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藝考工】中國皇宮建築的溯源[上]

 三味書屋754 2016-08-13
匠藝考工中國皇宮建築的溯源[]

★★★三味書屋754》2016年08月13日編輯整理★★★

            ★★★★★ 

 
 中國的皇帝以國為家,奄有四海,但他們的主要生活空間卻是高墻圍起的皇宮。若想了解帝王的生活,首先要從皇宮說起。
   皇宮是帝王的居處所在,帝王的住所在其全部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帝王不是普通人,是被賦予並且自詡為具有神格的人,皇宮便起著把帝王和普通人分隔開來的作用。宮殿雄壯、華麗、肅穆,門禁森嚴,有著不可替代的象征意義,象征帝王的神聖、威嚴和神秘莫測。
   宮廷苑囿既是帝王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帝王活動的產物。歷代帝王,包括創業和守成的,都把營建宮室作為其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特別是開國君主,卸身戎馬之後,便要立即營建宮室,這是他坐天下的必要工作。
   由於不斷的改朝換代,兩千年來中國古代的帝都分布在六、七個城市中,每壹座帝都,都建立了形制、規模相近的皇宮。然而今天人們能夠看到的完整的宮殿,只有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和清入關以前的沈陽故宮。中國古代木質結構的宮殿很難保持數百年。這些宮殿最大的天敵就是火,有時壹座宮殿剛剛蓋成,第二年便被火燒掉了。這些火,或者是由於平日不小心燒起來的、或者是雷電引起的;戰爭發生時,人為的縱火焚燒宮殿是最為嚴重的,它標誌著居住在宮城裏的壹姓王朝的失敗。
   宮,有兩個意思,壹個指的是單壹的壹座宮殿;壹個指的是由幾個或眾多宮殿及其附屬物組成的宮區、宮殿群。
   供皇帝生活聽政的宮殿群用高大的城墻包圍著,稱為宮城。坐北朝南是其壹貫的方位。宮城以南北為縱向分為外廷和內廷。外廷是皇帝舉行大典,接見群臣,處理政事的地方。外廷由若幹個大型宮殿組成,其中最大的壹座壹般稱為“前殿”,是皇帝舉行即位、大赦、節慶等大典的地主。外廷的東西兩側是官員辦公的低矮房屋。內廷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後日常生活的地方。內廷的東側是皇太子生活、讀書的地方,稱為東宮;西側是皇後、皇太後、妃子們的居住區。古人認為,東象征春天,屬陽性,故為太子宮;西象征秋天,屬陰性,故為後妃宮。但事實上並非每個朝代都這樣嚴格布置。宮城南北貫穿著壹條軸線,兩側排列的宮殿采取大體對稱的布局,表現出古人觀念中的均衡秩序。明清兩代宮城之外,又有壹圈包圍著它的供王公貴族、高級官員居住的城區,叫做皇城。 

秦鹹陽宮——阿房宮
 
   秦始皇是中國第壹個皇帝,他的都城位於現在西安市的西北部。鹹陽背靠大山,南臨渭河。秦始皇的宮殿幾乎鋪滿了整座城市。氣吞山河的始皇帝動用了數百萬的勞工為他修建宮室,包括為他修建死後的陵墓,耗費了二十多年時間,直到他死在巡遊的路上,龐大的建築工程仍然沒有結束。
   據史書上說,秦始皇每吞並壹個諸侯國,便令工匠仿照該國的宮室式樣,再造於鹹陽。將虜獲的各國美女、鐘鼓,納入其內。還將收繳的各國兵器銷還為銅,鑄成各重壹千斤的十二個銅人,置於宮中。各宮殿之間用復道相連。
   復道是封閉的走廊,秦始皇行蹤詭秘,壹是為保性命安全,再是聽信方士的建議匿居深宮,不令外人知曉,冀與仙人往來。
   秦始皇構建的宮室,史稱遍及鹹陽內外二百裏,共二百七十座,復道相連。是否確實,不可詳考。但阿房宮無疑是最大的宮殿群。建造工程浩大的阿房宮,是秦朝盛極而衰以至滅亡的轉折點。阿房宮的建造構想來自於秦始皇炫耀威德的狂熱心態。秦始皇在滅亡六國後的第九年,忽覺得鹹陽宮太子,無法容納成千上萬的各國舊貴族的朝見,更無以顯示新王朝的氣魄,遂決定在渭水之南營建朝宮。朝宮規模壯觀,阿房宮是整個朝宮的前殿。阿房宮並不是這座宮殿的名字,當時名稱未定,因前殿東西北三面以高墻為屏障,當時俗呼為阿城,阿房宮後來便成為這個宮殿群的稱謂。阿房宮建築在高大的臺基上,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下兩層,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樹五丈旗,四周為閣道。以南山為闕闕即宮之大門。北闕門為磁石門,此門以磁石構築,以防止藏甲懷刀的人進入門內。
   自鹹陽到阿房宮,宮殿壹脈相連,中間橫渡渭水,如同星象中閣道絕漢抵營室絕,橫渡之意。漢,即銀河。營室,星宿名。這是秦始皇有意為之的。中國古人認為,天國高於人間並和人間壹壹對應,天帝也有自己的宮殿。星象中的許多星宿,是以宮殿的意義命名的。於是,中國歷代宮殿的形制和命名往往與星象有關系。譬如,天上有被認為是天帝寢宮的紫微星宿,那麽人間便有紫禁城。
