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对会计工作进行重新思考,由过去以财务会计模式为主导转向以管理会计模式为主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职能服务于科学化企业决策的正确途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工作发展方略,才能使会计改革持续深化,与国际体系惯例趋同,逐步完善具备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适应经济转型后的企业发展。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其在中国的实践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倒逼会计职能转型的客观需要。
管理会计核心理念是实现价值创造与维护。它是实现企业业务、财务和战略管理一体化的有效工具。经济转型的阵痛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冲击不亚于一场经济革命,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企业唯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在新常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对会计的基本职能,从不同的视角看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围绕会计基本职能的代表性观点层出不穷,包括核算工具论、管理职能论、信息系统论等。
在这些不同的视角下,对管理会计的定位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还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源头来加以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经济学起源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是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发展起来的,是在经 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为受托人或代理人提供公认的鉴证标准。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基于管理经济学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决策支持。它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期望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二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涵盖的范围和计量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假设,反映和报告以货币形式计量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的计量对象主要包括价格(货币)、时间、质量、速度、态度五种不同计量标准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不同维度的信息计量进行整合、分析、报告、评价和控制,为决策者提供支持,帮助其改进工作。
三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参与人员不同。一般而言,财务会计提供信息是以财务人员为主体。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主体则包括单位各部门和人员。
四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注的重点不同。财务会计主要关注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管理会计更多地关注资源在企业内部是否合理配置以及更好的配置方式,使企业能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建设以战略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范畴内极为特殊的个案。国情的不同带来管理方法和理念的适应期、消化期也不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已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建设和实践具备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具有 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企业从低价战略向增加价值战略转型时,企业的高管要更多地应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来分析非财务数据,要把管理会计当成实施公司新战略的基础,用它来进行信息沟通,用它来进行资源配置,用它来保证企业各个业务单位的协同作战。
我国企业在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会面对更激烈、更残酷的竞争。企业面对客户多样化和服务多元化的需求,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体验,提供多样化及定制化产品。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准确地核算出每一个产品、每一个服务、每一个客户带来的利润,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很可能有所偏差。这就催生了建立与差异化战略相匹配的管理会计体系及成本核算系统的需求。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前提就是遵 循管理会计的匹配原则。建立一个准确的成本核算系统,理清差异化带来的收入增加是否超过了成本费用的增加,其目的是将成本分层管理并下移,找到每个单一产品、服务及客户所对应的成本量。而传统的财务会计是将所有成本分摊到所有产品和服务上,未对客户单元进行成本核算。良好的管理会计实践必须对成本进行准确的分配,不但要考虑所有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和机械费用等直接成本费用,还要考虑所有支持产品客观存在的设计研发、管理、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间接成本费用。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企业往往会盲目决策使之置于不恰当的风险之下。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识别管理风险。而战略风险管理正是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管理会计工作是识别并管理风险,衡量企业为执行战略可承受的风险,判断战略实施能否使企业获得超额的回报并覆盖风险的重要工具。
当前的预算环境也因为多变的市场而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需要我们适时调整预算。管理会计师一方面要帮助企业预测未来的销售和成本费用;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绩效。我们不可能在一个体系里同时实现两个相互矛盾的预算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手段,预算要与动态变化的环境相匹配,这就要求管理会计师既要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同一个领域里建设不同的管理会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