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月刊》 2013年11月刊 编辑:师欣 文:丁伟/馥卿 图片策划:李姗 摄影:李贺
“那是什么玩意儿?”
“一本教人怎么用两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去泡茶的书,对你在啜第一口茶、第二口茶和第三口茶的时候的感觉,有些描述着实狂野而醉人。”
“难道除了喝茶,中国人就没有别的法子让自己high起来吗?”
“你先喝一口再说吧。这是上好的绿茶。”
味道很好,我立时感到心平气和,一股暖意传遍全身。
这是“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写的情景,向中国的养生做了一番致敬。
现代人都想寻求内心的平静,找到开启自身生命奥秘的一把钥匙。养生成了一种新的风潮。养生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句话,求医不如求己。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潜修中医4年的梁冬脱口而出。最热门的养生专家之一“中里巴人”也强调人体自愈的功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从养生技巧到养心秘诀,从治病之方到处世之道,都是为了让你理解“求医不如求己”的真谛。
如果说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产生了“民主化”的价值,这两年的养生热及其世俗化,则使人们意识到健康的“民主化”——即每个人都希望自我做主。无论是去公园定期习练养生太极拳,或者夜间选择静修,或者到国学班去体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这让人想到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所言:“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时隔今日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终日为工作忙碌,你是否感到健康、幸福?
我的健康我做主
晓鱼在经历了两次怀孕流产后,自信心、幸福感全无了。换工作,读研究生,找伴侣,多难的事情自己都一一搞定了,竟然最终无法正常怀孕。几家大医院跑下来,都不乐观,年龄偏大,想再怀孕几率低,只能用人工受孕的法子。
她不甘心,又很沮丧。年初,偶然在电视中看到曲黎敏讲《黄帝内经》,说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偏离这样的本性,人就要生病。她逐渐有些开窍,反复研读了4遍,又找来时下流行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3本书合在一起看,各取所需,制定出自己调理身体,改变生活节奏的方案。例如,晚上喝五豆粥,坚持泡脚,饭后散步,10点半之前睡觉。
晓鱼代表了时下人们养生的典型状态——感觉身体有恙,马上寻求解决之道,每个人对身心健康分外关注,并希望能自我管理健康。
2007年9月,清华大学国学班安排了一项“长安悟佛禅”活动,70余名学员来到西安大慈恩寺,在大雁塔下同高僧一起参悟佛禅,听《黄帝内经》、《道家养生》、《食疗与养生》、《中医之道》,游名山大川,循圣贤足迹,赏古诗名画,听昆曲古筝,身心放下,感悟生命。“弄懂老子,那是可得大智慧的!”南怀瑾的弟子、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说。他穿着道服工作,读书、打坐、记录心得是每晚的必修课:“晚上出世,白天入世”。
搜狐的CEO张朝阳一度也很焦虑,逐渐开始对中医、佛教、克里希那穆提感兴趣。“我们在焦虑的河中渐渐老去。本来80岁应该像40岁的样子,我们却个个都像80岁;而不知道地球上最精密的生命体,人体可能的存活长度是150~200年!”
这股热潮背后,大量养生偶像及其畅销书的涌现功不可没。据统计,目前关于养生保健类图书已超过1万种,很多都达到100万册销量,一些知名作者的热门程度丝毫不亚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于丹。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异常火暴,恰恰暗合了人们的深度心理需求。
淹没在养生热潮中
与几年前的“中医存废之争”、中医受到质疑不同,如今中医热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人们对医院和医疗体制的失望和不信任。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不能使更多的人享受福利。在SARS中,西医束手无策,中医却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赵传在歌中唱道:“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个更重要?”养生书籍、中医课程、健康节目成了人们集体对抗抑郁症、工作压力、精神焦虑的“安慰剂”,对生命哲学的认识甚至产生了鲁迅所说的“自信力”和“他信力”。
养生热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复兴。中药是当年“马可·波罗遗忘的东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视觉艺术特效总设计师蔡国强,曾经有一个作品,把一艘载着一麻袋中药的泉州老船运至威尼斯双年展,向观众提供中药饮料。传统文化的中药、风水、典故,也成就了他的爆炸艺术。而这种东方文化的某种复兴,与世界流行的身心灵探索潮流也是一致的。
除了这些外在背景,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熊卫认为,中医养生热流行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我们有大量事情不能掌控,激发了内心的不安全感——对生命本身的不安全感,人们就会想要去牢牢抓住健康”。在这种充满无助、焦虑的心境之下寻求解脱的稻草,人们往往就会去相信一些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的东西。林光常在《无毒一身轻》中说香蕉要连皮吃,红薯是抗癌卫士中的老大,一度导致红薯的脱销。林还说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这些胡话也会有人信——直到有人将林告上法庭。
当民众希望自我做主的心态越是迫切,就越容易被一些真假莫辨、似是而非的东西带入歧途。因为人们总是愿意得到一些立竿见影的偏门偏方。
熊卫对这股热潮并不乐观。就像文革后,流行喝红茶菌养生,还有练习香功,风靡一时,却都是一段时期的流行产物。“其实中央电视台一直有个节目叫《仲景养生法》,讲的都是非常地道的中医,但是没人推广营销,所知甚少。我曾经参与过为一个养生培训班设计课程方案,来上课的人,挣钱的数量都是按斤来计算的。我不禁怀疑他们是否真正有自我做主健康的意愿,还是经济、事业发展后,自恋的欲望在膨胀,满足有品位的自恋心理?”
