚传播到华南的习俗,东南亚人很早就用光鉴玲珑的孔雀豆一类的彩色种子、石头装饰脖颈、手腕。



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a,又称海红豆)


有意思的是,一直到明清的时候,红豆还是被当作珍稀的玩意儿被江南、中原人认知。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这本书的源头还和红豆有关。1939年,那时候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和很多的北大、清华、南海教授辗转转移到大后方,在昆明那边西南联合大学教书,偶然得到了一颗钱谦益和柳如是曾经居住过的常熟红豆山庄的红豆,他记忆非常深刻,一直保存在自己的行囊里。到1953年突然看到这个红豆想起了钱谦益、柳如是写的诗文,一些诗文的阅读,包括一些想象,开始重新写一本关于这个人的诗文、行迹的一本书,就是《柳如是别传》。 


追溯到更长时间,为什么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红豆山庄会出产红豆,因为常熟在江南。实际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是在明末的时候,当地富户顾氏家族在海南岛地方移植了华南生长的孔雀豆树到常熟红豆山庄,华南热带树种移到江南成活就很不容易了,何况开花结果。所以这棵红豆树几十年开一次花,结几颗红豆。从植物学、气候学来说肯定是在江南气候特别炎热、特别特异的一年才会开花结果。在1661的时候,也就是清代的顺治十八年,钱谦益80大寿时,红豆树突然开了花,而且结了一颗红豆,他就非常兴奋:我今年过生日了,这颗红豆树好像开了花,结了果,好像是给我庆祝生日一样。他就写了诗歌,而且让他亲友唱和。植物学角度说这是气候和物理或者科学自然而然的结果,但是人不是这么认为的,人是从文化上,从意义上,类似于天人感应上来认识的,觉得红豆为我而开花结果。 


柳如是这个人非常有意思的人,他改造植物的另外一个例子在清代人笔记小说里写,为了庆祝钱谦益的生日,提前让她的佣人把红豆山庄后面菜地重新整理种上麦苗,等到钱谦益过生日的时候引到楼上去,一看麦苗被布置成了“寿”,好像也是为他过寿一样,他也很兴奋,高兴的跳起来掉到楼下面来,清初的笔记小说里面记载的。钱谦益本身还写过好几首怀念记忆红豆的诗歌,一类是怀念他和柳如是相亲相爱的过程,另外是怀念故国之思的东西,就是明代的国家。为什么通过写红豆来写故国之思呢?因为红豆的红和明代皇家朱姓是相通的,曲折表达对明代的思念。当然钱谦益本人是非常复杂的人,是明末东林党的首领,担任到了礼部尚书。但是在清兵南下选择投降,在北京当了半年翰林院学士,后来感觉很羞耻到常熟隐居,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在暗地里支持反清的活动。过了七八十年以后,乾隆皇帝看了他的诗歌了解他事迹以后很恼怒就骂他这个人太无耻了,先投降我们清朝,后来下面暗暗搞乱七八糟的事,又给我们写诗文诋毁我们满清人,所以他列入《贰臣传》乙编,《贰臣传》甲编是对清朝做出贡献的,把他列入乙编就是投降清朝,又背叛清朝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菩提树:有无之间


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初去欧美游学,接受史学的训练和教育,曾经去德国柏林大学上学,而柏林大学旁边有一条著名的街道,中国人称之为“菩提树下大街”。但是这大街完全是中国人通过我们想象的认识强加给柏林,强加给德语文化的名称,只有中国人、日本人这么认为。而在德国,或者除中国、日本以外的国家它都叫椴树大街(Unter den Linden)。为什么会有通过翻译错误发生文化的误认呢?




看这两个照片,左边是柏林所谓菩提树大街,是温带树种,秋天是落叶。右边是印度的菩提迦耶,佛祖成佛的地方那棵最著名的菩提树,它菩提树实际是歪歪曲曲的,树根是斑驳,还有白色斑。唯一想像是叶子是内凹心形的形状。菩提树是在西亚和南亚热带地区生长的树种,佛祖传说是2500年前在一棵菩提之下成佛,所以后世佛教徒经常会种植菩提树表达对佛祖的思念,今天去了西双版纳也会有菩提树。


而中国有史可考的菩提树是在公元501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带到了广州光孝寺种植的菩提树,但是这棵树宋代死掉了,现存的是清代补种的。在华南地方因为是热带可以长这种树,在泉州开元寺,广州六榕寺也有菩提树。在江南、华北气候不合适,根本没有就植物学上的菩提树生长。如果大家喜欢旅游去江南或者天台山国清寺,或者故宫英华殿里面也有两棵所谓的菩提树。为什么有这些命名呢?它都不是植物学上所称的菩提树,它们往往是,要么是椴树,要么是无患子树,甚至是银杏树,都被当地的寺庙、文人或者皇帝称之为菩提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误认?



