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思维哲学》5:判断篇

 某个货 2016-08-13

某位哲人曾说:人生即选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比他人走的更高更远的成功者,并非不会犯错,而是判断失误比较少。


    判断,就是对事物做评估权衡。诸如真假、对错、好坏、优劣、利弊、取舍、轻重、先后、美丑、善恶等等都属于判断的范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小到买菜买衣服,大到求学创业,都离不开一系列选择判断思考。判断对了,省时、省力、省钱,顺利达到目标;判断错了,费时、费力、费钱,多走许多弯路,甚至还有可能达不到目标。


理性判断



 

从思维科学角度来看,判断是一项复杂的动态脑力技能,首先它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的评估权衡,无论方案是对立矛盾,还是相差无几,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都需要做大量的信息搜集和筛选处理工作,信息的真伪粗细,残缺与否,对决策判断对错影响巨大。


其次这个智力活动过程非常考验人们头脑中“逻辑思路”的质量,当正确的信息进入到大脑后,“逻辑思路”如果断点太多,判断就会犹豫不决;如果漏洞太多,判断就会陷入错误;如果残缺不全,判断就会片面狭隘;如果思路僵化,判断就会呆板机械;如果没有思路,判断就随波逐流,表现为缺乏主见……
   
 “逻辑思路”的基础构成元件是定义、划分、概括,一个人如果定义不明、划分混乱、概括无力,就代表其“逻辑思路”的构建材料质量不合格,如果用不合格的材料建造一条判断思路,那这条路必定是“豆腐渣”工程,运转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坑坑洼洼,稍微重一点的车辆(问题)驶上道路,就会造成路塌车陷的局面(判断失误)。例如:因为人人都有隐私,所以应当保护孩子的隐私权;因为你反对民主,所以你主张专制;因为他是清官,所以是好官;因为中医是古代医疗技术,所以是伪科学……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些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的判断,都是源于逻辑思路质量太差的缘故。


感性判断





判断的复杂性除了因为思维要素的数量多和难度高之外,参与主体自身的复杂性也是导致判断多变,难以捉摸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是错的事,却总是忍不住反复去做,例如吸烟、过度网购、待人尖酸刻薄;明明知道是对的事,却总是拖着不想去做,例如健身、坚持学习、改掉坏习惯。在过去,这种情况被归因于不明事理,后来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大到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不仅表现为相貌、身材、体能、智商,还包括天性、气质、情绪、心态、灵魂等。比如有些人天性邪恶,喜欢损人利己;有些人天生纯良,喜欢助人为乐;有些人天生有领导气质,感召力强,一呼百应;有些人天生是思考者气质,愿意远离喧嚣,独处思考;有些人天生他驱动人格,需要靠外力督促鞭策,才会向前滚动;有些人天生自驱动人格,即使把他捆绑起来,也无法束缚其跳跃的思想,冒险探索的行为。

人种类型的悬殊差异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同一件事,A选择向左就对了,而B选择向左就错了。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如果你天性是一只兔子,就别去学做老虎吃肉。当然,极端的人性差异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在早期都是属于可塑性比较强的情况,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受先天属性和后天教育的作用会渐渐形成各自成熟的思维模式、心理模式、行为模式,而它们一旦形成定势固化就很难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了解了理性与感性对判断的双重影响,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判断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在现实中,人们不可能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去做绝对理性判断,在判断决策智力活动中道理、高效、严谨、利害、数字、规律,总伴随着幼稚、冲动、冒险、软弱、悲伤、愤怒、厌恶、良知、贪欲、野心、热忱……最后混合出一个个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尽管答案有时就是简单的二选一,但背后支撑的理由则可能是五花八门的。


心之力


关于判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智慧做不到的事,勇气可以做到;勇气做不到的事,爱可以做到。

网络上也有一句类似的段子:你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到拼天赋的程度。说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难以估量的磅礴伟力,任何事情的成败是否合乎道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执行者的心力是否足够强大,在现实中人们往往败给自己的半途而废而非方向判断错误。

人的心力是决定成败的第一关键要素,而要激发强大的心之力,就得反复锤炼我们的理性,让它成为本能的主宰而非奴隶,让它超越肉体桎梏,洞察反思人性的弱点与优点,突破小我的格局,达到像佛家所云的无我涅槃之境,有为信仰而牺牲的明悟和决心。

    如果一个人修炼到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抛弃的高度,那么他洞察世界的眼光自然更敏锐透彻,对人生的使命感自然更加强烈和坚定,无论前行之路上有什么险阻困难,他都能以大无畏的态度精勇猛进,至死不悔。

    如果你想得到的越多,必须先有舍弃更多的明悟和决心。任何时代,那些站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成功者,都是牺牲舍弃了比常人更多的东西,才挣得了高高在上的一席之地。


《逻辑思维哲学》:判断观


1、  哲学思维方式的三大特征:宏括、追源、反思。

2、  反思是主体对自我的再判断,是超越本体后,站在对立面的评估权衡。

3、  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创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判断选择自认为正确的三观。

4、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来自其三观思想,高级的三观导致复杂灵活的思考结论,低级的三观导致简单机械的思考结论;宗教的三观导致唯心主义的思考结论,科学的三观导致唯物主义的思考结论。

5、  理性判断唯真求实,以大自然的客观存在为坐标;感性判断唯利从众,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坐标。

6、  理性判断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感性判断是以非逻辑思维为基础,其决策标准更多来自动物的本能冲动和直觉性。

7、  当人们对自己知错不改的行为深恶痛绝时,正是理性与感性冲突对抗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够明悟释然这一点,让理性夺回控制权,成为本能的主宰,那这个人的精神境界就提升了一个层次。正如老子所云:胜人者智,自胜者强!

8、  任何一个决策选择都是理性判断与感性判断综合的结果,理性判断关注是非对错,感性判断关注人情喜恶。在面临严峻环境压迫下,人们倾向于理性判断,在宽松平和环境中,人们倾向于感性判断,远近亲疏往往代替是非对错成为判断主要标准。

9、  从判断自身的角度讲,只要理由充分,逻辑合理,任何判断选择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选择的结果结合某个具体的环境,某个具体主体时,对错就一目了然了。比如面临生死关,视死如归是对的,委曲求全也是对的,究竟哪个选择对呢?这要看你处在什么环境,你是什么样的人。

10、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少数天才人物看问题比芸芸众生更加高远,能够率先掌握正确答案。二是这个真理属于客观类问题的发现,是可以被事实证真或证伪,如果是主观类问题,那是不存在少数派真理的,众人的约定俗成就是真理。只有当旧真理伴随老人们一起死去的时候,新的真理才会被确立。
 
11、判断的标准越多,选择越容易出错。三思而行最后变成了议而不决。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一个领导者,果决做出错误的决策并强力执行,要比犹豫迟疑不做决策更佳。因为追随者的信任和支持会弥补决策的失误。当然,方向性决策错误不在此列之中。

12、基于成本标准的判断选择在短期中更有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败给基于收益标准的判断选择。判断之所以是一种复杂性思考就在于其答案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果、因维而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