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动物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图腾生物,且几千年一直长盛不衰。动物题材又称五灵题材,五灵即蠃、鳞、毛、羽、昆。 蠃,也作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指人类及蛙、蚯蚓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人为蠃之长。 鳞即鱼类及蜥蜴、蛇等生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龙为鳞虫之长。 毛为体表覆盖毛发的兽类,麒麟为毛虫之长。 羽即禽类,凤凰为羽虫之长。 甲,多称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甲虫之长。 而在雕刻动物题材的过程中,有一种特殊技艺常常会被用到,即梳毛。 “梳毛”之名最早出于扬州工艺美术大师冯钤。在扬州玉雕界,很多人不叫他的名字,而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冯小熊”,一提到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熊都是比较凶猛的,但冯钤却将熊处理得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熊这一题材的认识,独辟蹊径地表现手法得到了藏家的青睐。 冯钤将动物毛发的处理称之为“梳毛”。他认为,“梳毛”的关键是寻找毛发的生长规律,突出毛发的质感,在手上把玩也不会觉得硌手。为了掌握了这一技艺,冯钤经过了多次的尝试和失败。如今,“梳毛“已经成为他的首创,并成为他的招牌。 想要做到这一点,梳毛的纹路处理就一定要足够细密顺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玉雕动物的毛皮显得既自然又栩栩如生。 现如今,梳毛技艺已得到了许多年轻玉雕师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在和田玉动物雕琢上,收藏市场对这一玉雕技艺也是青睐有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