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递和接力

 聂耳小书屋 2016-08-10

 

【调结构 转方式 国家高新区调研行13】


 

传递和接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锻造创新创业梦工厂

本报记者 陈海波 夏静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01版)
 


  “跟我走!”“看好你!”……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团队站在台上介绍他们的幕墙清洁机器人,台下的投资人纷纷举起写有上述文字的牌子。这是近日在武汉光谷进行的第29期“光谷青桐汇”现场。

  光谷,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另一个名字。“光谷青桐汇”是这个由光电子产业起步的高新区打造的青年创业“梦工厂”,旨在为青年创业者搭建一个与创投资本对接、与创业导师对话、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服务平台。

  “有些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投资的东西。”华中科技大学2010级学生付小龙参加过第1期“光谷青桐汇”,他的“恋爱笔记”项目当时获得了1000万元的融资。在此之前,付小龙申请了“青桐计划”,这是为鼓励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而量身定制的扶持计划,他因此获得了10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和10万元左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付小龙成了武汉光谷青年创业者的榜样,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他谈到了激励自己创业的榜样:“高考前在广播里听到大学生姚欣休学创业,做出了亿万人使用的视频点播平台的故事,像姚欣一样开公司做事业,当时这个念头就种进了我脑子里。”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姚欣发现网络视频的机遇,创办了PPTV。6年后,付小龙进入华科大,并在姚欣待过的互联网社团“冰岩作坊”萌生创意,最终将“恋爱笔记”“装”进了上千万人的手机。“28岁之前,我要做独角兽企业。”他说。

  武汉光谷聚集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和56个科研院所,拥有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像付小龙和姚欣这样的创新创业者很多,仅“光谷青桐汇”2013年以来路演项目就超140多例,推介项目超500例,累计获得融资近15亿元,而这只是武汉光谷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

  “他们就是我们二十年前的样子。”王学海是武汉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在他看来,这种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武汉光谷至少已持续了二十年。

  1987年,为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应运而生。作为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源地,它成功孵化出了人福医药、华工科技、凯迪电力等一批本土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高校教师、在校学生等知识分子出来创办的。”王学海说。

  王学海的经历是对武汉光谷创新创业之路的一种诠释。“2001年到2008年,人福医药连续八年投入十几亿元持续创新,但没出任何成果。”王学海回忆,那个最艰难的阶段并未让其失去信心。他坚信,坚持创新的回报终会到来。后来,他们在麻醉制剂、生育调节制剂等核心产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首次入围中国医药企业百强。此后,他们又研发了用于治疗卵巢瘤、胰腺瘤等实体瘤的一类创新药等。这期间,武汉光谷设立股权激励代持专项资金,推动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被更好地调动起来。如今,人福医药开始将自己打造成孵化器,为新药创制和产业化提供服务。

  从王学海到姚欣再到付小龙,武汉光谷走过的近三十年,创新创业的传递和接力从未放慢步伐。

  (本报记者 陈海波 夏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