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说:陆家浜路的那些年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07-06



老上海人兴许还记得,在上海方言中,南北向的小河称为泾,譬如漕河泾、白莲泾,而东西向的则称为浜,譬如徐家汇的肇家浜路,也譬如今天要谈的位于半淞园路街道的陆家浜路。

图片

在老上海南市还未兴旺以前,这儿本是沟渠密布,散落着农田与农家的一方滩涂。既没有正正经经的马路,连土路也是歪歪斜斜。而如今沧海桑田,陆家浜路上早已毫无半点水渍的影子。在苍黄百年中,这里又上演着一幕幕怎样的巨大变化呢,今天就带各位一起回顾下陆家浜路的那些年。

图片

(陆家浜路,摄影:虫二心)

河道纵横,桥梁遍布,是曾经的老城旧貌

陆家浜本是上海老城厢南部外的一条河流,东有两条分支,一支北折榆木泾(今江阴街)和城濠(今跨龙路);一支折经三官堂(原三门峡路,今西藏南路)入新濠河。而与之交汇的肇嘉浜,则西连蒲汇塘直达松江府,北通周泾(今西藏路附近)接吴淞江。可想而知,在20世纪前,上海南市一带的老城厢也曾浜渠密布,以水路交通为主。而陆家浜作为上海县城南郊贯通东西的交通干河,更是交通运输繁忙。

图片

(陆家浜的水道)

1861年上海开埠后,为了商业贸易的流通需求,租界巡捕强征民田继续开挖陆家浜,之后又修建了十座横跨河浜的桥梁:外陆家浜桥(建于1897年)、外薛家浜桥、万宁桥(南仓桥)建于1906年、海潮寺桥、西陆家桥(又称中道桥)、普安桥、利涉桥(放生桥)、广东桥(义庄桥)、三官堂桥、斜桥,其中斜桥即是陆家浜的起点。

图片

(原斜桥桥址示意图)

旧时的上海其实有两个“斜桥”,一个位于“上只角”的南京西路吴江路附近,另一个即处徐家汇路以东,接陆家浜路。那时坐上三轮车,必须和车夫说清楚,是去“西区斜桥”,还是“南市斜桥”。

图片

(民国初期“斜桥”地区的顺昌路)

而南市“斜桥”便因其斜跨在昔日的肇家浜上,呈东南——西北向而得名。

图片

关于这座斜桥,还曾有着这样一段民俗往事。这座斜桥曾是上海出殡队伍返回城里的必经之桥。从坟山里引出的煞气,过了此桥后就一直朝西郊散去,永远不要随人们进入城里。直到今天,许多迷信的上海人从殡仪馆返家时,依然会在马路上兜上一个大圈子,或到人流量大的百货公司、超市中逗留片刻。

图片

(出殡队伍)

上世纪初,南市实行大规模填浜筑路后,河浜上的桥也一律被拆除,而“斜桥”作为地名却被保留下来了。如今,上海人还把这一区域称为“斜桥”,这里成了沪西南的交通枢纽,方斜路、西藏南路、徐家汇路、制造局路、陆家浜路等多条马路在此交汇。途径此地的多辆公共汽车、电车在这里设“斜桥站”,使“斜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斜桥车牌)

填浜筑路,老城厢化身大都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不断兴建,水上交通萎缩,河床不断淤积,往日的交通载体反而成了通行的障碍。于是,上海各区纷纷施行填浜筑路。1924年3月,上海市议会同意陆家浜填浜筑路,至1928年6月建成,道路命名为陆家浜路,东起外马路,西至制造局路,全长2476米。

图片

(华界在陆家浜路铺设地下管道)

道路建成后,因当初修筑不力,道路白日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1934年,上海市工务局决定改建道路。东段自黄浦江外马路至三角街(今中山南路附近),铺弹街路面车行道以及煤渣路面人行道。中段三角街至车站路(今南车站路),铺弹街路面车行道。西段车站路至斜桥,车行道中间铺沥青路,车行道两侧为弹街路面。全线于1935年7月完工。

图片

陆家浜路(车站路以东)街景

图片

陆家浜路(车站路以西)街景

陆家浜路在成为东西向主要交通要道后,沿线曾先后林立众多著名历史建筑。

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在城南陆家浜创办的清心堂与其夫人次年创办的清心女中。两所学校的起源,都要从1860年说起。当时,大批浙北、苏南难民进入上海。上海动员社会各界出力安置难民,然而,仍有大量儿童无处读书。美国传教士范约翰通过教友募捐,创办“清心书院”,招收难民子弟求学。后在范约翰夫人的帮助下,在原校的对面又办了一所女校,即“清心女中”。

