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一个从天而降的地名

 老刘tdrhg 2016-08-10

台州:一个从天而降的地名

作者:陈洪晨  来源:《台州日报》  

台州:一个从天而降的地名               台州行政区划地图           

【开栏的话】

地名,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一个优秀的地名,能直观地体现一处宜居山水的文化魅力。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

今起,本报新开《台州地名·光阴的故事》栏目,发掘台州各地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并经过考证的优秀历史地名和现今地名故事。紧扣“地名文化”主题,对所指地理实体的方位、形状、体量等基本状况有所描述,包括历史典故、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等。

发掘整理一批台州地名故事,是对历史印记的一次追寻,也是一种故土情结的阐释,它一定能为你、我、他开启一扇了解故乡的窗。

牙牙学语时,就从长辈口中知道,我是台州人。“台州”是我最早学会读写的几个词语之一。

上了小学以后,发现“台”字念“tái”更常见。窗台、兄台、台风,即便是同样作为地名的台湾、台北,也念“tái”。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台”的解释如下:①tái,平而高的建筑物;公共场所室内外高出地面便于讲话或表演的设备;某些做座子用的器物;像台的东西;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某些机构的名称;量词,用于整场演出的戏剧、歌舞等,用于机器、仪器等;敬辞。②tāi,地名,山名,都在浙江。

tāi”这一念法似乎只在家乡独有——台州、天台。因此,许多不了解台州的外来者都会将“tāi zhōu”误读为“tái zhōu”。而除了读法,“台州”二字的写法,连许多本地人也云里雾里。

解放后,大陆有过汉字改革,繁体的“臺”字简化为“台”字,与台州的“台”字同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文化风靡大陆,一些台州人赶时髦,在包装、宣传、书写等方面,大量使用“臺州”二字。时至今日,仍可以在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天臺山”、“臺州”等字样。

事实上,台州的“台”并非“臺”字的简化,在我国公布简化字以前,“台”与“臺”本为二字,形、音、义皆不相同。

如果阅读《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等民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籍或近年出版但仍采用繁体字的古籍,或查阅《广韵》、《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就会发现相关记载和使用情况。

那么,“台州”这一地名从何而来呢?

史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改郡为州,在临海置台州。

当时,临海是台州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在外界的影响力更大。创造新地名“台州”,与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

东晋文人孙绰出任章安令期间,写就的《游天台山赋》中就指出,天台山一则山川景色瑰丽,二则神仙灵怪居多。

南朝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记载了刘、阮在天台桃源遇仙的故事。在隋唐之前,它还成为了道家向往的寻仙问道的名山。

到了唐朝,天台山俨然成了唐朝诗人最渴望朝圣的地方。据天台学者统计,全唐2200多位诗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诗人到过或写过天台山。从长安到天台山,一条文化上的唐诗之路因此形成。唐宋之时,天台名气之大,以致许多台州籍文人,自我介绍籍贯或在著作上署籍贯时,都喜欢自称天台人。

从现存文献资料发现,天台山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山记》上。《昭明文选·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为何名之为天台山,据南朝梁陶弘景(456-536)《真诰》载:“[]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古人认为,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台宿对应的地上区域是山脉,故称此山为天台山。

“台”字最古老的写法是“能”。能是一种似熊的古兽。从早期金文上看,“能”是象形字,有巨口、獠牙、大耳、短尾、利爪。到春秋时期,此字开始简化,只剩下左边部分,再后来,美化成“台”。“能”是多音字,“tāi”是其中一个读音。我们从形声字“态”上能找到佐证,“态”的繁体写法是“態”,“能”是声旁,“心”是形旁。可见台字过去是臺字的通借字,今天是臺字的法定简化字,而臺却不一定都是台字的本字与繁体字。

最早出现于唐代改郡为州之后,以境内天台山得名,这便是“台州”这一地名的由来。

(本文参考了《<</span>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默墨斋集》等文献和著作)

(百家讲坛网www.bjjtw.org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