为什么偏门偏方有市场,因为在当今社会能真正做到养生的人,少之又少。熊卫说:“真正谈中医养生,首先是哲学,影响到你的生活态度,要学会恬淡、无为和放弃,只要自己所需的部分;进而带来从容的生活和养生方式,闻鸡起舞,日落而息。真想要生命好起来,要从哲学思想、生活态度、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和节奏等全方位去做,而且要持久地做,才能达到身体适应生命的需要。”
能做到吗?“没有一个发自身体急切的需要,不会真正去做。因为不能放弃外界对我们的诱惑,名利、荣誉、金钱、地位,都很光鲜,以至于速效招式这么有市场,因为满足了我们当下急功近利的需求。当下抓健康,实际上是满足了其他事情激发的不安全感行为。为什么养生保健品在全世界这么畅销,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能够安定生活,是因为对生命存有幻想,认定生活可以是安全的、有价值的、公平的。当外界的失控感,打破这种幻想,就让我们想要牢牢抓住一样东西,生命总可以控制吧,那就吃好,睡好,多吃保健品。”
养生,无处不在
由此可见,养生是需要“内力”的,而“内力”是每个人固有的,但需要我们去培养、激发、修炼。中医不能立竿见影,国学也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但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林新一直身体比较弱,总掉头发,睡眠不好,整个人都显得没精神。“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焦虑,总想着是否该吃些补品,或者喝些汤药,又为选择什么品牌而发愁。”这两年,她看了《思考中医》及一些热门养生书籍,对因天之序感触很大。“万物都经过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阶段,中医说的养生,就是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隐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养生,无处不在。”
林新逐渐发现,不在于自己临时吃了什么恶补来自我欺骗和安慰,也不在于最近坚持运动了就感觉精神好,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尽量让自己保持23时之前睡觉,心态平和,不钻牛角尖,不贪吃,春天做伸展运动,冬天就尽量休眠。“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缺什么,又该放弃什么,这种顺应自然的感觉很好。”
这正是熊卫所提倡的,真正的养生也是分层次的,首先在操作层面,接近一种可以接受改变的生活方式,尽量去做,尽力去过健康的生活。其次是生活态度,学会体察我们的需要和感受,比如情绪,身体反应,适时让不好的情绪得以释放就是养生,不一定局限于吃什么,大张旗鼓地做运动。养生是贯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及时体察,及时给自己做疏导。第三在哲学层面,梳理我们的价值观及哲学思想,懂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尊重本质的价值,必要时,学会放弃。
梁冬开讲:中医串串烧
梁冬在凤凰卫视主持过《娱乐串串烧》,顾名思义,把各种娱乐八卦原料串起来讲,生动而有趣。现在,他成为一个中医文化身体力行的传播者——讲起中医,依旧有着当年“串串烧”的五味杂陈。
梁冬,曾为凤凰卫视主持人,2005年任百度营销副总裁,2007年投身传统文化及公益事业。
一见面,梁冬就看起了我们的五行:“你,金格,骤冷骤热,要小心肺;你,木格,有直不斜,容易生闷气……”他开讲与中医的缘分、对中医的感悟之后,我们听来似是而非,玄之又玄。梁冬说:“针灸就相当于中国移动的基站”,“和谐社会就是中医”。学中医养生有捷径吗?梁冬说:“有。只要你掌握正确的观念。读一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这位凤凰卫视前主持人,自4年前正式拜中医泰斗邓铁涛为师以来,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医文化传播者。中医也成了他的生意——他创业的太美科技控股公司,在旅游业务之后将发展太美健康传媒。梁冬认为:“学中医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先让有影响力的人接触它,形成风潮,然后全民才能去相信中医。”
人的问题恰好在于是有感情的……相由心生。为什么人们对中医养生需求这么强烈?一句话,求医不如求己,大家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每个人知道说我胃痛的时候,不用买那么复杂的药,拿两片姜擦成丝,撒点胡椒煮水喝下去就好了,这不是新生事物,我外婆、奶奶都这么做。我的老师说,当年SARS时,用西医的方法死亡率远远高于中医……在古代,像扁鹊、华佗时代,没有治不了的病。
