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专访】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1):从事科学编辑是无比正确的决...

 陆小龙66 2016-08-12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杂志创刊于1990年,其影响因子由十年前的2攀升为至今的近15,成为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杰出的学术期刊,且其学术水平已接近Nature子刊,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优秀期刊界亦占据一席之地。

近日,《赛先生》专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Cell Research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党生博士,邀请他与读者分享其个人作为职业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经历以及Cell Research杂志的发展历程。本专访将分为两篇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采访  赛先生

编辑  李娟、杨璐



李党生

从事科学编辑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赛先生》:您最早曾加入Cell做科学编辑,当时是什么机会促成这个工作的?后来又为什么离开Cell,选择回国做Cell Research(以下缩写为CR)了?

李党生:当年加入Cell做科学编辑可以说是出于偶然。按照在美留学的“正常轨迹”,Ph.D后是做博后,再之后就是找助理教授的工作,这时一般是在Cell、Nature、Science上看招聘广告。我也是在看招聘广告时偶然看到Cell在招聘科学编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份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他们的回信和笔试“考题”。笔试答案提交后,很快我又收到了他们的面试邀请,面试后很快就收到了他们的正式录用通知。相对于找助理教授职位漫长的等待过程,他们这个效率之高着实让我有点惊讶。说实在的,当时我也在犹豫是否还要等一等其他工作面试的结果,但Cell那边急着用人,他们催促我必须很快做出决定,最后我一咬牙一跺脚就这么定了。后面看来,真是庆幸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啊!

我本人一直对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兴趣,喜欢动脑思考,但做实验的能力只能说是一般,因为动手从来不是我所擅长的,还有就是我一直爱好语言文字,综合起来,科学编辑(Scientific Editor)这个工作对我而言可能是最合适的了。

2005年底,我因为个人原因想回国工作,当时没想到在国内还能有做科学编辑的机会,所以原本按“常理”思维是想找一个课题组长(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职位。那时我已出国十几年了,对国内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也不知找工作从哪下手,也是偶然的机遇与裴钢院士有了一个交集。他当时任上海生科院院长,且刚刚接任CR主编的工作,他告知我他们正在招聘一名常务副主编,帮助他负责CR的具体运行。说实话,我之前还不知道CR这本期刊。出于对科学编辑这个工作的热爱,当我听到回国工作还能有继续做科学编辑的机会,那心情真是“喜出望外”啊!后面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快进一下,结果就是我在2006年初就回国到位工作了。


助力中国科学家发表优秀科研成果

《赛先生》:您在国内工作了好几年,这期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或者事件想与大家分享?

李党生: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让人感触的事情太多了,就说一说和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相关的一些事情吧。

最初结识张教授是在2008年,当时他在我们期刊发表过一篇对我们那时的标准而言还是很不错的论文,整个过程正常、顺利。不久之后,他有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即在血液中发现了microRNA,这个是颠覆性的发现!因为之前大家普遍认为RNA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所以他这样的发现在国外知名刊物上投稿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由于之前在我们期刊投稿的愉快经历,张教授在这“关键时刻”想到了CR,于是他这次又把文章投给了我们。当然我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这篇文章很快地通过评审程序后在线发表,发表后迅速引起超过300家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路透社、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UPI)、《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美国《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巴西日报》(Brazil Daily)等都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检索SCI数据库,你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这篇文章仅在ISI/SCI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当中就已被引用超过1500次了,这也是CR迄今为止发表的所有文章中单篇引用之冠。坦率地说,对于一个中国本土作者在中国本土刊物上发表的原创论文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细胞外RNA研究领域,真正是一篇我国自主产出的具有高度原始创新性的研究论文。

2011年,张教授又向国外一家顶级期刊投了一篇论文,报道了来源于饮食的microRNA能够进入宿主体系并调控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但还是由于研究结果“太新”而不被认可,最终文章被退回。担心“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张教授立刻将论文转投给我们,最终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论文发表后,迅速引起数十家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美国的American ScientistThe Scientist、Discover Magazine,澳大利亚的Popular Science等,同时还引起众多博客的广泛评论。目前,这篇文章在ISI/SCI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被引用已经接近200次了。

其实中国科学家要把好文章发表在国际牛刊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如果文章新意不是非常强,那么就很难在这些牛刊上发表;另一方面,但如果新意“太强”了,又容易引起质疑,结果也是很难发表。所以,中国科学家们迫切希望国内能有一个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的高端平台,因为这样的平台能为中国科学家争取话语权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