   秦宮中,有供皇帝遊樂的各種設施,史書記載不詳,但也可從中略見壹斑。長安宮中有酒池、魚池。酒池上設有平臺,上有肉炙樹;魚池引渭水流柱,可以行船。苑囿中設獸圈、虎圈,供皇帝賞玩。鹹陽宮中有壹支精巧的機械人樂隊,不知是哪位巧奪天工的藝匠制成的。這支樂隊有十二枚銅人,列坐在壹個筵席上,坐高約三、五尺,分別手執琴、築、竽、笙,身披色彩繽紛的絲緞,宛如生人。席下有銅管,高數尺,其中壹個是空管,管中貫有壹條繩子,旁邊立兩人,壹人吹管,壹人扭繩,則琴築竽笙並作。其效果幾乎與真人演奏無異。
   秦朝雖然因為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而滅亡,但秦朝的宮室並不是歷史上最為華麗、壯美的,這與當時建築技術、工藝水平及社會財富的積累有關系。 
 
 
 
 
 
西漢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秦朝二世而亡,項羽的壹把毀滅性大火在鹹陽連燒了三個月,當年雄視壹切的王朝在大火中消亡,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宮室也被焚毀殆盡。數年之後江山易手劉氏,漢代的開國君主劉邦住進了尚稱完好的秦興樂宮。之後,劉邦開始建築自己的宮城——長樂宮與未央宮。長樂宮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未央宮位於長安城的西南角。後建的未央宮規模壯麗。當時,劉邦從外還京,見丞相蕭何正指揮營建未央宮,劉邦擡眼見工程相當浩大,不禁怒火中燒,質問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今後世有以加也”。劉邦聽後默然,點頭稱是。蕭何道出了宮室之壯麗對於皇帝的意義。
   西漢初年的宮廷苑囿,比較而言尚不算奢侈,因而它無法滿足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的需要。於是他大興土木,增修了明光宮、建章宮,並修繕、擴充原有的宮室。至漢武帝時代,漢代宮室在精美、舒適方面已經超過了秦代,規模較之秦代也不為遜色。
   長樂宮,周迴二十余裏,有鴻臺、臨華殿、溫室殿及長信、長秋、永壽、永寧四殿。長樂宮的前身是秦興樂宮,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居於此宮。惠帝以後的漢帝居未央宮。 
   未央宮,周廻二十八裏。利用龍首山的地勢為臺殿,高出長安城。前殿東西五十丈,周圍臺殿四十三座、宮十三座,池壹個。武帝修繕後的未央宮,以香木為棟檬,以杏木作梁柱,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有玉飾,椽端上以璧為柱,窗為青色,殿階為紅色。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臺階,供人拾級。黃金制作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清風襲來,發出玲瓏的聲響。
   未央宮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釣弋等殿,又有殿閣三十二,包括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溫室、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飛羽、鳳凰、通光、曲臺、白虎等。又有天祿閣、朱雀堂、畫堂、甲觀等。
   宣室,為未央宮正堂,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漢文帝曾在這裏召見壹代名士賈誼,二人盤坐於席上,談至深夜。作為壹名外臣,能在皇帝的居處被召見,實是難遇的恩寵。
   溫室殿,在未央宮殿北,皇帝冬天取其溫暖居於此殿。溫室以椒塗壁,再飾壹層文繡,以香柱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地上鋪以毛織地毯。
   清涼殿,也在未央宮殿北,皇帝夏居之殿。清涼殿以畫石為床,設紫瑤帳,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
   桂宮,也是皇帝日常居住的地方,位於未央宮北,用紫房復道與未央宮相連。桂宮內有武帝所喜好的四件寶物:七寶床、雜寶案、廁寶屏風、列寶帳。所以桂宮又叫四寶宮。
   後宮,在武帝時有八殿,後又增修了十幾個殿,有的殿名頗為雅致,如蘭林、飛翔、茞若、椒風、蕙草等。除後宮區以外,還有其它藏嬌納艷的地方,如月影臺、雲光殿、九華殿、鳴鸞殿、開襟閣、臨池觀。
   建章宮本是武帝為求仙所造的,後來也成了選養美女的地方。武帝命將燕、趙地區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的美女納入此宮中,年滿三十的出嫁,亡者遞補。
