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公众号中医验方使用方式:中医验方中直接输入中药名称,自动回复中药释义及常用药方,如果您输入的中药我们没有收录,我们会收到信息后尽快补充,请过几天再输入一次试试。谢谢您的关注。 大蓟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能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治乳腺炎 大蓟根、夏枯草根、白茅根(均为鲜品)各等分。取适量捣烂为泥,做成2~3cm厚之饼状敷患处(直径以超过硬块4~5cm为宜)。盖上塑料纸,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症每日换药2次。[《中国农村医学》1987,(5):18] 性味 甘、苦,凉。 1.《别录》:“根味甘,温,” 2.《日华子》:“叶、凉。” 3.《滇南本草》:“味苦、辛、微甜,性温。入肝、脾、肾三经。” 4.《品汇精要》:“味苦,性平泄,味厚气薄,阴中之阳。” 5.《本草汇言》:“味甘、徽苦,气寒,无毒。” 6.《药义明辨》:“昧甘,气微寒。人心、肺二经。” 7.《本草求原》:“苦、甘,气平。得土之冲气,能升能降。” 8.《本草用法研究》:“人心、肝二经,兼人小肠、膀胱二经。”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1.《别录》:“根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2.《药性论》:“根止崩中下血。” 3.《新修本草》:“根疗痈肿。” 4.《日华子》:“能补养下气。叶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敷。” 5.《滇南奉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疬结核,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 6.《本草蒙筌》:“去蜘蛛蝎子咬毒。” 7.《玉楸药解》:“治金疮。” 8.《医林纂要》:“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及妇人赤白沃,亦治吐衄,能安胎。” 9.《得配本草》:“退热。” 10.《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疗疖疮疡,漆疮,汤火烫伤。” 11.《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止血,散癣消肿。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官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相关配伍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千金方》) 4、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5、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6、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 炮制 1.大蓟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段(全草)或切薄片(根部),干燥。 2.大蓟炭 取大蓟段或根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3.炒大蓟 取大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或檄焦黄色。取出放凉。 4.醋大蓟 取大蓟加水润软,切3mm长段,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后,加醋炒至微焦黑色为度。每大蓟iOOkg,用醋20kg。 附方 1、大蓟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圣惠方》) 2、大蓟治带状疱疹: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大蓟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蓟一握。捣,绞取汁,服半升。(《本草汇言》) 4、大蓟治副鼻窦炎:鲜大蓟根三两,鸡蛋二至三个。二味同煮,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全展选编·五官科》) 5、大蓟治肺热咳血:大蓟鲜根一两。洗净后杵碎,酌加冰糖半两,和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6、大蓟治漆疮: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福建民间草药》) 7、大蓟治妇女干血痨或肝痨,恶寒发热,头疼,形体消瘦,精神短少:新鲜大蓟二两,黄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滇南本草》 8、大蓟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大蓟五钱,土艾叶三钱,白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9、大蓟治汤火烫伤: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10、大蓟治肠痈、内疽诸证: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俱生捣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 11、大蓟治结核于项左右,或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外用新鲜大蓟捣烂,入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滇南本草》) 12、大蓟治肺痈:鲜大蓟四两。煎汤,早晚饭后服。(《闽东本草》) 13、大蓟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大蓟汁,和热酒饮。(《本草汇言》) 14、大蓟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15、将大蓟根或叶煎汤内服,治高血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根的疗效优于大蓟叶。腹部冷痛,得暖则舒,属中医学所谓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大蓟。 16、大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感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取大蓟全草和根,捣烂,绞汁,每次服一小杯,频服,治口干、吐血、鼻出血。 17、大蓟加水煎服,治脓胸、鼻窦炎。 18、将大蓟鲜根洗净,捣碎,加水煎服,治咳血、小便热涩、疼痛、尿血。 19、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漆疮、汤火烫伤、疔疖、疮疡、红肿疼痛。 20、大蓟配伍艾叶、白鸡冠花子、黄柏,治妇女白带不止、崩漏。 21、鲜大蓟叶,榨汁,加白酒饮用,治跌打损伤、疼痛不止。 23、治呕、吐、咯血 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末t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步,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汁或萝卜,磨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下。(《十药神书》十灰散) 24、治鼻衄 大蓟根一两,相思子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圣济总录》) 25、治舌上出血 刺蓟一握。