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医务人员变得“冷漠”

 daoyide 2016-08-13


患者来到医院总是希望碰到热情的医生和护士,可是,很多情况事与愿违,很多患者都表示,每次去医院面对医生,医生们都显得很不耐烦,而且个个板着个脸孔,让人感觉难受,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发你走,对过来问诊的人一点兴趣都没有,想多交流几句,就被打断了。医护人员被普遍的冠以“冷漠”的形象,然而是什么让医务人员变得“冷漠”。

 

在学医的时候,导师就告诉我们要视病人如亲人,要给患者真诚热心的服务,当时的我把这些教导铭记在心。可是在实习的时候,一次我见到一个患者腿部因为交通意外导致严重外伤,疼痛难忍,当时患者及家属都要求医生快点给止痛,但医生就是不给患者止痛药,当时就感觉到这个医生真是没有同情心,冷漠至极。可是瞬间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出现在我脑海:在没有诊断清楚之前,止痛药物是不可以随便用的,以免掩盖病情。从此以后,我便理解了“冷漠”背后的含义。

 

医生的“冷漠”其实是“冷静”,医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不是在想这个患者是谁,是什么人,而是思考他得的是什么病,该如何处理。见到谁了不是想他是谁,而是想他有什么病,更不能因为患者的病情而表现出任何情绪,那会影响判断,并且可能会给患者错误的心理暗示,如果患者得了癌,医生哭了,你觉得医生不冷漠了吗,那患者估计会吓得直接晕过去。

 

“医生问诊”“患者就诊”这两者的关系绝对不能乱,医学专业有很强的专业性,医生和普通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鸿沟,基本很难进行对等的交流。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个医生经过长达八年的时间来学医,都不能掌握整个医学的精髓,更何况是没有接触过医学的患者呢,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让患者即能听得懂又不让患者觉得医生在敷衍,这的确是医生在很长的时间学要学习的一项必修课。

 

医院的每一位工作者,见惯了各种患者,见惯了生死,当然也见惯了康复。在从医的最初,医生会为每天所见而情绪万千,长年累积的病患经验足以让医生坐在诊室的时候面对患者从容不迫,面对患者的反应习以为常,这是工作性质所确定。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传统的医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和私人诊所的增加,他们为了快速的打开市场,打造是服务至上的理念,把患者当做上帝一样,也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病人开始与公立医院进行比较,产生心理落差,其实,过于亲切的医生对病人反倒有伤害,70%左右的年轻以上没法对他们喜欢的病人说实话,社交与专业的界限一旦模糊或失衡则会影响医护的专业水平,反而,如果医生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则会客观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治疗决定,传递真实病情,客观医嘱。

 

与其说医院里的医护工作人员是“冷漠”倒不如说他们是“理智”“思考”。医护人员不会从常人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从治疗的角度看问题,再热的心肠也需要理智地解决医疗问题。所以,当你以后就医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冷面孔”,不要再轻易地认为这是“冷漠”,可能这张“冷面孔”是一个很专业的医生,表情冷淡是他内心冷静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