   建章宮位於長安城外,在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兩宮相通,皇帝乘輦往來於兩宮中間。建章宮據史書上說有高二十余丈的闕,闕上有銅鳳,高大的闕門,迎風而立的銅鳳表達著漢武帝要與仙人相見的意願。宮內建有造仙昂貴的玉堂,階陛皆為玉造,似乎是準備迎見仙人的場所。 
   真仙行蹤杳然,但銅鑄的仙人卻每天為武帝服務。建章宮的神明臺,高五丈,上有承露盤,壹位銅仙人手把銅盤玉盃,以承雲表之露。漢武帝以此露和玉屑服之,冀求長生。
   除宮室外,帝王的遊樂之所——池、臺、觀、榭也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有:
   池太液池,在未央宮的西南,建章宮之北。池中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池中築起三山,象征傳說中仙人所居的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
   長樂宮中的酒池原為秦始皇建造。史書中未有對秦始皇在酒池戲謔的記載,卻見有漢武帝作樂場面的記載。漢武帝命三千人在酒池牛飲,他在池北的平臺上觀賞。這三千人,每人用壹鐵盃飲酒,盃重舉不過兩次,酒量相當於牛飲水的量。漢武帝看著怪態百出的三千人,品味著作皇帝的威福。
   漢昭帝時建淋池。漢昭帝曾在淋池流連忘返,池中生長著壹種荷花,壹莖四葉,形如駢蓋,日光照射時葉片低首,當時稱為低光荷。荷花的果實如佛珠,可以佩帶,花葉咀之令人口氣常香,宮女十分喜愛。每當遊宴時,宮女都口含花葉,或折枝蔽日,楚辭稱為折芰荷以為衣。昭帝以文梓為舟,木蘭為漿,船首刻飛鸞翔鹢。昭帝與宮人終日忘歸,乃至通夜。昭帝命宮人歌唱,宮人唱道:“離秋素景泛洪波,誰雲好手折芰荷。涼風淒淒揭桌歌,雲光開曙月低河。萬歲為樂豈為多?”臺柏梁臺,以香柏為梁。漢武帝曾在此置酒,召君臣和詩,能作出七言詩者才能登臺。後來形成壹種詩體,叫做柏梁體。漢武帝曾召上至大司馬下至上林令眾官,以各自的職事為內容賦詩。柏梁臺詩體共二十六句,壹人壹句,至倒數第二句時,壹位郭舍人賦成“嚙妃女唇甘如飴”,出口後方覺得此句涉於猥褻,正不知所措,機智的東方朔馬上接壹句詼諧的“迫窘詰屈幾窮哉”。
   壹首柏梁臺詩遂作成,武帝也未介意。
   柏梁臺上築有壹個史稱高三十丈的銅柱,柱頂立壹銅鑄的仙人,掌托玉盤,離長安二百裏猶可望見這壹高聳入雲的建築。如史載無誤,真是壹個奇觀。不久,柏梁臺遭受火災,顯然是雷電引起的。漢武帝決定重建此臺,便召來方士,問如何能避免火災,方士稟稱以水克火,在建築上安裝興水的象征物螭吻、鴟尾。螭是傳說中興雲雨、出入水中的靈物,或說是沒有角的龍。
   鴟是壹種鳥,海中有種魚的尾部似鴟,可以噴浪降雨。從此歷代宮廷建築頂部都設有這兩種東西,但火災仍然不能避免
   靈臺,為觀天象之所
   秦漢皇宮中,臺是很多的。最初臺是用來遠望,後來宮殿建築也以臺為基。漢代的各種臺,有的臺上有殿,如漸臺、鉤弋臺;有的便是壹種遊樂的場所,如鬥雞臺、走狗臺。觀觀是壹種樓臺。漢代著名的飛廉觀,是用飛廉這種神鳥命名的。據說飛廉能引來風氣,銅鑄的飛廉在高高的臺柱上迎風展翅。可以肯定,飛廉觀是漢武帝常常流連的地方。
   宮殿既是皇帝享樂的場所,便有貪於享樂的皇帝去發明別出心裁的宮殿
   漢成帝想追求壹種神秘的、夢幻般的又無人知曉的遊樂意境,於是在太液池邊築起了壹座宵遊宮,宮內所有物品都塗以黑色,以利於暗中行動。成帝所喜幸的宮女皆服黑色衣,全身罩上木蘭紗綃,進入霄遊宮中。宮中燈燭如豆,筵席中、氈毹上,成帝與美人如醉如癡。壹番歡娛之後,已夜靜更深,美人散去,步不揚塵,壹切悄無聲息。
   漢成帝的另壹項發明是飛行殿。漢時轎子還沒有問世,出門壹般都乘車馬。漢成帝設計的飛行殿,結構同於宮殿,長寬各壹丈,選禁中衛士肩扛疾行,漢成帝坐在“殿”中,只覺風聲灌耳,可知飛行殿移動速度之快。
   能夠與漢成帝飛行殿比美的是隋煬帝的觀風行殿。觀風行殿開間為三間,除皇帝外還可容納侍者數百人,房間可開可合。殿腳設輪軸,但不知是用人力還是畜力推移,據史書稱,速度極快,“有若神功”。 
 
 
東漢南北宮

   東漢的都城位於洛陽,皇宮分南宮和北宮,分別位於洛陽城南北,中間距離為七裏,用復道將兩宮連接起來。復道中,皇帝走中道,護從夾護左右,十步壹衛。 

   南宮的正殿是德陽殿,殿高三丈,陛高壹丈。殿中可容納萬人。殿周圍有池水環繞,玉階朱梁,壇用紋石作成,墻壁飾以彩畫,金柱鏤以美女圖形。
   德陽殿高大雄偉,據稱離洛陽四十三裏的偃師城,可望見德陽殿及朱雀闕郁郁與天相連。
   洛陽城外,散布著眾多的供皇帝遊樂的苑、觀。苑有西苑、顯陽苑、顯明苑、靈昆苑等。其中西苑為最大,遊樂設施最俱全。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二月的壹天,皇都洛陽的南宮起火。這場大火燒了半個月,燒掉了靈臺、樂成等四座宮殿。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洛陽的皇宮說:“兩宮遙相望,雙闋百余尺。”兩宮相距七裏而可以遙遙相望,門前的兩座望樓竟有百尺之高,由此可以推想皇宮的規模和巨額耗資。皇宮的這場大火攪亂了帝國的財政預算。皇上要給自己家蓋新房,這筆額外開支從哪裏出?