这几年,人们对医院和医疗体制彻底失望。给你举个小例子,我们公司有个大美女,身体素质很好,当过空姐。1个月前滑倒了,腰脊柱15厘米处粉碎性骨折。去北京最好的骨科医院,做手术打钢钉固定,要8万元。一位老先生用敷药和针灸的方法,她20多天就能起来了。我问老先生,粉碎性骨折怎么能治好?他说,你看见过鸡蛋吗,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泡水,但它最后能长出一只鸡。明白吗?
现代人有太多心理疾病。在中国古汉字里,疾和病本身不同。疾是你被刀割了被火烫了,中间是个“矢”,代表箭头。病这个“丙”在五行里属火,火就是心,所有的病都是心病。
糖尿病癌症脑中风等病都是由5种原因导致——嗔贪痴慢疑,导致人5个脏腑里的嫉妒心、贪婪心、傲慢心、怀疑心。这就是西方对癌症、糖尿病这种不能做手术切除的病症束手无措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是把人体当作一个钢球。现代医学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基于牛顿物理学,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里的规律,而人的问题恰好在于是有感情的……病由心生。
中医讲养生,把身体当作你的partner。养生热背后当然有人推动。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推动一个本来不需要的东西,“百度一下”这个词我没怎么推,两个月后就变成全国网络用语。我只不过在所有人呼之欲出的时候说出来而已,道家讲究顺势而为。
中医当然有权威。权威是真正的经过了几十年治病之后能有效,就是能用几毛钱的药把人治好的人,我就见过。我之所以学中医,有一天李老师给我前女友治病,之前她打吊针20多天不好。李老师带我们去吃斋,他和刘力红给她交换把脉,开了一服药,2点钟吃下去,4点钟就好了。我才真正知道中医原来是可以救急症的。
目前养生市场有些混乱,因为中医后来被搞乱了。以前中医很纯粹。回去看看《黄帝内经》,讲什么人生什么病,说话写字走路什么样的人,在哪年哪个时间大概会得什么病,写得明明白白。西医讲的是卫生,把身体当作战场,拼命对抗;中医讲养生,把身体当作你的partner,帮助你自己解决问题。
克里希那穆提讲的,跟道家所说,一模一样。学中医没什么门槛,我都能明白。中医既是知识,也是智慧。药养、食养一样,90%的病不应该用药,而需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另外10%的病人用针灸的方法比较好。什么是经络?我有一个假说,没科学证据:经络是看不见的,道理很简单,你拉开一把弓,合力在两根弦中间,没有箭,这个合力还在,有力有方向,叫矢量。人的经络是我们的血液肌肉不断运动中所有合力的通道、线条。如果你理解中国移动,你就理解经络传递的是什么,针灸扎的地方就是基站。
南怀瑾老先生在给一帮和尚讲经时,偶尔会讲一两个黄色笑话,和尚们很害怕。我认为美国人就是一小群巴菲特和格林斯潘领导的一大群阿甘,中国连阿甘的状态都没有。你给他们讲道理,由于不通没有开慧,你就只能告诉他们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你问老师要不要抽烟?无所谓,如果你觉得需要你就抽,心和意在打架,可能你抽烟有5分危害,你天天斗争对抗就有了15分危害呢。
克里希那穆提讲的东西就是这样,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跟道家讲的一样。我开悟是从百度开始,你用搜索引擎是一个个关键词,我们在背后看到什么?每天几十亿个的关键词,自动分类归纳,就跟上帝看见蚂蚁一样。当你真正建立这样一种宏观意识后,你发现看到的人根本不是个体,万事万物皆合合,合合而成就叫神。你看股票忽高忽低好像一个人在画,其实是所有买的人和卖的人力量对比后均衡的结果。
让中医普及很简单,需要一个正确声音反复讲。 中医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都不看《黄帝内经》,而是考四级。由于中医太便宜,有天资的小朋友都去做PE(私募股权)和VC(创业投资)了。除了家传,读中医的人整体来说是属于成绩较差的,一茬不如一茬。教育观念是错的,就像练“九阳真经”,开始叫心法,后面是技巧,心法撕掉了只剩下树枝,连树干都不是。用我老师的话讲,很多人是残缺品,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被废掉了。
好的中医根本没那么复杂,自己把《黄帝内经》看10遍就成。要让中医普及很简单,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出来反复讲。我马上做太美健康,核心业务就是太美健康传媒,“不要与乳房、脸、小腿、肚子过不去”系列,绝大部分的乳腺增生是女人主观情绪造成的,90%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另外10%是化疗化死的……
那些老先生很喜欢我,觉得我说的对。老先生们很想找到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看完病但不收他们的钱,说去做你们能做的事。
我现在跟宝马合作,在全国10个城市讲五行。养生方案?那是泰勒的逻辑,把一个事情分解成若干环节,其实有了正确态度之后,中医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以。
