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学习:颅内硬膜下血肿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一例

 渐近故乡时 2016-08-12

颅内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但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的病例非常罕见;由于其发病率很低,所以对详细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颅内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可能与血肿移位有关。


近期,日本 Eisyokai 吉田医院神经外科 Matsumoto 教授等,在 World Neurosurgey 杂志上报道了一例罕见的颅内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的病例,并简单介绍了这类疾病的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病例展现


一名 58 岁的男性,高处坠落后枕部和腰椎受伤,入院时无神经功能障碍,头颅 CT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 个月后,出现头痛,腰痛伴左侧无力;既往体健,无服用抗凝药物史,实验室检查排除血液性疾病。


查体:左侧肌力 4 级,伴共济失调。


头颅 CT 见右侧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薄层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偏移(图 1)。



图 1 A:头颅 CT 示伤后即刻无明显异常;B:二次入院时右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偏移,并小脑幕薄层硬膜下血肿


采用钻孔引流术后,左上肢无力和共济失调缓解,左下肢无力和腰痛仍存在。


3 天后行脊髓 MRI 检查,发现 T1-S1 节段硬膜下血肿,主要位于左侧(图 2、3)。



图 2 矢状位 T1(A),T2(B)相示 T9-S1 节段脊髓腹侧和背侧硬膜下血肿;水平位 T1(C),T2(D)相示 L5 水平硬膜下血肿,主要位于左侧



图 3 A:颈部矢状位 T1 相示后颅窝薄层硬膜下血肿;B:胸椎矢状位 T1 相示硬膜下血肿与 T1 以下相连续;C:T5 水平位 T1 相示薄层硬膜下血肿 


采用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无缓解;后采用经左侧 L5 半椎板切除清除硬膜下血肿(图 4),术后症状缓解。



图 4 术中所见。A:硬脊膜无波动,颜色发暗;B:硬脊膜打开后,暗黑色液体流出;C:硬膜下血肿清除后,无典型血肿膜形成,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波动可见


3 个月后复查头部和脊髓 MRI,无复发(图 5)。



图 5 术后 3 个月腰椎矢状位(A),水平位(B)T1 相示 L5 水平硬膜下血肿无复发;C:术后 3 个月颅内硬膜下血肿无复发


颅内硬膜下血肿患者并有腰痛和下肢症状的患者,需警惕脊髓硬膜下血肿的发生;脊髓硬膜下血肿常见于服用抗凝药物,恶病质状态,腰穿,创伤,腰麻或血管畸形等。



图 6 矢状位脊髓硬膜下血肿分型。A:J-型,背侧硬膜下血肿长于腹侧;B:U-型,腹侧和背侧硬膜下血肿长度相等;C:倒 J-型,腹侧硬膜下血肿长于背侧;D:背侧型,硬膜下血肿位于背侧;E:腹侧型,硬膜下血肿位于腹侧


一般脊髓硬膜下血肿也可形成典型的血肿包膜,但本例患者脊髓硬膜下血肿未形成典型包膜,所以考虑为颅内硬膜下血肿移位而来;引起移位的原因与颅内压力升高或降低有关。


另一种理论认为,颅内和脊髓硬膜下血肿纯属偶发;大多数的患者既往有头部和腰背部创伤,这些轻微的损伤可能就会同时引起颅内和脊髓硬膜下血肿的发生。


编辑:李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