   這時,太監張讓和趙忠給28歲的漢靈帝出了壹個主意。他們建議皇上發出命令,大小田每畝要交十錢。此外,各級官員升官上任,也要先交壹筆錢,用於修建宮室。漢靈帝欣然采納了這二位太監的建議。於是,帝國官員上任之前,壹概要到壹個叫西園的地方問價交錢。這種勾當看起來很像賣官鬻爵,後來也確實發展成為赤裸裸的賣官鬻爵。
   鉅鹿太守司馬直是個有名的正派人,他接到了壹項新的任命,上任前也要交錢。因為名聲清廉,對他特別優惠,交300萬即可上任。公平地說,這個要價確實不高。在公元188年之前,各郡的太守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地位近似現在的省委書記兼省長。這個級別的官員的俸祿是每年2000石,按照當時的行情,買這種高官要花上2000萬錢,而人家向司馬直要的錢還不足時價的二成。但是話又說回來,太守每月的正式工資才多少?折成銅錢,不過13000枚。皇上要的300萬,相當於司馬直19年的工資。如果不打折,按原價交足2000萬,更相當於太守們128年的工資。若不搜刮百姓,這筆巨款從何而來?如何填補?
   《後漢書》說,司馬直接到詔書,悵然道:“為民父母的,反而要割剝百姓,以滿足現在的苛求,我不忍心呀。”於是上書,說自己身體不好,請求辭去任命。上邊不批準,司馬直只得上路。走到孟津,快到洛陽門口了,司馬直也做出了最後決定。他給皇上寫了壹封信,極力陳說當時政策的失誤,講古今禍敗的教訓,寫完後服毒自殺。漢靈帝看到他遺書之後,壹時良心發現,暫時停收修宮錢。當然這只是暫時的,不久皇上的良心又不見了。
   耽於淫樂的漢靈帝,在西苑築起裸遊館十間,館前臺階以綠苔為被,館之四周引渠水環繞。漢靈帝挑選十四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美女在裸遊館長夜飲宴。白日,漢靈帝乘小舟在繞館的渠水中遊蕩,選宮女膚白體輕者為其劃漿,時值盛夏,漢靈帝故意將小舟搗翻,宮女紛紛落水,他在壹旁嬉笑著觀賞宮女們水中的玉色肌膚。
   漢靈帝在西苑中的遊樂項中層出不窮。壹度想以騎驢為樂,便將四條白驢禦為壹駕車,漢靈帝壹人操轡、駕馭著四驢車奔馳周旋,在車上樂不可支。
   東漢洛陽城大體作南北長方形,長寬之比,約如古人所說的“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都有幾處曲折,保存較好;南面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毀,已無遺跡可尋。如果把南垣長度以東西垣的間距計算,全城周長約14345米,相當於西晉裏三十三裏。從這個數字中減去晉金墉城突出於大城外部分的長度,所得大城周長約為西晉裏三十裏,與《續漢書·郡國誌》引《帝王世紀》,又引《元康地道記》所載的裏數基本相符。
   西北東三面城垣,共探出城門十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東垣三座。現存城門遺址中,以北垣西起第壹門為最大,此門即東漢的夏門,魏晉北魏的大夏門。城門缺口寬約31米,缺口中發現夯土墻兩堵,說明原有三個門洞。其他各門只有壹個門洞。在東西垣壹些城門外還發現有夯築雙闕遺址,確如《洛陽伽藍記》所載,東漢魏晉建都洛陽時,“城有十二門,門皆雙闕”。自曹魏至北魏,洛陽城城垣仍沿東漢舊制,絕大多數城門的位置相沿而不改。
   東漢洛陽城內的宮殿,主要是南宮和北宮。因未經發掘,遺址至今未被揭露。目前只能根據已探明的城門和街道的分布,大體標出它們的所在方位。
   城南的辟雍、太學、明堂和靈臺等大型建築遺址,已先後發掘。辟雍、明堂、太學分立,建築形式各有不同。辟雍遺址位於開陽門外大道東側,由主體建築、圍墻、圈水溝三部分組成。圍墻平面呈方形,邊長約170米,圍墻外周繞圈水溝。辟雍的主體建築建於圍墻內正中,已毀沒,現僅存方形夯土臺基。每邊長45米。公元1930年曾在這臺基的南邊發現著名的晉武帝三臨辟雍碑,近年又在這裏發現了它的碑座。確證魏晉重建辟雍系利用東漢辟雍舊址。
   太學遺址在辟雍遺址東北邊,四周夯築圍墻,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長220米、寬150米。圍墻內布列壹座座平房,長數十米,頗規整。歷年收集的漢魏石經殘塊,大部分在這裏出土。
   明堂遺址位於平城門外大道東側,與辟雍遺址東西相望。圍墻平面亦呈方形,北面圍墻已毀,東南西三面圍墻尚有遺跡可尋。按銜接線復原,東西約386米,南北約400米。圍墻內正中的主體建築亦早已毀沒,現存圓形夯土臺基,直徑62米。
   靈臺遺址位於平城門外大道西側,與明堂隔道相望。四周築夯土圍墻,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20米。圍墻內正中是靈臺主體建築。方形高臺,全部夯土築成。臺基每邊長約50米。臺體四周有上下兩層平臺。兩層平臺上都有回廊式建築,並有坡道互通。臺頂已遭到嚴重破壞,每邊殘長31—41米,殘高8米。從出土的跡象觀察,原來應是“上平無屋”的形制。
   千年名城吸引劉秀
   公元25年6月,劉秀在黃河之北稱帝。壹個月後,他派建威大將軍耿(yǎn)率強弩將軍陳俊屯駐鞏義北邊的五社津,切斷洛陽與東方的聯系;又派遣大司馬吳漢率建義大將軍朱右及廷尉岑彭、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等十壹位將軍圍攻洛陽。
   這個陣容,是當時劉秀拿得出來的最強組合。對於剛坐上皇帝寶座的劉秀來說,洛陽誌在必得。
