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清凉
——王健苏扇作品赏析
![]() 王健简历 1965年生于苏州,1981年进苏州扇厂,1992年调入桃花坞扇庄,2000年创立“听扇居”工作室,2005年注册苏扇品牌——“王健扇艺”,2005年获首届“苏州民间工艺家”荣誉称号。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姚永强实习生顾邢淮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叫人总想握一把折扇,轻风慢摇,如是清凉,惬意不已。护城河畔,平门城畔,知了在聒噪地叫着,王健的“听扇居”静静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平四路上,门前一把巨大的金色折扇雕饰,彰显着主人的身份——苏州制扇大师。 据记载,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风格精细雅致。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及雕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 王健1981年进入苏州扇厂,师从徐义林,从学做扇骨开始,扎牢基础。他进了厂才知道,这小小一把折扇,看着雅致,制作工序却不简单。首先用于制作扇骨的竹子就得经过十几道工序,第一道泡竹子的水池就是又脏又臭,大雪天水池里结了冰,要取竹子就得把厚厚的冰层凿开,伸手进去捞,那份苦不言而喻。因为太苦,很多学徒陆续打起了退堂鼓,与王健同龄的一批学徒有六七十个,最后只剩下两个留在制扇行业。 折扇共分为扇骨、扇面、扇刻制作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包罗万象、越钻越深的大学问。王健学习了三年扇骨造型制作后,由于技术迅速精进,又开始学习扇刻。这在厂里可是很少见的。要知道学习制扇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本功入门就得三年,只学拿刀;光制作扇面一道工序,资质聪明的人学会也得六年,要想完全掌握至少还需要三年。当时制扇厂每个员工都只是各司其职,几乎没人能学全制扇的三个环节。 从业三十余年,除了授业恩师,还有不少老师傅给了王健指点,像退休后被苏州扇厂请去传道的王维忠老先生、在桃花坞扇庄教他做扇面的朱水根老先生等,这让他打破了传统制扇行各自为政的藩篱,贯通了百余道制扇工序而“独立成章”。 王健除了闷头做扇子,修扇子,还爱钻博物馆,爱翻古籍,爱藏古董;爱结交高人异士,也爱独自琢磨事儿,还爱饮酒。上述诸喜好看似与扇子无涉,实则大有关联。许多业已失传的古扇样式、古时制扇技法,王健都是从博物馆、从古籍中得之;酒席上,藏家的只言片语,也常常给王健灵光一闪的启发。揣着从各处得来的灵感,在头脑里慢慢琢磨,在工作室里反复试验,那些被时间的河流 所淹没的扇艺精华,便如芙蓉新开般一枝枝 擎出水面。 乌骨泥金扇是明扇最杰出的代表,集富丽与清雅于一身,然而,由于泥金工艺极为繁难,晚明以后,泥金扇便日渐式微乃至失传。王健被其艺术造诣所折服,萌生了亲手复活扇面泥金技艺的念头。为实现这一心愿,用了十多年时间。如何使薄如蝉翼的金箔与扇纸融为一体,呈现“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的艺术效果,他经过上千次实验,才摸着了门道。 苏州折扇中的上品,在明代就被誉为“文人扇”,它不仅是纳凉的物件,而且已经成为一件代表礼仪、风尚的文化用品,具备庄重的仪式感和身份认同。你不了解它使用的情境,就不能了解它工艺、用材考究的深意。比如王健说,文人、武将、说书先生、闺房小姐与媒婆,使用的扇子不一样,连打开的方式、使用姿势也不同,这些不同也决定了工艺、用材的不同,而这工艺与用材又由几千年中国的哲学、审美等文化决定。王健是按照这样的认知去做扇子的,所以他既是个手艺人,更是个文化人。 几百年来,做扇子的主要还是艺人、匠人,文人不过是提笔蘸墨,在扇面上题题诗、作作画罢了。到了王健这儿,这“文 人扇”的名头才算圆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