上一味,研绞取汁,以酒半盏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词三钱匕,兼治大觑。(《圣济总录》清心散) 26、治热结血淋 大蓟鲜根30~90g。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1h,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27、治外伤出血 大蓟根,研成极细末,敷患处。(f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8、治乳腺炎 大蓟根、夏枯草根、白茅根(均为鲜品)各等分。取适量捣烂为泥,做成2~3cm厚之饼状敷患处(直径以超过硬块4~5cm为宜)。盖上塑料纸,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症每日换药2次。[《中国农村医学》1987,(5):18] 29、治攘疮 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些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日三四次。 30、治汤火烫伤 大蓟新鲜根,以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包麻布炖热,绞汁,涂抹,日二三次。(7、8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31、治热结瘰瘢 大蓟根一斤,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食后温酒调下,日再服。(《圣济总录》大蓟根散) 临床报道 1.治疗乳腺炎 取鲜大蓟根块去泥洗净,阴干,捣烂取其汁液,加入20%凡士林搅拌,待30min后即自然成膏。乳房发炎期用上药膏涂在消毒纱布上贴于患部4~6h换药1次;乳房化脓期先行局部切口引流,再敷药膏,4h换药1次,3d后改6h换1次。共治疗29例,其中发炎期27例,化脓期2例,结果23例局部初期炎症2~3h治愈,4例硬结红肿者,5d痊愈,2例化脓期1星期治愈。 2.治疗肺结核 用千大蓟根10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如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连服2个疗程。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4倒,好转17例,无效5例。 宜忌 虚寒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2.《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3.《本草求真》:“若脾胃虚寒,饮食不思,泄泻不止者,切勿妄服。” 相关论述 1、《别录》: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纲目》: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之(大明)。 3、《新修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丽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4、《本草汇言》:“前人谓为安胎,令人肥健,盖不知何所取义云。” 5、《本草经疏》:“大蓟根,啕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蹦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自B凉血,血热解则诸症自愈矣。其性凉血能行,行而带补,补血凉血则荣气和,荣气和故令肥健也。” 6、《本草述》:“大小蓟类以为血药,固然。第如桃仁、红花,皆言其行血破滞,而此昧则口止吐血鼻衄,并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蓟退热固以止血,而大蓟下气更是止血妙理。盖气之不下者,多由于阴之不降,以致阳亢而不下也。气下则血归经矣,此非气为血先之义欤7夫凉血者多滞,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是从下气以为行也。” 7、《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盏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8、《本草求真》:“小蓟力微,不如大蓟力迅,只可退热凉血;若大蓟则于退热之中,犹于气不甚伤也。” 9、《本草求原》:“大蓟则以甘先升阴于上,后以苦降阳于下,使虚阳不致上逆,则气下而血自归经,是行而兼补,无论或热或虚皆可从主荆用之。” 10、《本草正义》:“二蓟主治皆以下行导嵌为主,《剐录》以大蓟根止吐血鼻衄者,正以下行为顺,而上行之吐衄可止;瓤权嚼主下血,亦殊未允。” 化学成分 新鲜叶含柳穿鱼苷(pectolinarin)。 地上部分含妒蒲公英鲻醇乙酸酯(4rtaraxasterylacetate),哥香树脂醇乙酸酯(P-amyrinacetate),三十二烷醇(dotriontanol),豆甾醇(stigmasterol),争谷甾醇(13-sitosterol),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β-乙酰香树脂醇(β-taraxasterylacetate),柳穿鱼叶苷。 根古挥发油成分:单紫杉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dihydroaplotaxene),四氢单紫杉烯(tetrahydroaplotax-ene),六氢单紫杉烯(hexahydroaplotaxene),1-十五碳烯(1-pentadecene)看附子烯(cyperene),丁香烯(caryophyliene)(石竹烯),罗汉柏烯(thujopsene),旷雪松烯(a-himachaLene),顺式的8,9-环氧l-十七碳烯11,13-炔-10醇(8,9-epoxy-heptadeca-l-en-ll,13-diyn-10-01)。酚性成分:黄酮苷成分5,7,4’三羟基6一甲氧基黄酮7-O-α-L-吡哺鼠李糖基-(l-2)-p0吡喃葡萄糖苷(5.7,4’-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7-O-α-L-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还有丁香苷(syringin),芥子醛-4-0-β-D-吡喃葡萄糖苷(sinapyladehyde-4-O-α-L-nglucopyranoside),阿魏醛-4-0-β-D-吡哺葡萄糖苷(ferulylaldehyde-4-0-β-D-glucopyraaoside),绿原酸(chlorogcnic acid),S-O-咖啡酰奎宁酸(5-O-caffeoyjquinic acid),1,5-咖啡酰奎宁酸(1,5-dicaffeoylquinic acid)。还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扩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菊糖(inulin);豆甾醇(stig-rnasterol),争谷甾醇(sitosterol)。 中医验方中输入关键字可以查询更多的相关信息和文献。 本文关键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大蓟,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大牛喳口,山萝卜,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牛口刺,刺萝卜,驴扎嘴,马刺刺,刺秸子,马刺草,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头,土红花,野刺菜,牛不嗅,猪妈菜,牛刺竻菜,竻菜,鸟不扑,戚戚毛,大蓟炭,炒大蓟,醋大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