19世纪英国植物学图书中的菩提树插图


最早印度或者西域僧人到中国传教会携带三种东西,第一种佛祖或高僧的舍利,这里面有真真假假;另外会带当地的宝石,第三种会带珍奇植物的种子,他可能会带其它的树,在中原、江南比较少见,也有可能是本地的僧人引进山里或者其它遥远地方的树当作菩提树,实际都不是植物学上的菩提树。故宫两棵是椴树。明代、清代皇帝写过很多诗,写的是菩提树,如何跟佛祖发生关系,如何神圣,实际就是椴树。在唐宋时代江南地区的佛寺和日本佛寺交流非常紧密,所以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佛学的时候也把椴树种子带回日本寺庙里,也叫做菩提树种下来。到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去德国柏林留学的时候,走到这条大街上看到这不是我们家乡的菩提树吗?所以就翻译成菩提树。这种叶子可以泡茶,叫椴树茶,中国和日本人叫菩提树茶。现在中国旅游教科书里还都叫菩提树下大街。




 法国梧桐:浪漫的误会


还有类似的事件,就是法国梧桐和梧桐的故事。《诗经》里都写到凤凰会落的传说中美好神圣的梧桐树,后来对应到实际梧桐树当中。这是中国传统,主要有两个文化意向,一个是凤凰落在上面,是比较高贵尊贵的;另外在唐末的时候,和秋天、悲秋结合在一起,变成衰变、感伤文化的意向,大家读《唐诗宋词》的时候经常能读到。



《梧桐双兔图》,清代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人把二球悬铃木称之为法国梧桐,把对近代中国人来说非常洋派,时髦的国家法国,和传统意境里梧桐树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法国梧桐”,而植物学来说它和梧桐树是两种树种,关系不大。法国梧桐学名叫做二球悬铃木。悬铃木一共有三种,一球、二球、三球,主要区别是秋天结的果。挂三个就是“三球悬铃木”,原产西亚和南亚,在印度很多。三球悬铃木传播在世界各地的历史很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希腊很普遍种植,希腊是从西亚引种的,作为遮荫的庭院树和行道树。罗马那时候也是从希腊引进这个树,罗马将军庞培把它引进到罗马城里大规模作为行道树种植,所以现在去希腊旅行的话,村庄或者古城里还能看到巨大的古代三球悬铃木树种。中国最早三球悬铃木引入中国跟佛教也有关系,而且历史非常早,公元401年的时候,著名佛教僧侣和翻译家鸠摩罗什到中原来传教,在长安户县古庙里种了一棵树,一直活到1950年代才死掉了,现在周围庙也比较慌,周围人随便种了几棵悬铃木树。



《悬铃木上的松鼠》(局部),17世纪初


一球悬铃木主产在北美洲,主要产在北美洲,到近代15、16世纪被殖民者发现以后引进西班牙。一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长得很近,杂交出了二球悬铃木,英国人最早引入并称之为西班牙悬铃木。其它欧洲国家一看英国种,就叫做伦敦悬铃木或者英国悬铃木,法国也是这样称呼它的。但是1902年法国殖民者在上海租界把这种树引进当作行道树种植以后,因为是法国人在种,又和中国梧桐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就创造了法国梧桐,但法国梧桐其实是伦敦梧桐或者英国梧桐。后来很多小说或者影视剧里经常描述拍摄这对爱人在法国梧桐树下走、散步,想象说法国梧桐是多么浪漫的,它实现了意境的嫁接,法国时髦的国家,和梧桐传统文化的嫁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上内容,根据8月7日周文翰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活动《花与树的人文之旅》现场演讲整理节选,由商务印书馆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