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遍青山人未老

 欧阳秋桂 2016-08-10

  

                                      张水华(左二)在山上调解纠纷

   许祖平、王薇薇文/图

  “山林纠纷调处,老张是行家!”“老张哪,半辈子都在山里转,吃得苦!”提起张水华,吉水县乡镇干部以及熟悉他的村民无不称赞。

  初见张水华,他高大的身躯像大山一样结实,也许是常年在外风吹日晒的缘故,皮肤有些黢黑,方方正正的脸庞上,一双浓眉大眼透着沉稳与干练。但一笑便露出的两颗虎牙,又为他增添了一些孩童般的纯真与灵气。

  1983年,张水华参加工作,先后到水南、乌江任林业技术员,指导乡村集体造林育林,与青山为伴、花鸟为朋,在乡镇一干就是13年,直到1997年进入县林业局,从事造林、林政执法、森林病虫害防治、办公室文秘和党务等工作。2006年10月,张水华被县里任命为县人民政府调解处理山林权属争议办公室主任,业务技术扎实且学法律专业的他从此走上了山林纠纷调处岗位。

  真情调解化干戈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水南镇溪林村小组同荷山村一、二组发生山林权属争议,涉及面积700多亩,期间两村发生过多次矛盾冲突,乡政府多年调解无果。2007年林改确权之时,争议重新引发。直到2011年,溪林村村民带着书面申请来到了调解处理山林权属争议办公室,请求裁决山林权属。

  权属、界址裁决,首先要深入山林勘界,察看山场植被,核实证据,熟悉地形,勾绘争议山场地形图。时值八月酷暑天,一顶草帽、一双解放鞋、一个背包,便是张水华踩山勘界的装备。沿着荆棘密布的山林和溪涧,冒着可能被蛇虫咬伤的危险,张水华翻山越岭,一边勘探一边与争议双方阐释与沟通,希望争议各方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互相作出让步,缩小分歧。调查取证尚未结束,附近相邻的丫塘、街上、廖家、南坝等村小组得知山林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后,都提出权属主张书面申请,使争议陷入复杂化。张水华再次扎进山林,反复上山核实界址,甚至踩烂了鞋,并依据相关林业法律法规与争议双方摆事实、讲道理,但调解仍未能成功。

  事后,县山纠办代表县政府依法做出了兼顾造林者权益的山场权属划分行政裁决。由于一方不服裁决,案子又反复进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当天,双方听了庭审都有所触动,休庭后表示愿意再回去调解。第二天,张水华趁机又组织双方深入山场调解,现场虽仍有争吵,但在张水华的撮合下,双方负责人和村民代表当场在事先起草好的书面协议上签字捺印,最终解开了两村几十年的疙瘩。

  这是张水华调解山林纠纷较成功的一起案例之一。“实功夫就是要撑得住局面,要有口才,要知己知彼,学会心理学、情感关系学的综合运用等等。”谈起调解方法手段,张水华说确实要有两下子功夫,有些东西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实在做事为乡亲

  但山林纠纷调处远非这么简单。“2008年,裁决黄桥镇一个纠纷案子,被申请方纠集30余村民闹到单位,维稳压力很大;2012年,调处八都镇一起涉及多个村组的山林纠纷,某些人为个人利益纠集部分村民跑到办公室来把办公桌子都给砸了。搞山纠这行,人不觉累,心确实很累,一般人都不愿沾边。”张水华告诉笔者,山林权属、界址裁决专业性强,各方利益纠缠复杂,裁决后因当事人不服还时常受到电话、短信骚扰和威胁,或因当事人对生效判决不满而遭受纠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少年轻人觉得这项工作繁琐又辛苦,而且没有前途,录用到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办公室后工作没多久,又纷纷考走或调走。眼下山纠办正面临人手少、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林纠纷调处如此难,张水华为什么一干就是十年?“也有通过行政裁决使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当事人,他们口头表示感谢或邀请去村里做客甚至赠送牌匾,这时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我是农村出身,了解如何与农民打交道,作为林业人,确实想为农村做一些实在事,而且我把越野、爬山、踏界当作锻炼方式。”十年间,张水华并不是没有调动的机会,但山林纠纷调处岗一直缺乏人手,每调处一个案子,从调查取证、踩山勘界,甚至起草山林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书、行政复议答复书等法律文书及出庭应诉,张水华都亲力亲为,确保不出差错。

  恪守廉洁保公正

  对于从事纠纷裁决工作的人,民间有评价为“吃了原告吃被告”,意指因掌握行政裁决“权力”而有利可图。张水华作为县内山林纠纷调处的“行家”,确实也面对过不少“诱惑”。“爬山很辛苦,拿两条烟抽抽。”“辛苦了,一点心意。”……到基层调处山林纠纷,临走时张水华有时能收到当事方的这些“心意”,但他从未接受,甚至黑着脸直接从车窗丢出去。不仅如此,有的村民还带着烟、酒、土特产甚至红包来到张水华的办公室,他无一例外都把东西交到林业局的纪检监察室登记并退回。

  “张主任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很操心,为人公道正派。”2013年,金滩镇燕坊村委王家和罗家因山场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张水华不厌其烦,多次到山场踩界测址,几经调解,终得解决,70多岁的王家村王家寿老人对张水华很是肯定。当时与张水华一同参与该纠纷的镇干部刘天尧说,张水华处事公正,不偏不袒,正直诚恳,多年未决的纠纷才能够解决。

  “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小恩小惠不能贪,收了当事方的财物就感觉欠了人情,会影响公正裁判。当然,确实也会得罪人,捕风捉影告我状的也不少。青山不老,有青山作证就行了。”张水华很坦然。保持廉洁本色,严以律己,做出公正裁判,既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我要求,也是他对热爱的每一座大山的深情承诺。

  张水华还是一个内心细腻的“文艺青年”。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时常在吵吵嚷嚷的争议中开展,面对满脸怒气的当事人,内心难免有烦躁的时候,张水华养成了练习书法或阅读、写作以解烦、静心的习惯。2003年,他因有感和忧心家乡农民生存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状况,发表散文处女作《蛙恋》。之后其散文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征文奖,作品的字里行间有股正气,极富刚毅和悲悯。

  “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在任期内把县内的山林纠纷全部解决掉。”从事山林纠纷调处至今,张水华调解处理的山林纠纷150余起,代理县政府参加行政诉讼出庭达70余次,为顺利推进吉水城区、园区及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征地,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人生应该是一首有着丰富内涵的歌。青山巍巍,面对脸上写满困惑的老百姓,他心里是有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