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丛姓的百年见证

 雲泉 2016-08-13

宗祠在民间也被叫做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重要场所,作为宗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我国的宗祠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就有了帝王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家庙。殷商时曾订观王庙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权力。除天子之外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则始于汉代,不过这个时期只有士大夫以上级别才可以设立宗祠,到了明嘉靖年间,民间才被允许联宗建祠。此后,兴建祠堂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到清代时有增无减,民间几乎村村有祠,由此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

如今,在威海文登的许多地方仍可以寻找到宗祠的影迹,而柳营丛氏宗祠算得上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宗祠典范。丛氏宗祠是丛氏族人为纪念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而修建的,宗祠正殿供奉着丛兰塑像,宗祠逾今已有百年之久。

一门丛姓的百年见证

  • (丛兰像)

丛兰(1456~1523)是文登历史上官职最高的大臣,出生于明代登州府文登县关北头村(现文山村),字廷秀,号丰山,自幼聪敏好学,无处买书,就动手抄录,往往“夜育达旦”,而且经、史、兵、医、数等无不涉猎。明成化七年(1472年)中举,弘治三年(1489年)中进士,任户科给事中。正德五年(1510年),任右通政,因其不畏强势,弹劾当权太监刘瑾,升任三品通政使,理各地奏章。正德六年,丛兰升任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宁夏、陕西等三边军饷和粮储。正德九年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因而蒙军不敢侵犯。正德十五年(1520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嘉靖元年(1522年)获准告老还乡,被赐建“优老堂”安度晚年。丛兰为官40多年,处事正直,一生奏谏达380篇,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丛兰在遗训中告诫子孙只准读书,不能做官,并在城南开设学堂,教族中弟子读书,这样,在丛兰当年建优老堂的天宝宫周围,子孙繁衍,代代相守,逐渐形成一个以丛氏为主的村落,就是现在的北宫村。丛兰墓在“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申子墓旁,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一门丛姓的百年见证

  • (丛氏宗祠前殿)

柳营丛氏宗祠旧址位于威海文登城区柳营街57号。明嘉靖初年,丛兰告老回乡,建府邸,取名“优老堂”。丛兰死后改为丛氏宗祠,后因战乱损毁。清同治五年,江西赣州知府丛占鳌捐银二百两,将丛氏宗祠重修,修成了一座典型的四合院,但是比原宗祠逊色不少,后因战乱被毁。现在的柳营丛氏宗祠,是由光绪末年北宫名绅、丛氏族长丛麟洲倡仪主持所建,宗祠用地为丛麟洲无偿捐助,工料由全族劝捐所得,史料记载,“凡德佑祖(丛兰)之支系族人每亩地议排募铜钱”。建设期间,由于资金短缺,加之丛麟洲病故等原因,宗祠历经20余年方才竣工。

一门丛姓的百年见证

  • (丛氏宗祠正堂)

柳营丛氏宗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在文登诸氏之祠堂中独立翘楚,是当时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过一品大员的规格修建的。宗祠为二进五楹雕梁画柱格局,前殿五楹,长18.7米,进深6米,宗祠后殿五楹,长18.7米,进深8.3米。大殿堂前为木制屏风,祭祀时可全部展开,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对,门前八字砖墙,大门上悬挂着“丛氏宗祠”的匾额,系文登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匾额前方陈列有工部尚书、右都御使、三边总制、漕运总督和太子少保等牌匾,记录的是丛兰为官一生所担任的重要官职和所得的赐封称号。大门后的圆石券门上有石匾坊,刻有“世承天宠”四字,为文登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所书。宗祠院内有东、西厢各五间房,总长13.5米,进深5米,是逢年过节祭祀时远方族人的居住场所。正殿中供奉着丛兰的全身坐像,像前陈列一方供案,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整个宗祠占地约1155平方米,建筑为砖石结构,下铺规整的长石条,上砌青砖,为硬山式屋顶,前后殿脊檐饰以兽吻,具有典型的晚清四合院特色。

一门丛姓的百年见证

  • (“世承天宠”石牌坊)

抗日战争时期,宗祠被日、伪军占用,抗战胜利后收归国有。1956年,文登县政府将宗祠改作图书馆用。1994年,市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宗祠进行了仿古维修,改为市文物管理所、市博物馆使用。2000年,世界丛氏宗亲会出资近10万元对其维修,设立丛氏研讨会,在其前殿东室办公。2012年,文登市(现改区)政府将古宗祠的管理使用权交还给丛氏族人。

2009年10月,柳营丛氏宗祠被公布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晋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有种说法,丛姓出于文登。而如今,丛氏后人分布全国各地及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俄罗斯、美国等。柳营丛氏宗祠成为联络海内外丛氏宗族成员的重要纽带,继续担负着团结宗亲的使命,围绕其开展起来的丛氏宗亲会更是影响广泛,不少丛氏后人纷纷来文寻根访祖、投资兴业,为文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丛氏族人成立了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30多个地区性组织,拥有丛姓会员50多万人,并成功举办了两届恳亲大会,开创了国内姓氏文化研究的先河,而且在研究孝悌、忠义、慈善等精神传承方面建树颇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