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读《林徽因传》: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so1111 2016-08-11


 

拆解共读目标:亲爱的共读小伙伴,在昨天的领读笔记里,每个周末,北总布胡同里的梁家和金家,好友们聚集在此举办文学沙龙,使人心生向往。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徽因和思成两个人工作的进展,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大家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今天鼓励大家完成目标是本书的第二章的三、四节。(明日预告:第二章的第五节。)




一、最后的美景

 

盛夏的北京闷热至极,徽因与母亲收拾东西打算第二天去香山避暑,思成有点伤风,在书桌前整理着图纸。

 

这时候,志摩来了,徽因和思成放下手中的事,高兴地与志摩说起话来。志摩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篇《诗经·小雅·斯干》,便拿起来拉着腔读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随后又对徽因与思成说:“你们怎么倒是研究起诗经来了?”徽因忙跟志摩解释,原来是因为这诗中所描述的是周王宫室刚建成时的情景,用来研究建筑的。

 

思成笑话道:“徽因是钻故纸堆有瘾了。”志摩觉得十分有趣,便请徽因接着说,徽因又介绍到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建筑是出于司马迁老先生的《史记·殷本纪》中描述殷纣王宫室“南椐朝歌,北椐邯郸,皆为离宫别馆。”

 

思成又拿出些壁画的拓片给志摩看,志摩连连感叹,说自己羡慕徽因与思成两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踏青访古,思成笑道没那么简单,徽因却转而问起小曼的近况,志摩近期是否回上海。

 

志摩告诉徽因和思成,自己通过朋友的关系获得了免费搭乘从南京到北京的邮政班机,虽然时间要听从航空公司的安排,但是经济方便。徽因担心飞机的安全性,志摩不以为意地说道:“没事儿,我坐过两次了,挺好的。”

 

说话间,两岁的宝宝跑了过来,徐志摩逗着宝宝,心生怜爱。

 

住在胡适家的志摩这些日子有些心神不宁,他很久没有收到陆小曼的来信,他不知道是自己催着小曼来北京刺激到了她,惹得她生气,还是出了什么事情。他习惯性地提起笔,唯有纸笔可以帮助抒发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他又回想起来昨晚在徽因家的见闻,便给徽因写了最后一封信,信里叮嘱思成与徽因上山注意安全,还提醒徽因为生病的思成煮一碗姜汤。他把自己白天写的诗《你去》也一并装进了信封。

 

因为文革,这成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仅存的一封书信,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确实要比很多人传说和想象中纯洁高尚许多。




二、最后的期限竟是如此之快地到来了

 

转眼间,秋天到了。

 

一天,结束工作的徽因与思成一回到家,便看到了桌子上志摩的留言:“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徽因看到留言心中泛起一阵不安,徽因与思成打电话给志摩劝他改乘火车,但是志摩用轻松的语气应付过去了。志摩还跟徽因约好,一个星期以后的周三要去给徽因的演讲捧场。

 

一个星期过去了,周三中午,徽因思成收到志摩发来的电报:“下午三点抵达南苑机场,请派车接。”思成驾车去接志摩,但是他在机场一直等到下午四点半,仍旧不见志摩班机的踪影。晚上,徽因的演讲结束,徽因匆匆离开,她的内心对于徐志摩十分担忧。

 

第二天,11月20日的早晨,报纸头条刊发了志摩班机坠毁的事实。灾难突然降临,徽因与志摩的朋友们猝不及防,徽因心头如针扎一般,眼前昏黑。但是理智告诉徽因,志摩已经一去不回了!

 

志摩的后事由思成、老金、奚若前往齐鲁大学会同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等人一起商办处理,他们拒绝了执意前往的徽因,怕一向身体弱,又怀有身孕的她无法承受。

 

22日,一行人到达济南,徐志摩的灵柩停在一座叫福缘庵的小庙里,他们在那里同志摩的遗体告别。思成献上了他与徽因连夜做出来的花圈,上面载满了徽因的泪水。返回北京时,思成带回了一片失事飞机的残骸,徽因一直保留直到逝世。

 

半个月后,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徽因的《悼志摩》。同时“新月社”为志摩筹划编辑《徐志摩全集》。未想到,这却引得徽因与女作家凌叔华起了矛盾。

 

起因是志摩临行前委托给了凌叔华一个小箱子,里面包括志摩的剑桥笔记、陆小曼日记,大概因为其中文字有的关系到林徽因,有的关系陆小曼,只得交给一个与此不相干的人才合适。

 

朋友们都将手头的原稿交到了胡适先生的手中,胡适把志摩留下最为在珍贵的箱子交到了徽因的手上,徽因看后却发现了异样,这箱子中的日记本,恰恰缺少了志摩的“康桥日记”,而那正是徽因与志摩在英国相处的一段时间。

 

然而徽因却从朋友那里听得了凌叔华保留了“康桥日记”并且要为志摩立传的消息。徽因对凌叔华的这种小心眼不以为然,她想要去凌叔华处讨要这份日记,自己作为当事人,应该有当仁不让的权利。

 

她向凌叔华讨要志摩的日记,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徽因被不明就里的感情所围绕,她在给胡适的心中也坦诚了自己的感情:“关于我想看的那段日记,想也是女人小气处或好奇处、多事处,人之常情也不觉得惭愧……”

 

胡适也写信给凌叔华劝她拿出日记,但没有得到凌叔华的回应,那半册的日记也随之消失了。

 

半个世纪后,凌叔华在给徐志摩表弟的信中提到了此事,她认为林徽因是怕自己与徐志摩的往事被别人所知,想要销毁日记,在她的信里依旧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事情的真相是如何,是因为凌叔华对徐志摩的感情,还是她对林徽因的嫉妒?我们不得而知。




三、清风徐来

 

柔和的五月,一个高个子、沙色头发美国年轻人的到来为徽因与思成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他是费正清。

 

费正清先是在中央研究院学习汉语,研究清朝政府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历史,后到清华大学讲授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他租下一个四合院,还迎娶了身材苗条,蓝灰色眼睛的新娘费慰梅。后来,这对年轻的美国夫妇与思成和徽因成为了好友,与徽因和思成的交往使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徽因刚刚成为第二个孩子的母亲,是个男孩儿,思成和徽因为孩子取名“从诫”。这一时期思成开始了对华北一带古建筑的研究,常常在外考察。费慰梅便常来看望徽因,徽因这时候便把孩子交给女佣,同费慰梅聊起来。他们的交谈完全使用英语,她高水平的学识深深吸引了费慰梅。

 

接下来的时间,徽因开始创作,诗是她最为擅长的。她流传下来的诗歌主要是30年代创作的被登报的一些作品。《笑》和《深笑》是她较为出彩的两首。用一些建筑学的意象形象细腻地传达了感觉体验的丰富。

 

除了写诗,林徽因还写了一些小说。《九十九度中》是徽因最重要的一篇小说,一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描绘了一副30年代北京社会的众生相,此外还创作了《模影灵篇》系列短篇小说。

 

徽因创作了四幕话剧《梅真同他们》,这个剧本的可读性很强,在《文学杂志》连载,但随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也被停刊,读者们问主人公梅真后来怎么样了?徽因只说了一句:“她抗日去了。”

 

林徽因的作品大多不食人间烟火,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试图改变,把眼光放到偏远地区,却最终意识到自己“永远不可能融入其中。”

 

1936年春,《大公报》出版《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徽因负责选编工作,她还特意指出了当时作品上盲目趋从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认为作品不够“诚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