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沪者也丨那些混在吴江路的日子

 真友书屋 2015-01-29
对熟悉吴江路的吃货来说,如果要细分,一定能分出“前吴江路派”和“后吴江路派”。从后者口中说出来的吴江路,都是一些外国名字,什么早安巴黎啦,麦当劳啦;而只有在前者的心目中,吴江路的代名词变成了这些,“吴青”、“小杨生煎”、“华华川菜”、“阿临”、还有“东方快车”……

今天,就来纪念一下,这条一去不返的小马路吧。


斜桥的“爱情弄”
曾经介绍过,上海过去有两个“斜桥”,一个土气十足,就是现在上海人习惯说的斜桥地区;另一个,则是洋气十足,这就是现在吴江路所在地。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公共租界向区境扩张前,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面辟筑一条小型碎石子道路,名为斜桥路,这就是今天的吴江路一带。


斜桥路原是一条幽静的小马路,其西面与同孚路(今石门一路)相交叉,是条小河浜,名为石家浜(又称石浜),浜上有座桥,称之为斜桥。当时,这条河浜里的水清流缓,岸树成荫,幽静古朴,景色宜人。


(图:在斜桥弄有菲律宾乐队伴奏的圣安舞厅喝威士忌,这是上海滩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流行的夜生活方式。)


开埠后,常有外侨情侣来此憩游,并称此地为“Love Lane”(译为“爱情弄”)。至19世纪末,兴起填浜筑路,石家浜亦被公共租界以市政建设之需,填筑马路,便以桥名命路,从此称之为斜桥路,又称斜桥弄。


1925年,马路向西延伸,辟筑至“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1936年,又筑至“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马路甚至还改名为“纳物巷”(即英文路名Love Lane之译音)。1943年10月,道路网已基本形成,起止位置和现在的马路相近,正式更名为“吴江路”。


美食街的官方记忆

当年公租界的时候,这里就有“英国乡村俱乐部”,具体位置就靠近现在的上海电视台这里,当年这里不仅是外国人常来往的地方,听说,上海滩的三大家族均在此有置业:盛怀宣的后人、李鸿章的族人、以及邵友濂的族人。

(图:当年在斜桥的英国人俱乐部)

1939年,在吴江路80号,设有一家仙乐大戏院;到1947年改名“美华大戏院”,主要演出话剧、昆剧和越剧。“美华”两个字一直保留了下来,解放后,吴江路青海路转角处,还开设有美华大酒楼。一直到60年,酒楼搬迁,此处变为静安区粮食局和油粮管理所的所在地。

后来,石门一路以西至茂名北路,设有吴江路菜场和集贸市场;而在泰兴路北侧,有一座吴江路大型冷藏仓库,今已改建为十二层高楼,其底下三层为京泰大酒店。


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断开的传统,吴江路美食街真正的形成,却是得益于地铁二号线的通车。

1997年6月19日,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路站举行开工典礼;2000年5月,石门一路站作为二号线试通车期间,首批5座站中之一,开始试营业;同年9月22日晚,人们以热烈的形式庆祝“静安都市风情周”开幕,“吴江路美食休闲街”也就在那个时候正式开街——人气最旺的时候,有92家商店和饭店。


吴江路的民间记忆
实际上,吴江路做小吃的历史,远早于2000年的“官方纪年”,我记忆中,80年代中,吴江路靠近石门一路还摆过“中央商场鸡蛋饼”的摊子,41路下来,一副鸡蛋饼,7角5分多点,加贰两粮票,算是奢侈品了,不是每次都能吃到。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上头检查,要来冲额。”


郑健老师前阵子在回忆吴青餐厅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这段历史:

“当年只有掰着手指数得过来的几家饮食摊点。西面,只有“留香苑”,卖面条的;后来粮票取消,斜对过的米店关门了,开过一家“酒神阁”。中段,阿临还在步高里弄堂口卖“柴爿馄饨”呢,和对面的“小杨生煎”一样,只是临时摊点,上头检查团来了,还要来煞弗及关门落栓避风头呢。“留香苑”隔壁弄堂里的7号,也卖过排骨年糕煎馄饨,好象也一直是无证营业。东面,一家叫“静岛”,还有一家就是“吴青”。”


“静岛”的老板娘姓施,是当年吴江路个体户协会分会的主席,据她介绍,“吴青”的名字,就是“吴江路待业青年”的缩写(注:又有“吴江路、青海路路口”一说)。吴青跟吴江路上所有饭店一样,特点之一就是小——楼上有三层阁,楼下还有一个半地下室。

当年,电视台很多人喜欢去吴青,价格实惠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这里吃饭比较“随意”,“小乐惠”。吴青的菜,说实话,完全谈不上精致,但是人气旺到要排队,就餐者可以随心所欲,甚至把吴江路上任意一家店的菜点端来,都不会遭白眼。


老板娘也特别会做人,“吴青”里也好象从来没和客人起过什么争执,最多等到客人出门走远了,才幽幽地对熟客抱怨一句:“哎,迪个人老怪个喏,是伐?”