   洛陽壹帶自古為形勝之地。這裏群山環抱,“河山控戴”,四面都有險可據;更為重要的是,洛陽盆地自古有“土中”美譽,西接秦隴,北通幽燕,南達江淮,東至黃河中下遊平原,為“天下中樞”。這樣的地理條件,進可攻,退可守,既有天然的屏障,又便於控制全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而洛陽城號稱“九六城”,南北九裏,東西六裏,規模宏大,宮闕完好,當時已是有近千年歷史的名城。如今這座城址被稱為“漢魏洛陽城”,但其實它始建於西周,東周時期曾是周王都城。西漢初年,劉邦也曾定都於此。當時仍是群雄逐鹿之時,對於劉秀來說,拿下此城,無疑能奠定帝業根基,對於爭取人心,討平群雄,克定天下,都大有好處。
   兩度增擴造就大城
   漢魏洛陽城號稱“九六城”,南北九裏,東西六裏。近些年的考古發掘表明,漢魏洛陽城有可能始建於西周初年,至少不晚於西周中晚期,後來曾兩度增擴,其規模在戰國晚期就形成了。這座城的增擴,緣於春秋末年周王室的壹次政變。
   春秋末年,周景王突然駕崩,臨終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為爭奪王位,他的兒子們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王子朝糾集壹幫失去官位的舊官,煽動百工、兵卒發動叛亂,占領了王城,是為“王子朝之亂”;大臣們擁立的周敬王匆匆逃出王城,被迫出居狄泉。
   三年後,周敬王聯合晉國部隊攻入王城,王子朝抵擋不住,帶著周的大批典籍“奔楚”。晉國部隊隨即撤走,因王城內王子朝的余黨甚多,敬王擔心安全問題,於是遷居成周城(漢魏洛陽城的前身)。
   關於成周城的來歷,史學界、考古學界都尚無定論。壹般認為周公營造洛邑時,造的是兩座城,壹是王城,作為都城;壹為成周,為下都,安排參與武庚叛亂的“殷頑民”居住。
   敬王遷居後,由於此城狹小“不敷王都之需”,希望各國諸侯為其築城,《國語·周語》對此有明確記載:“敬王十年,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為之告晉。”周王雖然早沒了權威,但畢竟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這點號召力還是有的。公元前509年正月,晉國的魏舒召集齊、宋、衛、鄭、曹、薛、杞等大小諸侯國的大夫,開始增築成周城,“三旬而畢”。此後,歷代周王都以成周為王都,共歷11王,205年。
   公元前249年,秦滅周王,封丞相呂不韋為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這是呂不韋的鼎盛時期。他下令再次擴修此城,使其達到“九六城”規模。
   近些年的考古發掘表明,這座城確曾兩次增擴,不同時代的夯土,彼此之間結合緊密,晚期夯土或打破、疊壓早期夯土,或貼附於早期夯土側壁,表明較晚的城垣,都曾以前代為基礎,經修整加工後進行增築。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城考古隊隊長的段鵬琦先生介紹說,發掘資料表明,這座城中部築建於西周中晚期,春秋末年,即周敬王時從北增擴,戰國末期呂不韋向南增擴。兩次增修,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有這樣的故事做背景,在秦朝時,洛陽就成了壹座恢弘大城。不但城大,城內還有宮殿,並且頗具規模,分為南宮、北宮。這座城秦代不過是三川郡郡治,怎麽會有宮殿?史書沒有明載。有人推測,大約秦代仿效周代,以洛陽為實際的東都,所以才建有宮殿。
   這樣壹座城,自然極具魅力。西漢初年,劉邦也被深深吸引,定都於此。
   劉邦曾欲“長都洛陽”
   按照《史記》記載,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在“記水之陽”稱帝,隨即西行“都洛陽”,並且是準備“長都洛陽”。
   對於劉邦來說,定都洛陽是不難做出的選擇。他從漢中打到關中,又從關中打到“山東”(崤山以東),在滎陽壹帶的鴻溝與項羽對峙,洛陽是他的後方要地。洛陽城宏大的規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過曲逆(位於今河北順平)縣,“上其城,望室屋甚大,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可見,在此之前,洛陽是他走遍天下所見的最壯觀的城。
   稱帝後,劉邦很快“西都洛陽”,在這座城內享受初得天下的興奮。他“置酒南宮”,大宴群臣,讓大家別有顧忌,敞開心懷,說說為什麽他得了天下,而項羽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等回答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攻占的地方就給予別人,能與人同享利益;項羽嫉賢妒能,忌妒有功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打了勝仗,得了土地,不能給人獎勵。因此他失去了天下。
   劉邦接下來的話很經典,廣為流傳:“公知其壹,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洛陽宮中的劉邦很安適,但他卻不知道,壹場危機正在醞釀中。當時功勛卓著的大功臣已封了20多人,其余的將領相互爭功,不好平衡,沒有及時分封。劉邦在南宮與北宮間的復道上,望見諸將常常坐在地上,三三兩兩,交頭接耳,不由心裏犯了滴咕,皺著眉頭問:“那些個人在說個什麽?”
