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建水古井——行走的心,不老的乡愁

 行摄天下者 2016-08-10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

虽然现在还没有雪满白头,可是乡愁却在这些年逐渐发酵。家乡的景物越来越多地在梦境中出现,带着或明亮或阴沉的底色;而有关家乡的那些标志性东西,越来越觉得饶有兴味,在外多年,还是家乡古井里面的水最甜。

井,在建水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井水,清澈,甘甜!不光生活饮用少不了它,制作豆腐更是离不了!豆腐好吃,就是因为建水的水好!

建水古井散落在古城各大街小巷,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甚至还有十二眼井。一般来说,多眼井的井口是连环的,也有独立的。它们是如此的奇特,如此地让人思之悠然。

小时候喜欢爬在有井栏的水井边,抚摸着井栏上绳子磨出的深深的痕迹,感叹这井的年纪好长好长。有时候探头往井里看看,井里映着一晃一晃的头影,神秘而惊险。

用水桶从井里打水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事情,长长、软软的绳子左一晃、右一荡,桶就翻倒灌满水。初学打水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晃荡轻了桶不会翻到就装不了水,重了桶就会左右晃晃就漂在水上。

那时候大部分人家用水都需要到井台边,洗衣服、洗菜、淘米,甚至喂牲畜,因此井台边俨然成了一个聚会的地点,也成了信息集散的平台。女人边洗涮边聊天,男人端着烟筒边休息边冲磕子,小孩子也会跟着大人在井台边打闹玩耍。

街边一口无名的古井,看看井栏上绳子磨出的痕迹,你就知道什么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了。建水的井多,每个井的水质也各不相同。有的井水苦涩,只能用来洗涤;有的井水甘甜,可做居家饮用。据在井边洗衣服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井水有点涩,只能用来洗衣服。可是我知道,再涩也比外面的自来水好喝。

最有名的大板井,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有“滇南第一井”之说。在《云南通志》里对它的水味是这样描述的:“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用大板井开水泡茶,茶水清亮不发黄,闻起来清香四溢,喝起来唇齿馨香;因为大板井水挑回家放在瓦缸中可长期备用,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味,还因为用大板井水做古城人爱吃的豆腐,其质鲜嫩口感香酥,用它榨云南特产米线,则精细滑软。建水的烧豆腐、凉米线之所以能成为滇南有名的风味小食而吸引八方游客,全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甘美的西门大板井的水。

出了东门,在太史巷巷口有一口很有名的井,俗称东井,也叫醴泉。它是县城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水井,建于元代1271年,至今已有700多岁了。它的井栏高60厘米,圆形口径90厘米,用两块巨石凿成半圆弧形井圈,合拢成圆筒状,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十分牢固。井口距水面约两米,汲取方便。东井出水旺盛,泉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是古城最古老的甜水井,若用该井的水在建水紫陶壶内泡茶,可谓茶色清醇,香味极佳。

公共水井一般都会养几条金色小鱼,以防有人投毒或水质有问题。小时候总想用水桶打起一条来,不过似乎没有得逞过。

★“市井”生活

在传统农耕时代,城镇的形成,最初都是由水井边的小小集市形成的,所谓“市井”生活,当然与井有关。因为有众多的水井相伴,建水人保存了古老而传统的“市井”生活。 

建水人喝茶,一定要用西门井水。中国传统社会,茶与酒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饮茶和酿酒,都离不开好水。在各种水之中,井水往往以其甘美清洌和易于取用,成为泡茶、酿酒的佳水。建水人充分地享用着井水的甘美。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都忙着到井边取水,有牛车马车,有三轮车人力车,有汽车自行车,当然,更多的是肩挑手提。一如前人记载的“其泉清冽,较各处之水为美,城中人汲取甚众。”古城人喜欢用铜壶煮的西门井水泡茶喝,否则就不认为是好茶,这种生活习性一直保存至今。

建水的烧豆腐很出名,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门小街古旧的房檐下,敞开着一扇扇木板门,飘散出烧豆腐的味道。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为日常小吃的米线、饵丝在这里只是烧豆腐的陪衬品,是小餐馆的兼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回去之前吃一顿豆腐,是一种享受。

家乡的一切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会对着一大片的楼房,说出一条街的名字;也会对着一条繁华的街道,思想里映出一片荒地。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历史,也刻下了多少人童年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