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知多少?—珠村乞巧节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8-10

一、关于乞巧文化节
“乞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七姐”祈求幸福的美丽日子,又名“七姐诞”,是中国的“女儿节”和“情人节”,过去的热闹与规模曾与春节媲美。
  
由于织女才艺高超,心灵手巧,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向她祈求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习俗,并发展成为乞巧节。
  
“乞巧”文化是一种憧憬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创新竞赛文化,通过无限创意,运用手边的各种材料,构思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通过作品的摆展,创作者和欣赏者得到相识和沟通,传达心思,表达爱慕,交流思想和文化。



二、七夕传说里的乞巧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在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
  
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三、珠村乞巧节
粤人重七夕,灯光到天明。天河区珠村的乞巧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珠村就有了乞巧节,世代相传,历久不衰。乞巧活动折射了一代代珠村女儿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也折射了一代代珠村人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先生写了《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盛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