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官场投资”败因

 江山携手 2016-08-14
     李白,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著名诗人,酒坛高手。李白先生大名鼎鼎,人人皆知其为男性,此处介绍其性别似乎多余。然而要分析其一生志向和成就,仍为不可缺少。因为李白时代与当今相比,男女理想大不相同,当时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牢守闺房和厨房;大丈夫马革裹尸,小女子闺怨离情,常“悔叫夫婿觅封候”。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无愧“天才诗人”或“诗仙”的称号。其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体现了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众人所熟知,表现了其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然而,李白开始并未将诗歌作为自己的一生追求。“感恩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同当时的有志男儿一样,他自始至终把血洒疆土、立功封候作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曾把经国济世、为官从政作为一生重要的追求。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自己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大约在18岁时,他隐居大匡山读书,学习纵横术。开元十三年(725)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求拜”的意思,是通过自我推销来谋求被重用)与漫游的生活,这几年,他以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但他未被荐用。开元十八年,他第一次赴长安欲仕。此间于长安和终南山楼观台干谒玉真公主等人,干谒未成。约在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西入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元年(742),机会终于来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排挤,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还乡。
  安史乱起,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慷慨从军。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758年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次年,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761年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
  李白为官时间很短,在官场并不得志。其诗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以其才学和理想,李白为何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本人以为,李白的浪漫主义、狂傲不拘的性格、道家出世思想是其仕途失败的主要原因。
  李白的浪漫主义在其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但浪漫运用到政治中即不现实。李白的功名心很强,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要仿效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希望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的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驰骋才能。他仰慕传说中作过小贩、屠夫,80岁遇文王,90岁封为齐侯的姜太公;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等。“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而事实上唐朝时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仕途设计,在现实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李白的狂傲不拘与其诗歌一样齐名。“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狂起来连孔圣人和尧舜都敢嘲笑。野史上说李白写《清平乐》的时候是由杨国忠磨墨、高力士捧靴,这一点难以证实。但有史可考的是,在供奉翰林时,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他自己也说:“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他不愿阿谀奉迎,“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足见他的狂傲是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的。他的狂放不拘和旷世奇才,都为封建官僚所不容或不敢容。
  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五岁诵六甲”(六甲是道家的一种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和他来往较多的人中有当时著名的道人,其《将进酒》一诗中的“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丹邱生就是名道士元丹丘。天宝三年(744),他正式入了道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也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天宝三年,李白被放还乡时,“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当他仕途多次失意后,便进一步走向道教。
  道家的影响和浪漫主义情怀使他始终不能以现实眼光、政治谋略冷静地看待官场和现实社会,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尚未为官即想功成归隐。李白既缺乏职业政治家或官僚对为官“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缺乏结成政治利益团体的策略和行动,更无现代所谓“黑厚学”的涵养及谋术家狡诈的伎俩,稍遇政治上的挫折即愤懑、埋怨,并想到退缩或出世。特别是安史之乱时又站错了队,想报孝国家却走到了没有帝王之命的李璘旗下,以至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李白的本质和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决定其应该在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里驰骋才能发挥其才华,李白的官场失意对其人生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屈原逐乃赋《离骚》,也许正是这些失意更激发了他更大的精神创造力。那个时代的机缘巧合和李白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历史上少了一个也许不算出色、甚至平庸的封建官僚,但却多了个彪炳古今、辉煌永存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这是不幸还是至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