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各县市区地名中蕴含的故事与传说(二)

 老刘tdrhg 2016-08-10

作者:陈洪晨  等  来源:《台州日报》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以山海风光见重于东南,台州文化尤以佛道文化、山水文化、茶桔文化等著称,在东南沿海的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台州地名之临海的得名由来

作者:陈洪晨  来源:《台州日报》

 台州各县市区地名中蕴含的故事与传说(二)

  从地理位置看,临海位于台州中北部,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北依天台、三门,南靠黄岩、椒江。“临”字有“挨着、靠近”的释义,顾名思义,“临海”即“靠着海”。正因如此,许多外来宾客甚至不少本地人,都认为取名临海,是因为“东临大海”。

  事实上,临海立县于三国吴初,孙权分章安县西部境域置临海县(县治今临海古城街道),“东临大海”的说法与当时的地形不符。

  那么,临海何以名为“临海”呢?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灵江人”在灵江流域生息繁衍。

  夏、商、西周时,临海称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称东越地,后越为楚灭,临海属楚。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仍为东越地,属闽中郡。

  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设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时,改回浦县为章安县,临海属之。

  三国吴初,分章安县北部置始平县,分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属会稽郡。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这是台州建郡、州、路、府之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临海郡,并省章安、始丰、乐安、宁海四县入临海,属处州。十一年(591年),在大固山设立军事机构临海镇,兼管临海县的行政事务,临海县治便从章安迁到今临海古城街道。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于临海置台州。公元1227年,设台州路总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为台州府。自唐至清,临海历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中华民国初,废府存县,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先后属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署管辖。

  1949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临海,建立县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台州专区,驻地在临海。

  1981年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海县建制,设立临海市,是台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94年,迁台州行署至椒江,设立台州市,临海市为省辖市——这便是今天临海的由来。

  从历史沿革看,“临海”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三国吴初,但具体时间,“二十五史”中没有准确年份的记载,其他史料对临海置县的时间众说纷纭:《台州地区志》作黄武、黄龙年间(222-231),《临海县志》作吴大帝时(222-252),《浙江地名简志》和《临海市地名志》作黄武元年至神凤元年(222-252)之间,《嘉定赤城志》四库本作太平二年(257),清宋世荦刻本作太平三年(258),《浙江分县简志》作太元二年(252)或太平二年(257),有待进一步考证。

  临海地名的由来,历代所修的方志大多认为因县境有临海山而得名。晋《太康地记》称:“以地临海峤为名。”《舆地纪胜》卷12台州《州沿革》引《赤城县志》亦称:“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

  关于“临海山”的具体地点,史料中说法不一。根据《嘉定赤城志》、《民国县志》、《台州札记》等记载,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今北固山,一是指今城西北10公里的白马山,至今尚无定论。

(本文参考了《临海县志》、《临海揽要》等文献和著作) 

台州地名之温岭的得名由来

作者:彭洁  来源:《台州日报》

台州各县市区地名中蕴含的故事与传说(二) 

  温岭旧称太平。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温岭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据《温岭县志》记载:温岭“夏、商、周为东瓯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时属临海郡;东晋时分属临海郡、永嘉郡;唐至明代为台州之黄岩、温州之乐清二县地”。

  另据记载,这座县城在古时被称为泉溪、双溪,也称横湖、方城(一作芳城),以水明山秀见著,古人以“灵泉涨溪盘百曲,云根流出葡萄绿……溪水月色共婵娟,化为千顷玻璃田”的美妙诗句咏之。

  明代温岭诗人何愚更是用“五桥明月双溪水,两岸楼台十字街。最是夜深难及处,家家灯火读书斋”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明初时泉溪的繁华和市民好读图景。

  明成化五年(1469)建县,从黄岩划分出来,又因境内有太平山而被称为太平县。

  这一点,在《温岭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以地远难治,奏折黄岩县南境太平、方岩、繁昌三乡及灵山乡一部,计二十一都之地,置太平县,属台州府。治所设于太平乡泉溪。泉溪东五里泾岙(今岩下乡晋岙村)有太平岩,壁立百丈,乡以山为名,县亦因之。”

  明代陈彬作有《太平赋》,曰:“山则磅礴蛇蜒,开合牵奔。两屿龟伏,千崖马屯。鹤雁齐鸣,凤凰不群。三台上应列宿,华表下疏穹旻……”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推行新政,要求全国重复县名的限期更改。当时,国内的浙江、山西、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同叫“太平县”的有5个之多,于是,内务部便限期浙江的太平县另取新县名。

