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的《十诫》一直躺在柜子里,昨天终于看了。每次看时长超过150分钟的片子我都要酝酿很久,因为看电影需要精力集中,思维连贯。所以倘若是剧情紧凑、跌宕起伏的片子还能一气呵成,最怕的是年代久远而晦涩、沉闷的哲思片,那样就很痛苦了,容易睡着不说,一旦没坚持下来,分几次看,对人物和内涵的理解都会支离破碎,因此看电影一定要拿出一整块的时间来欣赏。 《十诫》的故事改编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讲的是犹太先知摩西带领犹太民众离开埃及的故事。这个在西方世界里家喻户晓,千年传颂的故事曾被数次搬上过银幕,其中当属美国导演塞西尔.B.戴米执导的最为著名,事实上他曾执导过两次,第一次拍于1923年,136分钟的无声黑白片,我虽没看过,但猜想应该就是满眼都是小雪花儿的那种;而后相隔33年,该导演又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不同的是这次对比之前无论是在人物、情节、规模以及技术上都有了跨越性的进步。我所看的正是这部拍摄于1956年,影片时长220分钟的彩色版本。 电影播放伊始,首先从大幕后走出了一个中年男人,他向播音员一样为该电影做了一个序,貌似以前也看过这种这么严肃的电影前奏。序很短,很快电影正式进入正题。可能是我买的是蓝光碟的原因吧,还没看几个镜头我就发现画面之清晰超乎我的想象,色彩分辨率极高,特别是在埃及公主从水面上发现了装着摩西的篮子的画面,简直如油画一般明丽。随着剧情的层层展开,我便有种熟悉的预感——正如同我以前看过的《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勇敢的心》《圣女贞德》《天国王朝》一样,《十诫》也是一个讲述个人英雄成长的故事,并且具备史诗片所特有的普遍基本元素,比如:主人公必须是个人英雄,故事的时代背景一般都发生于冷兵器时代,英雄的身边总是有一个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女子深爱着他,英雄刚开始总是一副风度翩翩的英挺少年模样,他是母亲的好儿子,恋人的好伴侣,而随着英雄的炼成,儿女情长的纠缠渐渐退却,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脱离凡人常态生活,受到万民敬仰和膜拜的神化形象。 故事由埃及法老王受占星启示埃及王朝未来将受到一个希伯来救世主的颠覆开始,下令绞杀一切希伯来新生儿。为保住自己的儿子,年轻的母亲约卓贝尔将新诞男丁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让他随水漂走,一切顺安天命。后来篮子被埃及公主发现,男婴被救起并被带入了皇室,取名摩西(摩西的襁褓是一块希伯来人常用的布料,所以摩西的名字是希伯来语,即顺水而来的意思),多年后男婴长大成人,在公主的呵护下他成长为了一个聪明、健美、才干出众的王子,同时也是埃及下一代法老王位最具资格的继承者。法老对他喜爱、信任有加,器重他更甚自己的亲生儿子兰塞,并任命他去为自己建造新城。就在建造新城的过程中,摩西亲眼目睹了在埃及统治下的希伯来人的悲惨境遇,他们世代为奴,没有自由,要忍受长期的饥饿和无尽无休的苦役,生命如草贱,直到死亡。这时他不仅救下了两个希伯来奴隶,还大开粮仓,赐给希伯来奴隶休息日。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法老耳朵里,在兰塞等人的挑拨下,法老亲临新城,见证了摩西的真才实干与建城成果以后打消了心中疑虑,下令将摩西的名字刻在每块石像及石碑上,以作表奖。法老对摩西的倚重深深地刺激了王位竞争者党羽的神经,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挑唆和离间法老与摩西之间的关系,直到公主的女仆蔓梅将摩西的希伯来身世告诉了奈弗提瑞(摩西的恋人),为保证摩西荣登王位她将蔓梅杀害了,但也被摩西有所察觉。在摩西的再三追问下,奈弗提瑞最终讲出了实情,摩西由此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对真相,摩西作出了抉择——回到自己的族人中去,带领他们离开埃及,重获自由,永远摆脱这不公的命运安排。紧接着法老去世,兰塞顺利登基,他对待的希伯来人的态度和政策更加严酷,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将摩西放逐到了沙漠,仅给其一天的粮食与水。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体能摩西成功穿越沙漠来到了米甸,在这里他结识了祭司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结为夫妻,育有一子。 看《十诫》我想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摩西从埃及王子到希伯来奴隶的蜕变,直至摩西在米甸的生活,似乎进入到了一种平静世俗的生活状态,但事实上我想这应该是英雄短暂的迷惘期、消沉期、低谷期,他在巨大的身份落差后本一心想拯救族人,却终明白仅凭一己之力的式微难以与一个国家抗衡,希伯来民族崛起的希望刚刚点燃又迅速覆灭了,而促使英雄存在的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救世感、使命感、责任感,这种打击粉碎了摩西的信心,英雄也是人,也有困惑和无助,也有脆弱和短期麻痹,也会迷失精神指引,也会陷入“小我”生活。绝望处,约书亚从天而降,这个曾经被摩西救过的奴隶化作使者给摩西带来了希伯来的古老信念,带来了神(这里即指耶和华)的启示。摩西在万能的神的精神感召下重返埃及,由此完成了从流放者到犹太先知的涅槃。 通过神的指引,摩西向埃及频频施以神的指示——权杖变成了蛇吞噬了兰塞的蛇杖,尼罗河的圣水变成了血水,天现异象,混沌三日,埃及人所有的长子都受到了死亡诅咒……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中,埃及举国惶恐,包括法老兰塞的长子也未能逃脱幸免,一切神的指示都变为了现实。