对话曲黎敏:我不是泛泛谈养生
随着《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系列书籍的热卖,在今年养生热潮中,曲黎敏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这位中文系出身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将经典、医术,转换成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大谈“医道,就是生活之道”,深入人心,成为继于丹之后,又一位跨界的学术女明星。在这里,曲黎敏与我们分享了对当下养生热、传统文化的深度需求、以及对身体、生命最本质的认知。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讲《百家讲坛》之《黄帝内经》。著有《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等书。
《心理月刊》:为什么在当下我们对《黄帝内经》会有这么高的需求度?
曲黎敏:这么多年,中医好像一直被放置阁楼,仅限于大夫坐诊开药,没有人去做中医文化的宣传。第二,中医文化载体大都是古文典籍,不利传播,需要有人做工作。第三,经过艰苦创业,经济状况大幅改善后,人们发现自己身体是个问题,想要去关注。第四,很多医生不负责任,只是单纯地开大剂量药物,没有真正弘扬中医最根本精神,从经典入手把病理解释清楚。现在根据市场需求,中医养生书籍风起云涌,原先大家以为吃保健品就是养生,现在经络操的出现,让人更主动,更自觉关注自身健康,挺好的。自觉地去做,而不是被动养生。我的特色和原则就是,一切从经典出发,说话要有根据,要很好地诠释经典,而不是泛泛谈养生,站在传统文化角度来诠释中国养生理念。
那么,在这种需求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呢?
我个人感觉,老百姓现在有深度需求。当今中国大背景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奥运会我们也在向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惟独缺少了中医。而中医是目前唯一活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如果不开启,就会懵懵懂懂。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性——道,但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使用阴阳之道,却浑然不觉,如果能把中医诠释清楚,对生活是很好的解读。这跟社会大环境,国学热都有关系,老百姓现在有深度需求,不仅对医术,还有医道。
原先谈养生还止于皮毛,下一步定要涉及心灵层面,因为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疾病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西方也认为人的健康分为三个层面——身体,精神以及社会交往。古人云,身心不二,西方哲学认为二者可以分开,生病了先找医生,解决不了,再找精神医生,还是不成,就去找牧师。而中医关系到你全方位的服务,凡是来治疗精神症状的,中医有个理论——先生理,后心理。如果你精神抑郁,一定是胃或肾这两个脏器出了问题。中医治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精神、心灵甚至灵魂层面,我试图恢复的是这个多层面的中医,是全方位的。
《黄帝内经》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像老师一样指导你该怎样生活。
经济的发展,国学热潮的背后是每个人心灵层面的追求,但是如果不先解决温饱,这种需求不会显现。现代生活带来更多压力和焦虑,人们试图去解决一些问题。现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交往隔了好几层门,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别说《黄帝内经》,包括对宠物的需求,都说明现代人的心灵很匮乏,人们逐渐发现自己能掌控的东西越来越少。
听起来,你对中医的传播怀有很高的理想。
是的,我有很高的理想,将来想建一个“话疗吧”。其实治病,也需要内心的觉悟,如果医药可以解决人类的全部痛苦,这个社会绝不需要哲学和宗教。话疗很重要,就是深度关怀,需要你自己的深度觉悟,中医也在解决心灵层面的问题。比如很多人声称跟太太关系紧张,该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你肯不肯做。其实过去的阴影已经存在,关键是现在如何提高修为和心胸。中国文化很微妙,如果很多事情想不明白,身体就会有反应。这时候就去多读点历史吧,历史上,什么事情没发生过?全想明白了,还抑郁什么。
当下养生热中有一个现象不容忽略,就是民众对健康自我做主的心态,这和《黄帝内经》那个时期所倡导的有什么区别吗?
