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地名由来:天津市名

 轻风无意 2016-08-10

    “天津”“天津卫”的由来

    天津,原名叫“海津镇”,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按照“海滨津渡”的意思,把原始的“直沽塞”改称而来的。据吕盛在《天津卫志跋》的记载,“天津之名,起于北都定鼎之后,前此未有也。”说的是,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巡视海河西岸,对这个地方很赞赏,提出要起个好名字。有个大臣提议起名为“天津”。不久,朱档为跟惠帝(他的侄子)争夺帝位,又从直沽河南下。称帝后,他便采纳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把“海津镇”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

    又因“天津”“北近京师、东连海岱,天下粮艘商船鱼贯而进,殆无虚日。”于是,在公元1404年朱棣下令筑城,“首建天津及左右三卫以防御之”。从此,成为“京师”的屏障。这就是“天津卫”一名的由来。

    “天津”这一名称,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指的是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天津市(2015)辖15区1县: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宁河区、静海区、蓟县。

 

附:“天津”由来考


    第一种说法,星座说。“天津”本为星宿名,在《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宋史·天文志》等史书中都有关于“天津”或“天津”之别名的记载。作为天上的星宿,“天津”还有一些别名,如“天横”“箕宿”“天津九星”等。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县志》收记以上诸条,并以此作为天津“故以为名”的说法之一。 战国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在《离骚》这首长诗中,就写有“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的诗句。这是浪漫诗人驰骋神奇的想像,为了探求真理而在九天之上遨游,意为:我早晨从东方的银河出发,傍晚到达了西方的尽头。楚辞注曰:“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津是天界东边箕星和斗星之间的银河”。所谓银河,就是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灰白色的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银河的别名很多,如云汉、天河、天汉、天杭、银汉等等。“天津”也是“银河”的别名之一。 数年前,天津建成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都市广场,市地名办公室组织学者开会讨论,公开征名。有人提议“银河广场”后被采纳,其原因有四:一是“银河”之名与天津之名在历史语义上相关相谐;二是群星闪烁之浩瀚银河与广场中月亮造型相切合,象征天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前景光明;三是“银河广场”平仄相调,读音顺畅,语言平易;四是“银河”与天津近年新命名的“津河”、“金街”等地名形成相互呼应和谐的系列格局。

    第二种说法,缘河说。《金史·河渠志》载: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这是说金朝设有“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的官署,负责天津河的漕运护卫,以及两岸河道水闸的管理工作。《天津卫志》在记述“学田”时,称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县”。注意,这里的“天津河北”并非“天津”“河北”两地名的并列,而应断句为“天津河︱北”,就是“天津河北岸”的意思。由此可见,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天津河”之名。另外,天津又是一座著名的桥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天津桥】在河南洛阳县西南二十里。隋炀帝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之象,因建此桥。用大船维舟,以铁索勾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名曰天津。唐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宋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砌以巨石,基址甚固。横亘洛水,为都城之胜。今曰上浮桥。”《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年:“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即此桥。唐人许浑《十二月拜起居表回》诗云:“一章西奏拜仙朝,回马天津北望劳。”这里的“天津”即指天津桥。传说宋代大学者邵雍,曾和客人一起在洛阳天津桥上散步,忽然听到杜鹃叫声凄然,有所触动并感悟,预言天下将大乱。这就是“天津桥上闻杜鹃”的著名故事。

    第三种说法,关口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天津关,又名天门口、大口。在京兆宛平县西二百余里。宋嘉定六年,蒙古铁木真自大口攻金中都。即此。”据《天津县志》介绍:“按旧志,天津本近口关名,在良乡北……据《畿辅通志》考证,天津关在宛平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则称关在阳乡里北百余里,至易州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中间差大者曰天门关,或云天津口。”

    第四种说法,赐名说。史料记载,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年),在直沽设卫筑城。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天津”这个地名,是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开始出现的。明朝文人李东阳撰写的《天津卫城碑记》记载:“我朝文皇帝﹙指明成祖朱棣﹚,兵下沧州,始立兹卫,……立为今名,则象车驾所渡处也。” 程敏政在重修《天津涌泉寺碑记》中说:“我文帝入靖内难,自小直沽渡河易南,命其地曰天津。” 1961年,在和平区南门外大街路东民居发现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庙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立焉。” 结论:以上历史记载基本一致,明初镇守北方的燕王朱棣,为从侄子惠帝手中夺取皇帝的宝座,率领部队从天津﹙当时叫海津镇,别名直沽﹚渡河南下,直捣沧州,最后攻占南京。燕王当了皇帝之后,遂将“海津镇”改名“天津”。“天”指天子,“津”为渡口,其含义就是纪念天子由此渡河的津梁。

    总上所法,皆源于历史典籍,有名可考、有证可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天津”这个双音节专用名词,在历史上曾为天上“银河”之别名,在隋唐时曾为洛阳附近的一座桥名,在金朝时曾为一条河流的别名,在宋代时曾为一座关口名。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几种说法与“天津”这座城市真正得名的原因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而与“天津”得名,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最有说服力的则应当是第四种说法“赐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