   跟在他身邊的張良接口道:“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商量謀反啊。”劉邦有點不相信:“天下剛剛安定,他們為啥要謀反?”
   張良說,陛下從普通老百姓起家,靠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貴為天子,已分封賞賜的,都是蕭何、曹參等故舊好友,殺的都是生平怨恨仇視的人。如今這麽多人有功,天下地方有限,因此既擔心陛下不能盡封功臣,又擔心因以前的過錯被殺,所以相聚謀反。
   劉邦這才發現問題很嚴重,憂心忡忡地拿出了他招牌式的問話:“為之奈何?”
   張良說,“您平生最憎惡的,大家都知道的,是誰?”劉邦脫口而答:“雍齒跟我是老熟人,多次窘辱我,我很想殺了他,但因為他功勞多,不忍心下手。”
   張良說道,那就以最快速度封雍齒,大家壹看,人人心安。於是劉邦又擺起了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緊急催促丞相、禦史議定各人功勞,盡快分封行賞。
   這是當年在洛陽喝得最開心的壹場酒。喝完酒,大家全都很放松、很高興:“雍齒尚且為侯,我們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壹場難以預測的禍患,被智者張良消弭於無形。張良在功成之後的清醒和敏銳,使他在劉邦心目中更為重要。
   在洛陽城內安頓下來,劉邦和他的大臣、將軍們都很安適,“長都洛陽”是預想中的事,如果沒有意外,洛陽自然而然就會是西漢的首都。但壹個戍卒的意外出現,改變了劉邦的念頭,也改變了洛陽、長安兩座城市的命運。
   首都使命推遲兩百年
   那個戍卒叫婁敬,齊國人,被派往隴西戍邊,正好在此時經過洛陽。他找到同鄉虞將軍,請他帶自己見劉邦。虞將軍見他穿了件破羊皮襖,要給他找套體面衣服換上,但婁敬很灑脫地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見了劉邦,婁敬直言道,洛陽位於天下之中,交通方便,如果得到天下支持,容易成王;但如果得不到支持,很容易滅亡。周公經營洛陽時,已是成康盛世,如今天下雕敝,不穩定因素很多,怎麽能仿效成康盛世之時經營洛陽呢?不如定都關中,關中地腴民富,且被山帶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曾賴以強盛。定都關中,就獲得了扼天下之喉、壓服天下之背的優勢。
   劉邦覺得婁敬所言有理,就征求群臣意見。左右大臣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都認為應該以洛陽為首都:“洛陽東有成臯,西有殽黽,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劉邦躊躇不定,又問計於張良。張良說:“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裏,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壹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婁敬說是也。”
   於是,劉邦下定了決心。他是個很幹脆的人,謀不多卻善斷,“即日起駕,西都關中”。由此,洛陽錯失了成為帝都的歷史機遇,終西漢之世,都只是“河南郡洛陽縣”,對這座城而言,無疑極為遺憾。
   200多年後,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兵臨洛陽城下。他的祖輩只是這座大城的過客,劉秀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面對洛陽城,劉邦、劉秀態度為何迥然不同?
   劉邦、劉秀有壹個共同點:都在稱帝壹個月內,把目光投向了洛陽。所不同的是,當時劉邦已打敗項羽,“天下大定”,順利進入洛陽;而劉秀當時群雄並立,混戰不已,洛陽尚有重兵把守,而守城大將,是更始帝劉玄的大司馬、劉秀的殺兄仇人朱鮪。
   劉邦在天下大定之時,尚且覺得洛陽是四戰之地,作首都不太安全;劉秀在天下混戰之時,要拿下洛陽作首都,這是明智的選擇嗎?
