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南汇博物馆联合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举办的《中华瑰宝风雅龙泉——浙江龙泉青瓷艺术展》隆重开展。此次展出的50件(套)精品是由龙泉青瓷博物馆吴秋华馆长等与专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征集的。同时还提供了从五代至明代的窑址考古发掘的馆藏瓷片标本65片,为浦东的青瓷艺术收藏爱好者们呈现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 龙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据江浙之颠。青瓷素有“瓷海明珠”的美誉,其胎质如冰似玉,釉色青翠喜人。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青瓷南宋时进入鼎盛阶段,窑场有40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南沿溪一带。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元代,青瓷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大窑成为龙泉窑系中工艺造诣最高之地。明代,特别是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极大地促进青瓷的生产。直至近代,龙泉窑仍窑火不灭、精品屡现。
龙泉窑是青瓷的高峰,其艺风雅万种,夺得了万国藏家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龙泉窑青瓷艺术又迎来了春天,大师辈出,作品推陈出新,传承与发展、创新达到了又一个高峰。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展览共展出50件(套)现代龙泉青瓷精品,倾注了44位龙泉青瓷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心血。此外,龙泉青瓷博物馆还提供了五代至明代的窑址考古发掘的馆藏瓷片标本65片,为浦东的青瓷艺术收藏爱好者们和鉴赏家呈现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展览将持续至2011年12月底。展览结束后,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计划将全部作品捐赠给南汇博物馆。这些龙泉青瓷艺术品将长期展出,供广大的青瓷爱好者参观、研究。
南汇博物馆有上海成陆及浦东古海塘厅、煮海制盐厅、婚嫁迎娶厅、人杰地灵厅等多个固定展厅。展出了5000年前古上海西北至东南的沙堤——冈身;元明时期的盐田执照、盐业税单、盐用契纸、运盐条令碑、下沙盐场知事公署布告等资料;庚帖、草帖、定帖、回聘书、流水帐礼簿、结婚证书、抬头见喜图、榴开百子图、麒麟送子图等一系列婚嫁物品及非物资文化遗产哭嫁录音;浦东琵琶派人物鞠士林、林石城、陈子敬;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翻译家傅雷生平事迹等,全面介绍浦东成陆历史、煮海制盐业、当地婚俗及本地名人。参观者将对浦东,尤其是南汇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有全面的了解。
【作品赏析】
此次展出作品引人注目的精品有:胡兆雄的作品“‘柳蝉’玉壶春瓶”,王利军的作品“金丝铁线圆罐”,叶明弟的作品“哥弟窑尊”,罗诗彬的作品“跳刀鱼盘”等。
“柳蝉”玉壶春瓶
作者胡兆雄,1965年出生于遂昌,现为全国古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硅酸盐学会陶瓷委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龙泉市六届政协委员。他创作的梅子青绞胎作品个性鲜明、技法娴熟、妙造自然;梅子青雕刻类作品朴实典雅、色泽如玉、莹润丰满。这件“‘柳蝉’玉壶春瓶”完全凸显了他技艺炉火纯青之处。
金丝铁线圆罐
作者王利军,1971年出生。作品极大地吸收并继承了龙泉窑风格,以设计大胆创新,构思新颖而蜚声国内外,多次在国内各类瓷器艺术评比活动中获奖。这件“金丝铁线圆罐”裂纹奇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大而深和小而浅两种纹片在罐体上交织组成,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哥弟窑尊
作者叶明弟现为龙泉市锦艺青瓷厂的艺术总监。他秉承了龙泉窑叶氏一脉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突破。传统的哥窑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釉面显现纹片且其形状多样;弟窑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而这件哥弟窑融汇二者为一体,技艺巧夺天工,可算是龙泉瓷的有一个艺术高峰。
跳刀鱼盘
跳刀曾与彩陶、绳印、色釉、青花等众多技法一同并称为中国古陶瓷装饰技艺。但作为装饰的跳刀技艺,由于历史遗物较为稀少及失传已久,今日国人已难得一见。作者罗诗彬挖掘了传统的跳刀技艺,将其运用在这件跳刀鱼盘上,使这项技艺重放昔日的光彩。跳刀刻花不仅神奇,而且有相当大的隐秘性。不做者难于确知,其表现状态更是其它装饰方法难于达到的。因此这件“跳刀鱼盘”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