■ 养生对古人来说,是一种贵族行为,不缺吃穿,把欲求放到更低,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怀有深刻认知。现代人把生活弄颠倒了,更加急功近利,赚钱是为了享受,但是一掉进赚钱这个漩涡就无法出来,是无底洞。西方强调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中国人认为欲望一定要有边界,这个边界太重要了,否则我们就会被拽着走,忘记了生活的目的。有了钱没了享受,很可怕。
我以后不想讲中医了,讲文化,讲心灵,想对中医做文化的推介。因为只明医理不够,一定要明情理,明事理,会看眉眼高低,别把生活复杂化。
现代人不是生命脆弱,而是生理、心理都很脆弱。有句话说的好:“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就是别人的缺点我们跟本人沟通就可以了,而他的优点要不断地跟他的子孙宣扬,这样人类的优点就会被放大,这就是中国文化,一切按长远走,如何把好东西一代代传承下去,妙不可言。很多人觉得传统迂腐,就是还没弄明白。
对于养生,你有什么建议吗?
■ 其实很多读者给我发来问题,问春天吃什么,秋天补什么?我都是4个字回复:再看一遍。不要急于发问,精致生活在于细节。
我讲养生就是反复几句话:好好吃饭——像有些人为减肥不吃主食,就违背传统文化中“五谷为养”,谷是种子,有生发的力量;好好睡觉——10点半就寝,我自己也做不到,最起码一周争取做到几天;不生气——谁能不生气?只好读圣贤书,调理自我性情。要明白事理,会看眉眼高低,就不生气了;不滥用药——不要把药当饭吃。就这四条,还是跟人的悟性,跟需求有关。每个人都试图改变生活,太好了。肯定要先读经典,经典是不可以割裂的。
人体是最无为、最自然的系统。人要有欲望,但要有边界,不能无限制膨胀,就像泡沫经济。我们的身体比大脑更聪明,不是你想补就能补,不要试图用大脑去影响身体。想当然的东西太多,很多人认为只有具体行为才能损伤身体,这就只是明耗肾精,但是暗耗才可怕。人不能用一天时间只做一件事,而想事情却可以做到,这是暗耗。现在需要重新建立起对身体的尊重,所谓流行的禅修等,无非都是借假修真。真法难闻,好东西不是人人都能学到的。生命是最复杂,又是最经济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认知自己的身体。
调查: 我们在心理月刊中文网站上开展了同步调查,共有1707人参与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74.04%的人相信中医养生。
■ 你的养生渠道是—— 通过书籍自修 38.24% 朋友口耳相传 7.01% 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课程 3.18% 偶尔看到了就调整自己的生活 51.56% ■ 你认为人们需要养生的原因是——
现在看病难,养生的门槛低 7.46% 工作忙、焦虑,养生有缓解的作用 56.10% 盲从消费,盲信中医招牌 1.54% 这是生命哲学,是信仰也是实践 34.89%
■ 你最需要解决的养生问题是——
调整生物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7.84% 迫切解决当下困扰自己的病患 7.02% 调饮食,学会正确地保养身体 23.12% 不依赖药物,用正确方法处理疾病 5.84% 养精神、练形体、天人合一 28.26% 更好了解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7.90%
■ 你对于养生的疑问——
诸多方法有没有用 33.65% 应该相信哪个专家呢 14.49% 食养还是药养 17.54% 身修还是心修 34.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