记得有次兄弟道里去吃饭,老板娘一看阿拉这阵势,就直接安排到了三层阁,跟楼下隔开;“今朝吃啥老酒?”“黄酒热一热?加点姜丝?”;等到酒足饭饱,走下楼梯才发觉老板娘的用心良苦,吃相难看如我们,还好没在楼下,必是会影响到别的熟客,只好借着酒一路下来跟人打招呼——一切都像在自家屋里厢吃饭的感觉。


“小杨生煎”的长队

只要说起吴江路,小杨生煎总是不得不旧物重提的。

20多年前,凭20块钱支起炉子的一家生煎小店,如今已经是驰名国内的小吃品牌,凡是到上海来的人,都会或多或少问起,“小杨生煎”在哪里?


因为开了不少分店,当年吴江路上20米长队的景象,已经很难再现了,而且,生煎的价钱也是日涨夜高——物价涨也好,生意好也罢,只要这质量不变,老百姓还是欢喜去光顾。

说来也有意思,最早小杨生煎的对面,就是上海滩过去著名的弄堂,“天乐坊”,这是解放前很有特色的新式弄堂,后来电视剧《长恨歌》就是在这里取景的——可见,过去的吴江路,鼻子里是闻不到什么油香味的。


在这里,倒是常能听到吹拉弹唱的声音——因为天乐坊里面,有个不是票房胜似票房的人家——天乐坊40号。半个世纪期间,凡是喜欢言派京剧的,没有不到这儿来“磨蹭”的,实际上,这里成了言派艺术在南方的大本营。“盟主”就是著名言派艺术家李家载先生,他是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的后代,上海滩有名的“小开”。


“东方快车”的狮子头

当年和吴青一样实惠的饭店,在这条小路上还有不少,“阿临饭店”、“华华川菜”各有特色,尤其“阿临”门口,招揽生意的“老板娘”;要是侬喜欢粗犷点、口味重点的,这里有“西北郎”和“小黑蚝情”;清淡点的有“荔苑”和“甜蜜蜜”;不知道从哪天起,著名的“吴字坊”臭豆腐,也开到了吴江路上,生意火爆——这里就是低端消费的平民美食聚集地,似乎一切气质不符的,都不会踏足这里。


相比之下,东方快车在吴江路的市口不怎么好,并且黑底红字的门头,也实在引不起人注意,说实话他家的其他小菜是很一般,但唯独这只红烧狮子头,怎一个嗲字了得!仅凭借这个狮子头,就能在美食琳琅的吴江路上名声大作。

如果是中午时分光顾,时常能看到些熟悉的面孔。再往每张桌上看看,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狮子头套餐,象是他家只卖狮子头一般。但是,老板有规矩:“每天限量200份”。


一碗米饭,配上两只狮子头,垫菜自己选,上海人么,很多会选择卷心菜跟鸡毛菜两种,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第一口咬下去,肉质酥嫩多汁,就连米饭也被肉汤染红了一半,再细细的品尝一口,肉圆的表皮充满了焦香,肉圆的里面则是细腻肥美。尽管对于吃惯甜味的上海人来说偏咸了一点点,但却非常下饭。

据说这“东方快车”的狮子头背后还有故事:老板娘以前是在吴江路上开美容店的,而老板娘的姐姐,从小到大就对烹饪很有天赋,她做的狮子头更是别具风味。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电视台的记者到这儿来,尝到了狮子头的味道,就极力建议老板娘开一个专门做狮子头的饮食店。


于是老板娘请来了姐姐,在店里也不管其它事,专门负责做狮子头。从选料、配料到制作、烹调都由她一个人掌握。据说,她做狮子头配料的时候,是不让别人看的,因为其中有她的独家秘方。凡每个光顾过这里的客人都有一个美丽的心愿,就是能一睹狮子头背后的“神秘人物”。


后记
吴江路拆迁后,“东方快车”一度搬到了对面818广场地下,但后来也没能继续,估计是因为租金的缘故吧。

吴江路上很多饭店的命运,都和“东方快车”相似,而如今的吴江路美食街,或许要改叫新吴江路了,新的让人无暇驻足。在上海诸多“美食街”中,吴江路已经不再有特色,它和很多商业区中的美食城没有啥区别,和云南路、黄河路,甚至是乍浦路这些相比,显然少了过去的草根气。

资深食评家庄雅婷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那些经常去的脏饭馆,一旦重新装修,你发现丫出现了水晶灯和红色纱帘之后,基本上就废了......”


是的,吴江路至此,基本就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