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堂直击|熊月之:上海为何海纳百川?600年前的上海人陆楫就提倡豪华消费

 静雅轩345 2016-08-10
上海史研究专家、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熊月之教授在讲座中引经据典讲述上海历史(袁圣艳/摄)

熊月之:揭密申城人海纳百川的DNA密码
文/ 文汇讲堂 沈逸舟 袁圣艳
至2015年底,上海近250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更有17万常住外籍人口;截至7月底,上海一年来已接待外国入境游客超300万人次,上海也屡屡成为外国留学生、外国投资人士、外国商业人士在国内的第一选择。数据显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风范。而6月的最新规划中,也明确了上海将从2020年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为2040年的“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比肩纽约、伦敦、东京,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何上海这座自建县来只有短短1265年历史的城市可以超越有着两三千年历史根基的古城,一跃而成国际大都市?为何上海能拥有海纳百川的“海洋品格”?很多人认为这归功于清末的租界发展,而上海史研究专家、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熊月之认为,上海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海洋品格,实是上海自诞生以来便携带的基因,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中又进一步凸显。 


1
“上海”的取名暗示着海洋缘分

在1265年的上海历史发展中,万变不离海洋。

在日前由大隐书局和华师大出版社共同承办的大夏读书会“上海的前世今生”系列讲座首讲中,熊月之以《上海城市的海洋品格》主题向听友介绍道,其实在古代科技发展、航海能力进步以前,人们是非常惧怕海洋的,因为大海深不可测,沿海的居民常常会受到大海的侵害与威胁。这种畏惧情绪从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中都可以了解到。因此在唐代航海技术发展以前,人民都偏爱远离海洋的地域。具有十万外国人的长安便是在中原地点而远离海洋,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中,沿海一带都是文化与发展落后的国家。

古人比较迷信,为了能减少大海对人们的侵害,沿海地域常常以人海对立的词汇进行取名。熊月之教授举例,如广东的镇海、福建的镇海、浙江的镇海,江苏的镇洋……而“上海”的取名则是例外,这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汇。这样与众不同的取名或许和上海发源时中华民族的航海技术发展有关,但极可能就是一个上海的海洋缘分的预兆。

看似可怕的大海实际更多为人们带来生机,更为上海带来生命


天时
2
因海运、运粮,从替补生升格为上海县

上海的海洋品格成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为何上海的历史不同于许多城市,是先有税收局后有乡镇?熊月之梳理,上海地区直到唐朝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建置,唐天宝10年,建立华亭县。但真正发展还是始于此后宋朝的繁盛海运。

天宝十年上海地图

青龙镇、江阴两码头衰落,上海应时“接班”

宋朝国力相比大唐较弱,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崛起的西夏堵住,朝廷因为财富需求只得另辟蹊径寻求水道。朝廷的重视加之水上交通的发展,宋的水上丝绸之路尤其发达,于是管理税收、外贸的机构市舶司纷纷在沿海地区设立。而当时只有今苏州河南面的小面积区域的上海,并不足以承受通商的重任。那么上海又何以在宋朝成为港口呢?熊月之教授指出,这共有两个因素。

第一是青龙镇的衰落。青龙镇在今青浦境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当时的主要港口之一。不过后来由于泥沙淤积,船只无法直通青龙镇,为了继续这一地区的外贸,朝廷便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上海“接班”。

第二是江阴的衰落。江阴在宋朝是个很繁华的港口,各地的商人都聚于此地贸易。不过几乎与青龙镇衰落同一时间,它也遇到了问题。一是长江水中带有的泥沙使港口堵塞,二是江阴的港口由江阴军管辖,收税严苛认真,相较其它码头税收较高,因此也就逐渐没落了。

两个大码头的衰落,也就促成了上海市舶司的建设,逐渐发展成了上海镇。

宋两大港口未衰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元建都北京需从上海大量运粮,由此升级为县

上海设县是在元朝,言于此,熊月之教授又不禁感慨这一段历史的与众不同,上海设县的原因并非传统的“一县分二县”,而是由于粮食运输的需求。

元朝首度在大都(今北京),而江浙产粮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朝廷常需南粮北运解决庞大的政府机构人员食粮问题。当遇到战争时期,原本的运输通道南北大运河遇阻,就需从上海运粮。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粮食运输,朝廷就在华亭设大的市舶司管理粮食运输。这样,元政府就把松江政府由县级提为府级,同时把上海地区变成一个县。

由此可见,上海自诞生以来就与贸易、海运紧密相连,上海现在的海纳百川也可以说是自古的走向,熊月之教授强调道。

宋~元时期的上海县


地利
3
上海水域深浅不一,途经需停岸易船

同样是沿海地区,为什么上海能成为脱颖而出的码头重镇?“上海不仅有巨大贸易的需求,还有一个天然的上佳贸易环境。”这或许也是上天赐给上海的一个优势。熊月之分析,由于上海东边的土地多为盐碱地,西边土壤较肥沃,所以西边文人多,东边富商多。而城市建设需要富人提供资金,上海商人不排外,各地商人工聚集于此也,使之成为码头。另外,上海独特地质拥有优势。由于向南、向北地质不同,水域深浅不一,因此经过此地的南北向船只不得不在上海停靠,更换平底船。“内外贸易的需求,南北贸易的需求,在上海就会都凸显出来。”熊月之总结。

