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陵白氏宗祠

 云语禅心 2021-12-01

图片

  晋陵白氏宗祠,号仁荣堂,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采菱村北端。祠堂占地面积775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85年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文管(建)字第1号“关于建立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意见”中,郊区白康敏祠(即白氏宗祠)曾列为郊区文保单位,2008年2月晋陵白氏宗祠遗址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据《晋陵白氏宗谱》记载:晋陵白氏是江南望族,始迁祖为宋代承事郎白继昇因避战乱由洛阳徙居晋陵(常州)三涡溪,即今卢家巷三涡村,为晋陵白氏始迁祖。据《晋陵白氏宗谱》记载:“公讳,别号慎斋,常州武进人,白康敏之长子也。始建祠于居第之左,月朔必谒。时祭必洁。”这说明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白昂任刑部尚书时,由镇国将军锦衣卫都指挥同知白萭主持建造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弘治皇帝为表彰白昂而亲书“宏裕明达”的御匾,后一直高悬于大厅之上。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三世孙白萭和侄白灏修、白沛修等发起白氏族人捐款、捐田,筹集资金,修缮白氏宗祠,并亲自书写“白氏宗祠”和“仁荣堂”匾额,最后一次修缮是1916年八修家谱时,十八世孙族长白子驹和二十世孙白闰生、白楚士等主持筹款修祠,当时“白氏宗祠”四个大字是清代进士江南大儒钱振锽书,修缮后的祠堂为三进四楹,祠堂成为族人祭祖、追忆先人的庄严场所。当年冬至吃祠堂酒,白氏宗祠门前搭台唱戏三天,在采菱港河面上铺满木排,白氏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祠堂,热闹非凡。

图片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不少民房被日寇烧毁,逃难回来的白氏族人无家可归,先后有十多户临时住进白氏宗祠,待搭建了住房,才逐户从祠堂搬出。解放初期,白家祠堂曾作为学校校舍,二十二世孙白雪林在此创办采菱小学,曾任校长多年。   

     1958年大跃进年代,祠堂改成大食堂。上世纪60年代,采菱乡乡政府在此办公多年。“文革”前后曾有多家企业办在这里,致使祠堂结构遭到破坏,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停办,祠堂再也无人问津,任凭风吹雨打,祠堂的第三进倒塌,其他祠堂房屋也破旧不堪。

      2004年底,《晋陵白氏宗谱》第九次续修启动,续修委员会于2006年初向常州市国土规划局呈送《关于修复白氏古祠的申请报告》,经常州市规划局正式批准,同意在原址修复。2007年5月16日在旧祠堂门前举行了白氏宗祠重修奠基典礼,6月6日正式开工,由园林古建公司承建,并对原设计方案作了改进,改为二进园林碑廊式古建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当年底祠堂落成。     

图片

       白氏宗祠原为三进四楹,中间两个小天井,在修复中改为二进园林碑廊式古建筑,石库门楼,砖刻“晋陵白氏宗祠”,两侧为砖刻楹联“南阳家声远,东里得春先”,一对麒麟滚雪球抱鼓石衬托着两扇虎头铜圈的祠堂大门,呈现出端庄肃穆的气氛,门楣上方高悬“尚书府”匾额,两侧“两部尚书府,十三进士家”的对联,重在突出刑部尚书白昂。白氏科举不断,簪缨奕世,是江南望族。  

       大天井两侧的南北碑廊,32块石刻记载着白氏远祖和近代先辈的画像及生平事迹。天井里的大型照壁,一面是白氏世系挂线图表,另一面是毛泽东抄录白居易《琵琶行》长诗手书,金光闪闪,在它的前面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雕塑。园中两块相对而立的弘治皇帝御碑已有500多年历史,这是白氏宗祠的镇祠之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