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的‘传统性’与中医之生存发展

 陈鑫医师 2016-08-12

浅谈中医的‘传统性’与中医之生存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姜元安 教授
当一艘船在大海中失去了罗盘,就意味失去了方向。此时,它已不知道自己从何方而来,更不知道自己将往何方而去。失去了传统性的中医就如同在大海中失去了罗盘的船而迷失了方向,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麽,中医就将在迷茫中随波逐流,生死将难以自定,遑论发展宏图!若要使中医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还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治疗优势在当今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认清并恢复其“传统性”。
中医的“传统性”并非单指其具有的古老和悠久的历史,亦非单指其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四气、五味等一些特有的学术用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中医学术本体的思想和方法。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曾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中医学是根植於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建立起来的关於人体生命的健康、疾病及治疗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是运用特有的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有其自身的科学性。所以,要认识中医科学性,就必先回到孕育其形成、推动其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寻找其“传统性”。朱熹读书有感而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麽,中医学术之“源头活水”何在?
形而上不同於形而下
《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人研究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二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谓的“形”是指自然状态下可被观察到的自然事物之形,或又称之为“象”。故《易.系辞上》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当我们面对任何一种自然状态下之形或象时,有二种不同的思想指导我们去认识和研究它。一种是在保存万事万物的自然整体性的条件下,运用动态的方法观察在时间的自然进程中,不停地发生变化的空间特徵,从而准确地把握空间特徵的运动变化规律;另一种是在不保存,甚至人为破坏万事万物自然整体性的条件下,运用静态的方法观察在静止的空间中事物的局部特徵,探求事物在不变的空间中的结构与功能。前者称之为“形而上”,後者称之为“形而下”,或简称为“形上”与“形下”。以“形上”思想指导下的认识和研究自然的方法谓之“道”,而以“形下”思想指导下的认识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则谓之“器”。“形上”、“形下”思想指导下的研究自然的方法,用当今通行的表述就是“系统的”与“还原的”方法。
人,作为自然中之一员,亦需要有不同的思想指导来认识和研究生命规律,或以“道”,或以“器”。为了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中国古人曾经从这二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过探索。虽然,“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黄帝内经》),但是,运用“器”之方法依然无法使我们认识人的生命本质。因为,作为自然之一员,人的生命无时不刻在受整个自然运动变化的影响。“人生於地,悬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将人之生命回归於自然之後,就必然需要用“道”之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其生命特徵。
“道”之根本就在於其自然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因此,研究人之生命,就必须将其与整个自然融合在一体之中,“天人合一”就成了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学术根基。从研究自然中所得到的关於“阴阳”为自然万物生成、变化之本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医学学术体系中最核心的思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自然所具有的整体不可分割性和恒动的变化性为中医学认识人的生命规律引入了最具活力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以“阴阳─天地四时─脏腑经络”为核心的中医学术体系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框架。惟有在这个框架之中,以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的中医临床治疗,才能尽情地发挥其以人为本的辨证论治特色与优势。
国际化不等於全球化
中医之传统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临床诊病和治疗方法等所有方面完全不同於西医。保留其传统,才能使中医按其自身学术特点生存并发展下去。“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警示我们的是,认清方向才能有所建树,否则,背道而驰,只能离目标越走越远。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人们试图用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医时,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对於西医临床治疗有益的东西,譬如从青蒿提取物得到的治疗疟原虫的青蒿素、从砒霜的研究中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但千万不要试图以此来验证、判断、或者改造中医。那种以为运用西方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可以使古老的中医“现代化”的观点,如果不是出於无知的话,那至少也是一种西方科学对於中国古代智慧所形成的中国医学科学知识的偏见或误解。中医和西医并存,按其各自的学术独立发展,临床上尽其所长发挥各自的治疗优势,在同时拥有中、西医疗体系并行的社会里,真正受惠者正是广大的患者。
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担心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会导致不同的文化失去差异性,“令文化和特色湮灭”,提出了“国际化不等於全球化”观点。对此我甚有同感。保持传统,保持文化与特色,对於正逐渐失去自身文化内涵和学科特色的中医来说,其“传统”性与中医之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全文完)

【本文由经方家园(微信号jfjyvip)编校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投稿邮箱:lichongyu103@163.com,跟帖交流请点击文章下面的“阅读原文”进入经方家园论坛和网友们面对面交流跟帖切磋互动或者给本微信平台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