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夜踏歌行

 苏迷 2016-08-13
半夏

  苏州,一座沉淀了幽古情怀却为国际化激情席卷的老城。激越与混沌,古老与现代互为镜像,傲对现代化意象吞没威胁,骨子里坚信悠然,守拙自在。秘密在于星座般的古典园林留住了城市之魂,将紊乱化为无影,衰败消于永恒。
  庭园镶嵌于市井生活,以微风景抵抗国家叙事:清高、隐忍、窃喜、出世。一墙之隔,几乎可以忽略的距离,密密匝匝中生命状态的截然不同。
  寻找一个城市的美,不在白昼,便在通往黑夜的路上。拯救一座城市的声誉,历来靠那些不甘寂寞的闲人。白天的生计如此匆忙,夜之寂寞,于一座古城,犹如白昼的喧闹,具有同等的生命张力。
  夜游,亦如闯入城市的私生活,与梦幻纠缠不清。
  2016年某个微醺的春夜,几次误认,几回折返之后,我蹩进了隐匿于民居群落里的网师园。苏州要向异乡人展现一个绮丽的魑魅之夜——时间回转的当代艺术。几乎是在爬过正面高耸的门槛之后,历史以如此的顿挫开始叙述。员外装扮的导游向我们招手,而我并非长袍马褂,情景对话慌乱,“晕”进角色。夜色中的风景总是局部大于整体,身体的触觉异常敏锐。免除了白天的熙熙攘攘,此刻,我们像一众被邀迎的朋客和远亲,光影曈曈,踟蹰前行,观戏听曲,捉虫撩水,一次非比寻常的“前世”奢靡。
  厅堂,原本森然之地,正被丝竹管弦所颠覆。《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相较于剧场效果的浮夸。一支笛、一把琴,咿呀叮咚,声声惊心,若幽兰开花,不动声色却有抓不住的怅然。良辰、美景值得铭记,在于对美终将逝去的惋惜。云淡、风轻,安慰自我。将黑夜永远留在身后,家族团圆、万世太平,躲在深宅里的人间祈愿。
  绕过一段漆黑,切换心境。评弹登场。叮叮咚咚,抑扬顿挫,唱功做派俱佳。
  形式大于内容,其仪式感道尽姑苏神韵。作为吴地乡民,对于这种跨地域的故事手法并不陌生。那是文化贫瘠时代的平民娱乐,更多来自广播里的声音,或许是儿时古代豪杰与传奇爱情的最早印象。如今我在原生地的黑色宅院里真正遇见了她。依稀见到那个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生——中午宁可去铁路旁
  看火车而不肯午睡的自己。
  某个适合纳凉的园中小院,据说当年画家张善孖用来养虎,如今被一泄似银的月光拥吻。温柔静娴绣女心思,遗世独立般忧伤。黑夜将屋檐吞没,石桥清凉,雕花窗内亮起了灯。款款而出的优伶,声线清澈,从有些夜雾的空气里传来,似真似幻。昆曲原来如此苛求表达环境,势将意境的凄婉绝美代入每颗在场的孤独灵魂。《牡丹亭游园》属于雅玩的极致,杜丽娘一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是少女无法化解的无限春思春愁。一个梦,让她与柳梦梅相爱。白色高墙悬半座闲庭,月影移动,被手拉手的情侣凝神穿越,被稚儿们呼啸上下。洗练一景,那明轩,竟被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视为中国的象征而移植仿制。
  折廊悠长,水面倒映。笛声再次响起于水榭,婉转嘹亮,情深意浓。月亮与浮云混战成瘾,唯见一枚星星独守太空。有假山、回廊、浅塘、莲花、歌榭的格局最适于表达中国人闲适生活的意境。一众人依阑而坐,窃窃私语。清音
  掠过水面,穿行于涧洞,有山野雅趣,
  荡涤浊气,萦回心头。廊间有风,雨意渐浓,方觉春夜变幻无常,而当前的风物过于仿真。竟然觉得应该留住这场梦,即使明天又要面对狼狈不堪的现实。
  池水一隅,白墙寡立,绿色植被,疏疏朗朗,或缠于池边,或倚着白墙,或在月光灯光的照射下衬着四周。造园人都喜欢这至简的清欢,有它才有心理上的品格保证。此处适于面壁反思,抑或低吟诵读。月光皎洁的一刻,尚能寻到墙脚的花草溢出的暗香。有盆景般小桥跨于假山与池水之上,小手笔大气势。百年古树枝繁叶茂,伸过墙头与外面民宅共置绿荫。不远处是园主人的读书房,与喧嚣绝缘,寻欢人不去打扰也罢。
  怀旧的年龄更喜欢夜色园林,它静谧得只剩回忆。网师园以这种方式复原了苏州的古典情怀。因为昆曲、评弹、江南丝竹本就是深含苏州意蕴的章节。而夜色里与之相遇,更觉苏州园林之精妙渊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