迫于压力,兰塞终于承认希伯来神的存在,愿顺应神意,还给希伯来人以自由。就这样,希伯来人终于结束了长达400年之久的奴役命运,跟随摩西的足迹踏上了驰往被誉为“奶和蜜之地” ——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的自由之路。 本以为电影演到这里,希伯来人获得了自由就皆大欢喜了,可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也就出现了——十诫是什么呢?故事还得接着说,希伯来人欢歌载舞打翻旧世界迎来了新生之际,但摩西却在西奈山上未下来,他在山上受领了神所颁昭的戒律—— 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第三诫——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诫——不可杀人; 第七诫——不可奸淫; 第八诫——不可偷盗; 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诫——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受过十诫,摩西将刻在石板上的神的戒律带回了族中,却发现族人皆已忘记了曾经的苦难和屈辱、忘记了感恩与自律、忘记了神祗,也忘记了自己,堕落沉沦,无心自救。人们贪恋酒色、懒惰、生活糜烂不堪,任由欲念支配,甚至还将所有金饰投入熔炉制成新的神器——金牛犊。摩西彻底愤恨了,他高举起神的戒律向金牛犊砸去。这一砸,警醒了在忘情纵欲中的人们,大家感到惭愧和羞耻,再次紧依在摩西身边,恳求神的宽恕。 ………… 三个余小时的电影看完了,技术方面不想多说,只是一个“赞”字。毕竟在半个世纪前电影制作技术如此不成熟的时代里,能有此等水准的片子面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了。对史诗片而言,第一个技术要求就是场面恢弘,所谓“场面”不见得就是人海战术,更主要的是在整个镜头语言里我们能看到宏观、辽远、豪迈和壮阔,这就需要人与自然背景的相互呼应。《十诫》的影像中,在摩西督建新城时,曾有一些大场面,土黄色的埃及,完全再现了我心中这个古老国度的印象,远远近近的巨型石像、狮身像、石柱、石碑与个体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或许也暗喻了鼎盛的埃及王权与渺小的希伯来奴隶群体,压迫与不平等处处可见。另一处印象较深的影像就是片尾摩西劈海的场景,置于现今,被《后天》、《特洛伊》、《加勒比海盗》等片比着不觉怎样,但相信在当时应该是把导演难为坏了的,其实现在看来也依然挺震撼人心的。其他色彩方面也运用的恰到好处,清澈的碧波,葱绿的植被、金黄的华服,将视觉美感营造的无以复加,特别是金色的运用貌似在后来的《埃及艳后》中也被其借鉴。 宗教: 说起宗教,我想在西方世界里是没有能与基督教相持的宗教,而自然也没有哪个神能与耶稣相提并论。基督教对西方人思想、思维、生活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之深恐怕是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外邦人所无法想象的。人们不仅相信神的存在,而且坚信一切都尽由神所掌握,生老病死、宇宙苍生、祸福病疾,神的大能无所不在。因此,关于基督教的故事遍布各处,他的影响力甚至干预政治(十字军东征)和文学(基督教文学)。《十诫》是一部宗教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个人英雄成长史的电影,故事蓝本摘自圣经,基督教文学脱胎于希腊和罗马文学,而希腊和罗马文学形成于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那时候人类文明的科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认知模式混乱,所以人们认为人神可以混交,人物多数半人半神,且有异能,从这样的渊源中走出的英雄摩西也就必然被附上了一层神域色彩。所以权杖变蛇、尼罗河的血水、劈海渡人及神祗降临这些在现代看来有些雷不靠谱的事儿,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启示: 摩西是该片中被赋予了神力的救世主,是耶和华派来拯救希伯来人的使者。在他的经历中,我们跟随成长,见证了他的选择与努力,直至成为了真正的神的使者。重返埃及的摩西此时已然有了神的印记,是一个以肩负苍生为己任的异士,所以当他从西奈山下来看到了获得自由的族人的得意忘形之态,饱食终日的空虚与堕落后,他愤慨了,从中也彻底暴露出了人类丑陋的天性——趋利避害、好逸恶劳、自大狂妄、贪恋淫欲,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要求、慎独自省的能力。摩西伤心了,因为拯救希伯来人重获自由只是使命的第一步,一部分,希伯来人的未来和希望真正在于从过去的灾祸和经验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至生如浮萍,随意被什么人主宰,但从这些寻欢作乐的人们身上,摩西却并没有看到一丝自我救赎的意志。于是我也就突然想起一句话叫“人不能喂得太饱”,或许是同样的道理吧!摩西虽出身于希伯来血脉,却脱离族群进而升华为希伯来人的精神领袖,这正是自我价值追求的境界所决定的。因此《十诫》所指应该不是单单指向希伯来人,而是用希伯来人400余年的奴役代价唤回那些游移不定的灵魂流浪者——谓之人要有所追求、自我戒律,以求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我想这才是电影《十诫》想告诉我们的哲思与奥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