   “兩漢之際,出現'人心思漢’的思潮。其建國形勢與西漢大為不同。”洛陽師院吳濤、曾謙、郭炳潔三位博士觀點十分壹致。
   劉邦雖得天下,但天下尚未“口服心服”。七國舊貴族復國之心不死,仍各有號召力,隨時可能舉兵復國;而在楚漢戰爭中功勛卓著的韓信、英布、彭越等被分封為王,他們驍勇善戰,擁兵在外,與劉邦之間絕對不是鐵板壹塊,君臣相互猜疑,誰也不放心誰。因此,如婁敬、張良所言,應該定都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壹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在對大漢王朝的忠誠感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定都天下之中的洛陽確實不是上上之策。
   而劉秀稱帝後,雖然仍對手眾多,卻已獲得極高的認可。人心思漢,是兩漢之際普遍的社會心理。如史家所論,王莽篡漢後,政令苛刻,尤其是復古改制失敗後,工商俱廢,經濟蕭條,社會動亂,失去天下人心。而西漢自初年以來與民休息,深仁厚澤,植於人心,受到苛政及戰亂禍害的人們,對於西漢-,自然興起懷念的感情。劉秀以光復漢室為號召,贏得了較為廣泛的支持。
   吳濤博士介紹說,以當時的情形,定都洛陽比定都關中條件更成熟。西漢末年,河南、河內、河東的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已經遠超關中,“當時河南尹是中兩千石的級別,河南縣、洛陽縣的縣令都是千石令,遠超同級官員,說明這地方經濟總量很大,具備定都的經濟基礎。”並且在那段時間的戰亂中,關中遭受嚴重的破壞,而洛陽沒有遭受大規模的破壞,經過劉秀的努力,洛陽是“和平解放”的。
   “西漢要靠武力,東漢則靠文化心理認同。所以西漢要定都關中,憑險扼控全國;東漢則須定都洛陽,在天下之中凝聚天下人心,據中原而天下興。”吳博士總結說。
   洛陽“和平解放”
   劉秀沒有出現在攻打洛陽城的前線,但他移駕河內今焦作,隔著黃河,始終關註著大城內外的壹切。
   對這座大城,他並不陌生。兩年前,王莽被義軍斬首,短命的新朝覆滅。更始帝劉玄很是興奮,議定從南陽遷都洛陽,任命劉秀為司隸校尉,先行去修復洛陽宮闕。不久,劉秀的哥哥劉縯被劉玄、朱鮪設計殺害,為了避免劉玄加害自己全家,劉秀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不為哥哥發喪,不接受親友的吊唁,終於消除了劉玄對他的疑慮,獲得了這個差事。劉秀很快修復了洛陽的宮殿和官署,並整修了武庫、糧倉。
   劉玄順利遷都洛陽,看到宮闕宏大,整修壹新,大為高興,不久就派劉秀經略河北。這下子劉秀虎入深山、龍上九霄,很快收復不少州縣,擊滅在邯鄲稱帝的王朗,打敗並收編“銅馬”起義軍,擁有數十萬之眾。他隨即擺脫更始帝控制,別樹壹幟,應眾將之請,在河北鄗城稱帝,旋即派軍進攻洛陽。
   在此壹年前,更始帝劉玄走了漢高祖劉邦的老路,選擇了遷都長安,留守洛陽的是他的大司馬朱鮪。此人曾參與謀害劉秀長兄劉縯,如今看到劉秀勢大,只得硬起頭皮拼死抵抗。洛陽城池高大,劉秀主力圍攻兩個多月,仍難以破城。
   這時候,綠林軍發生內亂,更始帝劉玄與部下反目,軍力大為削弱,赤眉軍乘機攻入長安,劉玄逃奔不知去向。這時劉秀表現出了君王應有的恢弘氣度,他下詔說:“更始破敗,棄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湣之。今封更始為淮陽王。吏人敢有賊害者,罪同大逆。”但沒過多久,劉玄還是被勒死在長安城外。
   洛陽城內的朱鮪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劉秀派人前去說降,以黃河之水起誓,如果朱鮪不損兵卒、百姓,自動投降的話,絕不追究舊怨。
   於是“朱鮪舉城降”。洛陽“和平解放”,城闕完好無缺,劉秀“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按照五行觀念,漢尚火德,忌水,改洛陽為雒陽。
   劉秀信守諾言,從來沒向朱鮪尋仇,還封他為扶溝侯,後來朱家“傳封累代”,安享富貴。
   劉秀不是壹個睚眥必報的人,他是壹位仁者。他被認為是“最會打仗的皇帝”,但他並不過分依仗武力,他曾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他的過人之處,在於不逞壹己之心,不求快意壹時,而希望以“柔術”重建秩序,以寬厚之心收攏人心。因為這樣的胸懷和氣度,在當時興兵的諸劉中,以劉秀最得人心。
   諸劉中壹“劉”獨秀
   由於人心思漢,當時群雄蜂起,都要找個姓劉的做“老大”,高揚復漢大旗,以此爭取人心。
   到這時候,劉邦的後代已有十多萬人,找個皇家後代並不難,於是綠林軍立劉玄為帝,赤眉軍立放牛娃劉盆子為帝,連在河北自立為帝的王朗,也冒充姓劉的,自稱“劉子輿”。此外,宗師真定王劉楊、梁王劉永等也都擁兵自重,形成諸劉紛爭格局。
   諸劉之中,劉玄無德無能,僅靠宗室身份坐上皇帝寶座,無力控制臣下,朝政混亂,軍紀不整,最終被臣下整死;劉盆子更是赤眉諸將的傀儡,在軍中幾乎毫無發言權;劉楊、劉永等也缺乏雄才大略,難有大作為。
   在這種背景下,劉秀逐漸脫穎而出,在諸劉中逐漸“壹枝獨秀”,成為劉漢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劉秀嶄露頭角,是在昆陽之戰中。面對王莽新朝主力,劉秀智謀超群,勇猛絕倫,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贏得了極高知名度。此後,劉秀的形象越來越引人註目。為更始帝劉玄修整洛陽宮闕時,他的部下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壹切采用漢的制度和禮儀。很多前來投奔更始政權的西漢老官吏看到他的僚屬,感動得流淚:“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經營河北時,所至州郡,慰撫百姓及地方官吏,除王莽苛政,把王莽改得亂七八糟的官名都改回來,贏得百姓、官吏廣泛好感。
   定都洛陽後,劉秀善待朱鮪,劉玄的三個兒子“東歸洛陽”後,劉秀也分別給予分封,以延續劉玄香火。隨後,更始帝很多將領帶兵投歸洛陽。
