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恒的乐章:赏析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交响作品

 笛韵悠然 2016-08-11

浪漫主义时期横跨了欧洲的整个19世纪,这一时期的音乐充满了一种对未来及对最神秘的世界本质的陶醉、渴望。因此,浪漫主义的音乐很主观,这一时期作曲家在音乐中强烈地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流浪、孤独、怀疑、彷徨、爱情,这些都是他们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主题。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交响音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影音新生活”将和大家一起欣赏三位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代表作品。


 舒伯特:《未完成》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作为一个歌曲作曲家,舒伯特一出生已经是浑然天成了。17岁写了《纺车旁的格莱卿》、18岁就写了《魔王》,这两个歌曲已俨然是卓然大家。但是,作为一个器乐作曲家,舒伯特是一个学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一个学徒逐渐成熟,到成为一个大师,到最后成为一个登峰造极的艺术家。




在交响音乐中,因为他跟贝多芬是同时代的,舒伯特在很大程度上,笼罩在古典主义风格之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没有什么独创性。所以,他的交响曲早前写过不少,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


历史上第一首真正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交响曲

他一生写了九部交响曲,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其中他的《第八交响曲》(即《未完成交响曲》)是历史上第一首真正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交响曲。




在只有两个乐章的这部作品中,舒伯特表现了一种年轻人在这个世界中好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地位的感受。这个作品具有悲剧性,但不浓重。一开始的那个第一主题,就带有非常彷徨的,非常朦胧的一种色彩。后来的第二主题非常好听,它好像是一种憧憬。这首交响曲的两个乐章都是以很规范的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奏鸣曲式它有很严格的调性上的规范和主题发展上的规范。但这个作品又带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色,跟古典的规范又结合得很好。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感觉到舒伯特式的轻柔。刚开始就是低音提琴与大提琴的一个很沉闷的、非常昏暗的引子,轻得几乎听不见,捉捕不到。好像黎明前混沌初开的感觉。然后,第一主题飘飘地从远处传来。弦乐上的伴奏音型也是很典型的舒伯特,它是一种碎步式的音型,颤颤悠悠,似乎找不到方向,非常不明确、非常含糊,但是又这样美妙,这就是很典型的舒伯特,很典型的浪漫主义。




● 柏辽兹:《幻想》

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走上巴黎街头高歌《马赛曲》,后来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同年,《幻想交响曲》的创作使他名声大振。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安魂曲》等很多作品。但他的一生在贫困饥寒中度过,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




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他所著的《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1830年首演。这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该曲自问世后,就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柏辽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及那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在该曲的曲首,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旋律中,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该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的连用。为了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作曲家频繁使用了畸形、变通的手法。




因此,听者在欣赏这部有着重大意义的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很奇妙,那时与古典的庄重、正式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抛弃了结构,抛弃了条条框框,按自己的内容、思想赋予音乐以生命。音乐在他的手下变得像一幅幅的画,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旋律中蕴含的梦幻、热情、爱恋、愤怒、绝望。




● 柴可夫斯基:《悲怆》

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1866年-1878年之间,柴可夫斯基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职,此后直到去世的1893年,因梅克夫人的资助,而得以过着自由自在的创作生活。他的六首交响曲就是从就任教职的1866年开始写作的,每个数年陆续完成一首,直到去世之年才停笔。由此可见,交响曲正象征着他一生中的重要境遇。




柴可夫斯基除了完整留下的六首杰出的交响曲外,还以一首题为《人生》的降E大调交响曲草稿、一首由波嘉切列夫根据柴可夫斯基的其他遗稿所改编的第七号交响曲,和一首《曼符力德交响曲》。




一首真正雄伟的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响曲,前三首和后三首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第一号到第三号交响曲的三首作品,描写性格较为强烈。完成前三首交响乐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厌倦与这种只表现绮丽外观的作曲方式,然后可以寻求更深入的表现手法。




分别于1877年和1891年的第四号交响曲和第五号交响曲,使柴可夫斯基的声名传遍全欧,于是刺激了他创作一首真正雄伟的交响曲的意念。因此,就诞生了著名的《悲怆交响曲》。




1893年2月,柴可夫斯基在科林的住宅中,向后致函弟弟阿纳托利和外甥戴维道夫说:“我正全神贯注地创作一首最好的交响曲,我爱它胜过一切。那时一首优美得出奇的音乐,我将整个心灵都投入在这首作品中。”这正是创作《悲怆交响曲》的开始。




在《悲怆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既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美旋律、均衡又扎实的曲式以及精美华丽的管弦乐法所写成的第六号交响曲,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大杰作。正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强烈表现出人类悲怆情绪的音乐。尽管此曲的标题是后来追加的,并未描写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却将人世间所具有的恐怖、绝望、哀痛和破灭的悲怆情愫抽象地表现在乐曲中。




结语:作曲家们丰富的情感与追求自由的理想成就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创作的伟大交响作品在风格特征、体裁、题材、技术、旋律、色彩、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既承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向,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世的交响音乐作出了极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