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罪魁祸首?胰岛素抵抗OR胰岛功能障碍?

 诚劳恒 2016-08-10

diabetes-800.jpg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这一观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争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而胰腺功能障碍是后期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血糖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波动,这种稳态受体内胰岛素、血糖组成的反馈环的调控。


随着这一发现,之前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反馈环由胰腺β细胞和胰岛素敏感组织组成。


β细胞受刺激后促进胰岛素释放,促进胰岛素敏感组织对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摄取。反之,这些组织反馈信息给胰岛细胞,提示胰岛素缺乏。


介导这一过程的介质还不明确,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整合。


胰岛素抵抗伴随着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了维持正常糖耐量状态,胰岛β细胞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果β细胞不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时血糖水平就开始升高。


根据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这两者共同作为糖尿病前期来对待)和糖尿病之间进行区分,但是并不能根据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的程度来确定血糖升高的幅度。


如果存在糖耐量受损,就说明存在胰岛素抵抗。


即便是正常范围内的血糖水平增加,也是由于胰腺β细胞功能持续下降的结果。


随着疾病的进展,β细胞功能进行性恶化,最终由糖耐量减低转变为2型糖尿病。


在伴有比较明确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比如,患者一级亲属患糖尿病、女性曾出现过了妊娠糖尿病或者多囊卵巢综合症及老年人群)时,胰腺β细胞功能就已经开始下降了,并慢慢进展为糖尿病。


此外,β细胞功能具有基因遗传性,极大地影响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虽然我们对于胰岛素抵抗和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在T2DM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明白它们和患病高危状态有关,但是疾病进展过程还是有明确异质性,可能还包括其它致病因素。


其中,基因和环境都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因谱的改变,并不能解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快速增长的现象,但是环境的改变对于我们了解这一现象非常重要。


由于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检测出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基因。


利用候选基因的方法,PPARG是第一个筛选出来的基因。


对全基因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至少50个基因位点和2型糖尿病相关。


此外,发现有53个基因位点和胰岛素及血糖相关(并不是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都相关),其中33个位点和2型糖尿病相关。


尽管有一些基因位点和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但是大部分都是和β细胞功能相关的。这些位点的基因产物大部分都不能明确地被鉴定出来。


除了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外,其它环境因素也很重要。食物成分尤其是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在肥胖、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糖耐量异常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增加,在碳水化合物刺激下,胰腺β细胞的应答能力下降,一定程度地导致老年患者糖耐量下降。


孕期母亲体格可以影响到宫内环境,宫内环境异常可以引起后天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增加后代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最近的讨论的焦点是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肥胖和糖尿病流行中的作用。


尽管对于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促进了胰腺β细胞进行性丧失,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无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β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都好,但在预防糖尿病的路上,我们人类一直可以做到,并且能掌握的就是“管住嘴”和“迈开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