   劉秀從小性格寬厚,即便做了壹方領袖,乃至做了皇帝,他待人仍“開心見誠,無所隱伏”,“推赤心置人腹中”。迫降銅馬軍後,劉秀分封其大首領們為列侯,但他們“猶不自安”,劉秀摸準了他們心思,令他們各自還帶自己的部隊,然後輕車簡從到各軍視察。“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收服人心後,劉秀挑選銅馬軍精壯士兵,分配給諸將,“眾遂數十萬”。
   因為這種性格,劉秀得到了眾多賢才的傾心相助。後來為東漢南征北戰,聲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馬援,原本是割據隴西的愧囂的部下,為愧囂所敬重,先後受命到成都和洛陽,拜見公孫述和劉秀這兩個稱帝的牛人。他與公孫述從小是鄰居,壹塊兒玩泥長大的,以為公孫述見他會“握手歡如平生”,但公孫述卻“盛陳陛衛”,大端架子,戒備森嚴,壹副冷面孔。馬援不由對人慨嘆:“天下雌雄未定,公孫述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令馬援意外的是,與他“握手歡如平生”的,卻是素昧平生的劉秀。劉秀穿著便衣,在洛陽宣德殿與馬援見面,馬援大吃壹驚:陛下怎麽知道臣不是刺客奸人?劉秀笑道:妳不是刺客,大概是說客吧。馬援當即折服:“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回到隴西後,馬援對劉秀大加贊揚,說在洛陽與劉秀相見數十次,“每接宴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勸說愧囂歸順劉秀。
   愧囂十分信任馬援,即派他的長子愧恂“入質”洛陽,馬援帶著自己的家人隨愧恂壹起再到洛陽。過了壹段時間,愧囂心懷兩端,欲長期割據隴西,馬援即去信責備,愧囂認為馬援背叛了自己,為之大怒,兩人自此絕交。
   劉秀的推心置腹,得到了馬援壹生的忠誠。
   在劉秀與愧囂交戰中,馬援出謀劃策,功勛卓著。後來,馬援為劉秀北禦匈奴,南平交阯叛亂,62歲時還請求出征平叛。
   劉秀的寬宏,不僅贏得了天下英才之心,也贏得了普通百姓之心。自西漢後期開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農民淪為奴婢、刑徒的日益增多,社會矛盾因此十分尖銳。劉秀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規定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判決為奴婢的,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奴婢的,都要釋放,否則按律治罪,並規定虐待殺傷奴婢的都要治罪。
   這些詔令緩解了社會矛盾,安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發展,也瓦解了各方割據勢力。當時群雄的軍隊中,有大量的奴婢、刑徒,劉秀的詔令,令他們對洛陽心向往之。
   定都雒陽兩個月後,劉秀就開始了城市建設:“起高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於城南。”“高廟”是供奉漢高祖劉邦靈位的宗廟,“社稷”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所在,而“郊兆”則是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據記載,郊兆“圈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鄉”。興修這些建築的同時,劉秀還通過復雜的論證,確定東漢為“火德,色尚赤”,將“洛”去三點水加“雒造字,去掉左邊”,改洛陽為雒陽,東漢因此後來被稱為“炎漢”。三年後,劉秀下令在城南再興土木,建造太學校舍。
   劉秀為什麽要做這些事情呢?那時候他要忙活的事情可是太多了。他雖然稱帝,天下卻遠未太平,關中的赤眉軍勢力強大,蜀地的公孫述、睢陽的劉永先後稱帝,割據隴西的愧囂也不是善茬兒,此外,“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瑯邪,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這麽多對手,看看名字都眼暈,要壹個壹個地拾掇,想不忙活都不行。
   但劉秀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搞這些建築,自然有他的道理。“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與那些割據政權占據的成都、睢陽、隴西等相比,洛陽具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優勢。劉秀所興修的建築,是擺出了承續正統的姿態,從而強化了自己的政治優勢和心理優勢。
   當然,要搞定那麽多割據政權,只靠政治優勢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討平群雄,壹統天下,復興漢室,劉秀派兵遣將,四處出擊,自己則坐鎮洛陽,策應四方。
   “夏四月,劉秀大破鄧奉於小長安,斬之。馮異與延岑戰於上林,破之。吳漢率七將軍與劉永將蘇茂戰於廣樂(今虞城西),大破之。虎牙大將軍蓋延圍劉永於睢陽。”《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的戰事,多得難以計數,上述戰事,都是建武三年四月壹個月內發生的
   劉秀被稱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善用人”的皇帝,為了對付眾多的對手,他起用大批將領,在四方征戰的過程中,很多將領成長起來,後來雲臺圖繪的,就有二十八將之多,這還不包括馬援、來歙等功勛卓著的大將。
   “兵者,國之大事也”。割據政權中,不乏能人異士,並不好對付。劉秀“每壹發兵,頭須為白”,以致統壹天下後,他就偃武修文,不到萬不得已,“不復言軍旅事”。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劉秀定都雒陽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蕩平群雄、克定天下,使得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於壹統。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