  据说那个时候,内务部确定的改名原则是:一般重名者,存其先置,改其后建,若后建为通商大埠,则改其先置,留其后建;而所拟的新县名,均以古代郡邑内山川为限。如江苏安东县建于南宋时期,奉天安东县建于清光绪二年,但奉天安东县在光绪十三年时开为商埠,所以,奉天安东县的县名得以保留。而江苏安东县在隋代时为涟水县,先于安东之名,于是便改县名为涟水县。

  回过头来说“太平县”。

  全国五省都有“太平”,而浙江太平县定名较晚,被要求更改县名。

  最后,确定取县西今温峤镇境内的峤岭别称“温岭”作为县名。据《方舆胜览》:“峤山一名温岭,其地常燠少寒,故名。”

  1914年(民国三年)130日,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正式改太平县为温岭县。

  而事实上,温峤岭,对温岭和温州来说,均意义非凡,因为两者之名均来源于此。

  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朝廷析临海郡南部的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县置永嘉郡,温峤岭就是临海郡与永嘉郡之间的界岭。后来,温州置州,其名便取之于温峤岭。据《辞海》“温州”条说:“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分括州置温州,以在温峤岭(在今温岭市西)南而得名。”

  温峤岭在温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它还是由台州入温州的正途,《温岭县志》载:“宋时,县境内设有温岭驿、岭店驿。北接宁绍,南通瓯闽,为军旅行商必经之站。”

  宋朝的“铁面御史”赵抃更是有诗名曰《过温岭驿》,诗中云:“昨朝初泛临海舟,今暮已登温岭驿。秋风阁雨波不扬,风伯江神俱有力。”

  (本文参考了《温岭县志》、《太平县古志三种》、《百年温岭》、《浙江地名简志》等)

台州地名之玉环的得名由来

作者:郑智颖  来源:《台州日报》

 台州各县市区地名中蕴含的故事与传说(二)

  蓬莱清浅在人间,海上千春住玉环。

  玉环,宛若一个浑然天成的翡翠之环,闪耀在东海之滨。

  关于玉环一名,到底如何得来,历来说法不一。宋朝的王十朋在《韵宝印叔观海》中写道:“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记当年事,惟有潮声日往还。”玉环岛名称几经变更,是什么时候改称玉环的,连当地的老百姓都记不清楚了。如今,关于玉环得名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为“地貌说”,玉环岛近似圆形,且岛上山形地势呈回旋之状。史书《海岛奇观》中记载:“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载:“玉环山……在海中,周回五百余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

  一说系传说,相传因金兵南侵,宋高宗从海上由杭州南渡到温州江心屿,不小心遗失玉环,因此得名。《雍正玉环志》载:“世传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玉环厅志》卷之一“舆地志·叙山”载:“玉环山,诸山总名也。旧志,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玉环。”

  还有一种说法,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为避吴越王钱镠名讳,改称玉环山。《温州府志》与《台州府志》记载:“玉环山一名木榴屿,避钱王讳,故名。”顾野王《舆地志》:“‘乐清东南海中有地肺山,一名木榴山。’避钱王讳,改今名。”

  玉环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属瓯越地。在唐以前隶属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南扩过程中,将玉环归属为回浦;三国时期,隶属孙吴政权的临海郡;唐至明朝,属乐成县(吴越时改称乐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建玉环厅,隶属温州府(今温州市)。至此,玉环始有独立行政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属温处道(今温州市)。

  宋元明清时期的玉环乡、玉环厅(玉环州)和民国时期的玉环县,都因境内玉环岛(俗称“玉环山”)而得名。关于玉环山,历史上有多种名称。

  谢灵运《游名山志》云:“玉溜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后又有“木榴屿”之名,清代王咏霓认为“木榴”即“玉溜”之声转。

  清代张沄卿《光绪玉环厅志序》:“玉环厅以山名也。旧名‘木屿’,或作‘木榴’,亦作‘木溜’,又作‘木陋’。郑缉之《永嘉郡记》又谓之‘地肺山’。跨温台之间,分届乐清、太平。延袤七百里,地大物博。”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五“温州府”载:“玉环山在乐清县东南海中。《通志》:旧名‘木屿’,亦名‘木榴’,界温、台之间,分属乐清、太平二县,延袤七百余里,四面距海,外际大洋,实温、台之门户,全浙藩篱也。”

  因玉环古名多样,更迭频繁,《玉环县志》中的《境名史料选辑》一篇,对玉环名称的变更,做了一个总结,现摘录如下:

  “从各种古籍记载来看,在唐代以前,主要称‘地肺地’、‘木榴屿’,或作‘榴屿’,也有讹记作‘木履山’、‘木陋山’、‘地胏山’、‘木溜’等,诸名并见。唐及五代初,始有‘玉瑠’、‘玉瑠山’之称。”

  (本文参考了《玉环县志》、《浙江地名简志》等相关文献和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