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松江老街弄名称趣谈

 老刘tdrhg 2016-08-12

上海松江老街弄名称趣谈

 

作者:日月光  来源:《松江报》

 

 

上海松江老街弄名称趣谈

不少新松江人感叹松江历史底蕴真厚重,一条条老街弄的名称一看就知道蕴含着一个个美妙的故事。青松石、白龙潭、榆树头、花园浜、金沙滩……徘徊在这些古旧的街弄里,就像读有关历史的一首首精美散文诗。

 

这些老街弄真的很美,而且这些名称仔细对比看,还有几大特色。

 

一是业态特色。松江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名城,好多街弄与经济业态有关。袜子弄是因为明清时期松江在全国最早出现了男用暑袜,这里成了交易市场而得名;缸甏行、陶行弄、竹行弄、竹竿汇等说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前还没有煤球炉煤饼炉,自来水还不能家用,家家户户都有灶头水缸,腌菜做酱都需要陶器,晾衣搭棚做农具都要用竹子,这些地方是庙会外囤结和买卖缸、甏、罐、竹的场所;有人说竹竿汇另一原因是此前是王鸿绪弟兄三进士的所在地,宅第门前都有旗杆,但官宅旗杆都是木头的。前诸行街、后诸行街是因猪行演变而来;桑园弄、桃园弄是弄内多桑树、桃树而得名。米行弄是有碾米厂的缘故,这也是松江最早的企业。

 

二是人物特色。松江名人荟萃,好多街弄名与松江名人有关。三公街是因为有董其昌祠、沈荃祠、李待问庙的三位名人的原因;百岁坊是曾为明代陆姓尚书年近百岁立了牌坊所至;花园浜曾是清代状元戴有祺居住的园林;莫家弄是明代书画家莫是龙父子的宅第并有莫家私家园林而得名;果子弄是因为明代汉阳太守孙克弘的别墅孙园,弄内多果树,该园内的大小美女峰现已移入方塔公园。至于高家弄杜家滩王家滩朱家廊邱家湾,都因有原居住的大户有关。

 

三是形态特色。人们取地名都很形象,这样就容易区别与记忆。松江好多街弄名与所处街弄的形态特征紧密相连。勾月弄俗称狗肉弄,难听,那弄太窄太弯,又在高高的城墙下面,只能看到月亮,人们就取现名;黑鱼弄是松江人人皆知的传说,张天师另一说是观音菩萨在此镇压黑鱼妖精;九曲弄是因为弄曲折太多;石皮街是窄窄的路面铺有长条石板、两边是鹅卵石;箬帽弄是形容口小里大像顶箬帽,后指弄太窄只能容戴箬帽一人通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那时的雨具是没有雨衣和铁骨洋伞的,雨天挑担只能头戴箬叶做的帽子,农村是穿簑衣,走亲访友或撑油纸伞或撑油布伞。坍牌楼是有倒坍的石牌坊,阔街是有松江最早的大戏院,形容熙熙攘攘人多热闹。

 

四是处位特色。好多街弄名都带有鲜明的属地特征。小塔前曾经有似塔的经幢;东塔弄西塔弄分列在西林塔两侧,东司弄西司弄分列位于府署大小官员的办公地两侧;菜花泾原名采花泾,是因为有好几棵高大的桂花树;太平路是因有救火会在此路上;荷叶埭是因为位于荷花塘边;榆树头是有好几棵榆树在河边;察园弄是下派的监察御史出巡驻地,应天巡抚、浙江御史海瑞巡视华亭就居住于此;南内路是位于南门的城内;花楼巷确有座花楼;佛字桥路是桥堍有一很大的南宋时留下的佛字碑刻;金沙滩是因为坐拥护城河边的一方宝地,原是人烟繁密之处,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1937年又遭日寇轰炸夷为平地,我小时候这里是棚户区,到处是瓦砾;斜桥路西边曾有座桥斜跨小河;东外街位于东城门外东边;塔湾位于西林塔北方弯弯的小河边;秀野桥滩位于秀野桥堍的沈泾塘边;白龙潭、大涨泾、秀水浜、里馆驿都与所处湖、河、驿站同名。

 

五是宗教特色。松江五教齐全,有众多的寺、庙、庵、堂,好多街弄都与此有关。庙前街位处岳庙前;普照路因有普照寺;也妙弄、妙严寺弄因有妙严寺;木鱼弄是因弄紧贴西林寺,常闻寺内木鱼声;小北庵弄因有小北庵,弄内的禅定寺为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寄居地;三官弄是弄内一庙内曾供奉着三位神像;长桥街是因有长寿桥,长寿桥因早前有长寿寺而得名。寺基弄是小街经过原寺庙的基础。

 

过去的街弄以中山路为界,叫弄的,绝大部分都在中山路的北面,也有例外,如寿安街、潭东街、斜桥街(现在叫斜桥路);叫街的,绝大部分都在中山路的南面,也有例外,如三官弄、马弄、东司弄、西司弄。

 

过去的街弄除中山路外都没有地下下水道。大部分街弄巷路旁边都有河流,离河远一点的都有不明显的缓斜度,无论是砖路石板路石子路泥路,路两边墙角边都有小浅沟。原先的中山路下水道在路的中间,上面由一块块一米多的长方型大花岗岩石板拼排而成。

 

最窄的街弄一辆黄包车都进不去。又窄又长的当数曲曲弯弯连接前诸行街和后诸行街的三官弄了。那弄又暗又湿行人又稀少,两边仅有几扇门又都是不常开的后门,一个人走如再碰上条野狗,不要说小孩,大人也会头皮发麻。斜桥路、秀水浜路的居民要到中山路大街去,都喜欢走里馆驿,路宽,走窄窄的里仁弄,有黄包车经过,行人需侧身贴着张祥河老宅一动不动地等车过去,很不方便。

 

过去城内货物的运输还不是靠陆路而是靠水路船运。城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城里的粪便和垃圾、城内织成的松江布都是挑到就近的船上外运出城的,缸、甏、陶、竹、木等都是船运至城内的。烧火的稻柴和木柴基本是进城孵茶馆的农民挑进城的。有黄包车之前城里是没有板车、黄鱼车、脚踏车等交通工具的。

 

好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十里中山路会笔笔直,像现代规划过的?是的,很难见到一条老马路十里长像一条直线的。其实事情很简单,跨塘桥祭江亭一带是松江对外交往的交通枢纽,官船商船都在此码头上上下下,再去城内;过往江浙的官员在此经过或落脚,松江府华亭县娄县的官员都要前往迎送,从城内衙门到跨塘桥祭江亭一带正好是一条直线。

 

中山路这个名字肯定是辛亥革命后取的,哪原名叫什么呢?官方叫郡治大街和西门外大街,而老百姓就叫大街,说“到大街上去”,不是泛指,而是专门指这条十里长街。

 

最热闹的街弄,明清时期是城内的大街和跨塘桥一带的几条小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热闹的是长桥街、阔街和秀野桥滩;解放后是岳庙至马路桥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