宋朝海运船——福船


人和
4
上有新锐思想家,下有漕运、造船高手

海贸培养的“航运达人”也是造船高手

因为海贸的繁盛离不开航运的发达,自然培养了一些“航运达人”。精通上海史的熊月之披露,经过唐宋的铺垫,祖上拥有良好海上交通基础与经验的朱清、张瑄两人就在元朝因此发了家。朱清是上海崇明人,张瑄是上海浦东高桥人,在今天看来,这两人都是上海本地人。两人以走私发家,后因为元朝廷迫切解决运粮问题而被封官为朝廷运粮。他们本是行家,在做官之前已有500艘船和千人班底,在当官后又包揽了造船的工作,通过做生意、运粮、造船,成为吴地赫赫有名的大户。虽然两人后来受陷被抄家,但他们所做的航运工作对上海的后来的发展、航运史有着两个重大的意义。

其一,朱、张手下多为江浙沿海一带人,他们未因二人被抄家瓦解,元以后这些人又通过贸易、海运等再富有,极大地促进了这片区域的财富发展。
其二,造船的技术由此得到大大提升,对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人才班底做出大贡献。

“所以说,元朝时候上海地区的海运,打下了造船的技术、航海的技术的基础,培养了航海的人才。有了这样的基础,即使经历了明朝海禁,海运技术、外贸文化的传统理念还是得以保存下来。”熊月之这样分析。船运人才的杰出也使上海人对于海运、外贸更加热衷,对外国人更加热情。

郑和下西洋船只模型


归有光盛赞盐商具有高尚道德

虽然明朝海禁使上海元气大伤,但是海洋文化的底蕴使这一时期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思想前卫的大家。熊月之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位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他是昆山人,他生活的时代稍早于徐光启。“在归有光的文章里,他描绘了一些普通商人,尽管是卖盐的,但是道德很高尚。”可见在当时重农抑商的时代,沿海人对于商人的重视还是根深蒂固的,能有这样的认识实际是很不容易的。

明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归有光

早于王夫之百年的陆楫作《华夷辩》

第二位是明朝经济思想家、文学家陆楫,他是上海陆家嘴人。陆家嘴正是因为居住于此的陆氏家族而得名。陆楫主要有两大独到的观点,第一,他认为贸易对于生产有好处,强调人们提倡适当节俭,但决不能不花钱,其实奢侈性消费实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多花钱可以刺激经济。这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有很大贡献。第二,他写了《华夷辩》,其中提出要以文化论高低而非人种、地域论高低,有文化的国内外人都是“华”,没文化的国内外者皆为“夷”。这样的观点直到今天我们谈论“天下”概念时仍非常认同,历史上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与之相关的理念很有名,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很高,而陆楫比王夫之早一百年。

陆楫的反对禁奢言论来自其著作《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朝高官徐光启主动加入天主教

第三位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他是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熊月之强调徐光启对于西方文化的到来,保持了少有的大气开明的态度,并且坚信对于西方的优处要抱有“要想超胜必先会通,要想会通必先翻译”的态度,因此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等西方著作,使西方文化在明朝开始传入中国,同时其也名垂青史。

不过徐光启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提出海禁的弊端,他不仅指出了中外贸易是促进双方内需的政策,还分析海禁会导致走私猖獗。徐光启政治地位很高,他这样的高官公然提出反朝廷政策的独到观点是很了不起的。

徐光启和一批沿海中进士的学士都加入了天主教。这些有着前卫的独到思想者,他们的思想来源都与背后的文化息息相关,上海自古以来的通商、海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海洋品格,使沿海的居民们对外有着天然的包容性。

上海高官徐光启(作)与传教士利玛窦相交甚欢

5
海洋品格是记忆中的传承、DNA

因此,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十年后就领先于其他港口,超过了广东。“上海繁盛的原因可能有各种各样,包括地理位置等,但是人文的原因一定是很重要的。”熊月之又举了上海与广东人与外国人合作的不同态度,在中国的传教士与外国商人写信回去:在广州时候,当地人当面骂我们,背后扔石头。上海不一样,上海跟我们合作得很好。熊月之解释上海人的行为是因为与外国通商的传统一直留存于记忆之中,也逐渐演变为一个传统,即便经历了海禁闭关,一旦有与外国合作的机会,这种记忆中的基因衍生的热情就会重新点燃。

民初时上海码头的繁忙

“1843年以后,上海城市发展那么快,就跟原来上海从宋元以后形成的海洋文化品格有关系。这种品格大体上以港口为基点,以贸易为契机,以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只要这个人对历史有记忆,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挖掘出来、呈现出来。上海城市的海洋品格,在上海文化传统中,有一脉相承之处。”熊月之一言以蔽之,道出申城人海纳百川的基因密码。

如今繁华的魔都上海



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于网络

微信编辑|陆诗怡、沈逸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