当然,张教授的这个来源于饮食的microRNA的工作目前在领域内仍存在一些争议。2013年,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社论,背景就是国外miRagen Therapeutics和Monsanto合作的科研人员无法重复张教授于2011年在CR上发表的结果,他们的“负结果”就发表在同期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同期也发表了张教授团队针对这一“负结果”的回应和相应的解释。科学研究上的争论本来也很正常,结论的正确与否要由时间来检验,但Nature Biotechnology这篇社论的基调却完全站在不认可张教授的工作这一立场上,同时还顺带“诬蔑”了我们一把。但幸亏有CR,张教授的工作才能有机会及时地展示给大家,展示给科学共同体;而我们期刊也因为发表了这样高度创新性的工作引起世界的关注。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试想如果连我们自己的期刊都不愿意承担适度的风险,那怎么能为我国科学家在最新的科研领域和国际同行竞争提供话语权的保障呢?

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最近终于有国外的实验室重复出了来源于饮食中的microRNA进入宿主体系这一关键结果,并且将相关的论文也发表在CR上。这无论对于张教授团队还是对我们期刊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张教授也因为这篇论文获得了当年度Sanofi-Cell Research优秀原创论文奖。在颁奖典礼上,张教授对我们给予他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以后有好的工作还会继续支持我们期刊。他没有食言,去年又在我们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即发现金银花中的microRNA能够抗流感病毒。作为期刊编辑,我们也非常感动,正是像张教授这样的广大科学家的支持才是我们期刊发展的动力源泉。


Cell Research杂志2016年7月刊封面,图片来源:Cell Research

《赛先生》:做CR最艰难和最有成就感的事件或时期分别是什么?

李党生:对我而言,做CR最艰难的时期应该说是我回国刚接手这本刊物之时。CR创刊于1990年,创刊主编姚錱院士在当时客观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在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上做了不懈的努力,为期刊在初创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CR获得的首个影响因子是2,此后连续数年都保持在2左右,这在当时的中国科技期刊界已经是了不起的成果了。但我们也客观地认识到,这个影响因子在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只能算是四区期刊,而且同类同质的期刊数量众多。更为不利的因素是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刊物一旦停留在这个区就很难向上突破,因为处在这个区的刊物总体影响力是微弱的!期刊没有影响力,就争取不到好的稿源,争取不到好的稿源,期刊就更加没有影响力,期刊发展就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这种情况并非CR或我国科技期刊所独有,而是任何一本想从较低水平往上作显著提升的刊物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多年来寻求突破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有成就感的事有很多,全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带有共性的时刻,那就是: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成功地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把他们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出来的时刻!也正是在体验这些数不清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的过程中,CR成功地成长成为国际杰出期刊。过去几年当中,CR的影响因子相继赶超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EMBO Journal、PNAS、Developmental CellPLOS Biology等;2016年,CR更上一层楼,超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Cell。这标志着CR已进入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杰出优秀期刊的行列,实现了我国科学界和期刊界多年的梦想,必将能更好地为中外广大科学家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我们也通过多种渠道,包括会议、论文、研讨活动等,将我们的办刊经验无私地分享给期刊界同行,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促进中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赛先生》:您帮助过很多中国科学家,给他们的论文提意见、建议,使得他们的论文可以顺利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不知道您对更广大的科学家同仁在撰写论文时有什么建议?

李党生:哇,你们的“情报”工作很厉害啊!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就简要说几点吧。这些顶级期刊的论文,一般都要求有显著的概念性进展(conceptual advance),当然重大的技术性进展(technical advance)亦可。若研究工作没有明显的概念性进展,那么即使工作本身很可靠甚至很漂亮,也很难在顶级期刊发表。另外,顶级或高端期刊往往还对机制的发掘有较高的要求,有时还会要求证实你发现的新机制的生理意义(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或病理相关性(pathological relevance)。这些要求都是针对研究工作本身而言的。当然,有了高质量高创新性的工作,把论文写好也会让你工作的发表更为顺利些;反之亦然,即论文写得不好,会影响你的成果的发表。


有兴趣且乐于学习才能做好科学编辑

《赛先生》:您对有志做科学编辑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李党生:我就只谈生命科学啊!首先,对科学要有浓厚的兴趣,编辑常常是“替人做嫁衣”,如果你对科学本身没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工作做起来可能就会枯燥无味了;其次,要有乐于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心态和对生命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最后,如果要做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必须要学好英文,多阅读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日积月累地提高英文的写作和表达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