图片

图片

(清心女中毕业合影)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著名漫画家丁聪、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等等名人,都毕业于清心中学。1952年,“清心中学”和“清心女中”被上海市教育局接管,男中改为“市南中学”,现位于陆家浜路597号,女中改为“市八女中”(现称为“市八中学”),现位于陆家浜路650号。

图片

还有位于陆家浜路675号的清心堂,原名为“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因安置在“清心书院”内,故称为“清心堂”。后于1923年迁出,及设在今陆家浜路675号。其独特的“人”字形建筑平面,在建筑上颇具特色。1994年3月清心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心堂)

1884年美国教士女医师罗夫施耐德在城西门外方斜路创办西门妇孺医院,占地22亩,于次年夏开院。这就是如今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老上海还是习惯亲切地称呼它为“红房子医院”。

图片

(红房子医院旧照)

升级改造!半淞园的这条道路更畅通……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陆家浜路外马路至平安街(位于今中山南路东侧附近)段车行道拓宽至19米,为沥青路面、人行道各宽3米。1967年,平安街至斜桥段加铺沥青路面。1977年,外马路至平安街段改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图片

(过去,陆家浜路朝东到头,有一个渡口,这里就是黄浦江上著名的“南陆线”轮渡的码头)

1988年12月15日,南浦大桥开工建设。1991年,作为南浦大桥建设的配套工程,陆家浜路改建工程开始,陆家浜路桑园街至肇周路斜桥段铺设混凝土路面,设4条车行道。桑园街至黄浦江外马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南浦大桥浦西设陆家浜路匝道,有车行道4条。陆家浜路中山南路东侧设置公交枢纽站一座。陆家浜路再次成为贯穿上海东西、又一大动脉的主要部分。2009年,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陆家浜路又一次整修一新,再已难寻当年的青石板街。

图片

(陆家浜路)

再见,南市影剧院

南市影剧院,陆家浜路871号,也就是在陆家浜路、迎勋路口,那栋四层楼的建筑。

图片

它落成的时间不算早,78年才开始动工,1981年的9月落成。说实话,这家影剧院在上海不能算有名气,但在南市是排头名的,无论看设备还是论规模。

说来也有点“好笑”,记着南市影剧院,不是因为它在南市的地位,而是读书辰光,曾经在南市影剧院背后,被拗过分——相信所有上海人都听得懂,我说的“拗分”指的是什么,按照我同学的说法,“310102的80后,谁没有在那片有过类似的经历!”

图片

2011年,并入黄浦区之后,区政府决定将“南市影剧院”进行改造。


散落的印记


由于地处上海老城厢历史形成的商业与文化的中心区域,陆家浜路在其辐射的范围内,一些小马路上,同样藏着不少历史悠久的地标,不记录一下,生怕无法再单独立文字来书写。


大兴街

“大兴街,卖大兴货”。

图片

其实,这话有点冤枉了大兴街,它最早的名字,并不是这样写的。


今天位于陆家浜路和大林路之间的大兴街,筑于二十世纪初,原名“大新街”。

南市“大新街”定名后,人们发现不对了,公共租界也有一条新马路(今天的湖北路),也叫“大新路”,为了避免重复,南市的“大新街”就取谐音,改名为“大兴街”。

图片

当年,大兴街是小西门的重要商业街区。1909年后,附近又新建沪杭铁路的车站。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车站码头向来是假冒、滑头生意最猖獗的地方。于是,大兴街就成了滑头商贩们弄虚做假、坑蒙拐骗的集中场所。

散落在陆家浜路上的记忆,又何止这些。书场、混堂、老虎灶,这些陆家浜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成为了老上海记忆深处的褪色底片,许多已经无法回忆真切了。但是每每漫步在陆家浜路的街头,仍旧能看到一些零碎的历史印记,“斜桥”的路标、静静伫立着的清心堂、书声朗朗的学园……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往的点滴。

图片

陆家浜的百年变迁,恰是上海众多道路的一个缩影。上海的每一条马路,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传奇印迹。城市与棚屋,传统与现代在魔都上海驳杂混合,熔铸了上海百年发展最独特的印记。

来源:“半淞园路街道”、“看懂上海”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