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炎炎夏日必不可少的是什么?一把扇子当然是这个让人汗流浃背的季节里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至少在那些上了岁数的人看来,无论是电风扇还是空调,都没法代替其地位。然而你千万别以为这东西就意味着廉价,因为有些你没见过的扇子,可能比商场中的空调还要贵重许多。 “想制作一把扇子,不是开开心心,而是慢慢悠悠的。”苏州折扇制扇大师王健这样告诉记者。总是一身布衣,一脸笑容的他,从事制扇已有将近40年的时间了。他总是说自己“惰性”太强,然而这样的说法却是他表扬自己的方式。并非真的懒惰,而是只有这种慢悠悠的心境,才可能制作出最好的作品。 出生在三元坊的王健,从小就在各种老派民间手艺人的熏陶下长大,观察学习各种手艺也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之一。等到初中毕业要找工作时,他决定要在这些手艺人中学习一门技艺。有一次路过苏州扇厂,向里面张望的王健被老师傅发现,“来,进来看看怎么做扇子。”那是1981年。而现在的他经常打趣说,这一进去,就是三四十年啊! 第一次接触制扇中比较高端的工艺,是进入苏州扇厂一年后。1982年,上海工美要修复一把泥金扇面。整个修复过程被王健看在眼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然而当时他在厂子里学习的只是制作扇骨。直到十年后,他才真正开始了扇面制作的学习。在这10年间,王健从未放弃对泥金扇面的研究。拜师学艺不成,偷师总可以了吧。比如在老先生展示刚做完的扇面时,他便在旁边偷偷学一点;有一次他拿一个扇面去给老先生加工,一句“一张做不了,得两张”,让他又多得到了一个信息。这些零零散散偷师来的信息,在王健手中整理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把整个泥金扇面的技艺从成品到半成品再到原材料,反向进行推演。“想要做成这个样子,需要怎么操作。”就是靠着这股子不放弃的劲头,他硬是将整个泥金工艺全部学了下来。 直到2005年,一把金色的乌骨泥金扇才算正式制作完成。这是自2000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来,第一把由王健独立完成的扇子。一把扇子从原材料的角度上来说,只扇骨就需要至少要存放8年以上的竹子,再加上各种工艺,雕刻、扇面的制作、题画刻字,种种这些罗列下来,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今天,王建在一年内亲手制作的扇子也只有区区10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修复古扇和复原古法制扇上面,甚至曾用好几年的时间才做出一把合欢扇。据说,他欠买家的扇债都已经排到10年后了。然而,他说这并非是因为自己懒惰,因为学习制扇就像是在打理苏州园林的感觉,今天觉得这里应该种一棵树就种一棵树,明天觉得那里需要个凉亭就建个凉亭,虽然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喜欢,但如果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会让别人满意呢? 一把真正的扇子,材质和工艺方面加起来要经历数年的打磨,才能从制扇师的手中诞生。比如王健的乌骨泥金扇,扇面上的图案全是用针一点一点戳出来的,其耗时之长难以想象。 “这样的扇子,你说卖多少钱合适呢?而且做第二把都几乎不可能了,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搞清楚它的整个过程,目的也就达到了,没必要再重复劳动。”在王健看来,这样的扇子如果不能寻得一个与之相配的主人,那就真是辜负了制扇师的一番心意了。 老人们都爱说心静自然凉,或许说的正是制扇这件事情,只有静下心来,制作出来的扇子才会带给人凉爽的惬意。制扇需要悠然自得的心意,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若非拥有如此慢悠悠的生活,又岂能静下心来取悦自己。此是上善若水,但愿逸于安宁。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