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问题质疑 —— 冯先铭

 历史探奇 2015-07-17
“哥窑”问题质疑
 冯先铭 

我国瓷器到了宋代,名窑迭出。近百年来评词的人把“定”、“汝”、“官”、“哥”评为名窑;也有人把“钧窑”并入,因之有“五大名窑”之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哥窑”在内。入明以来,有关“哥窑”的记载与日俱增,仿“哥窑”的作品也充斥市场,为谈瓷的人所津津乐道。对于这样一个鼎鼎大名的名窑,二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及科研单位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与化验分析,研究的初步结果发现,文献记载的“哥窑”与传世和出土的标本有很大出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庶几可以把问题澄清。

一.文献中有关“哥窑”的记载

“哥窑”最早见于明曹昭《格古要论》:“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见。成群队者,是元未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曹昭认为“哥窑”有新旧之分,他明确提出新哥窑成对者是元未新烧,那么哥窑当然要早于元未,但早到什么时候则未具体提到。在提法上旧哥哥窑是对新哥窑而言。《格古要论》“龙泉窑”条没有提到弟窑,可见明初哥窑、弟窑之说尚未成立,这点是值得注意的。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书中提到“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有关章生一、生二兄弟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注明此说得自传闻,不知章生一和章生二是何时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一书中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七修类稿续编》距《浙江通志》成书仅相隔五年,对“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时人”的基础上具体地肯定为南宋时人。并说“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我们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

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之一,明清两代文献有不少描述,但宋元两代对“哥窑”却只字未提。第二,在《格古要论》中,哥窑和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而且哥哥窑条纹中提到新哥窑,从文章结构分析,旧哥窑是对新哥窑而言的。第三,明&S226;陆蓉《菽圆杂记》一书亦刊刻于嘉靖年间,对龙泉窑记录的比较细致,是研究龙泉窑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乾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这段记载从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造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描绘的极其细微,对于“哥窑”也无字提及。基于上述情况,宋时龙泉窑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的说法,从文献记录的资料看,开始是得自传闻,以后又进一步演绎而渐次形成。

二.龙泉窑发掘后出现的新问题

近三十多年以来,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1960年为系统研究和恢复龙泉窑的需要,对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的另一目的是解决哥窑问题。通过发掘和对碎片的科学研究,结果是:

1.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盅、瓶、觚、盂、盒、灯及炉等标本。

2.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传世哥窑器,如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禅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窑址里均未发现。

3.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测定的哥窑标本,其胎釉的化学组成、纹片颜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与发掘出来的龙泉黑胎青瓷不同,相对的说来,与江西地区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类产品则比较接近。

根据以上这些发现,一种意见认为传世哥窑瓷器不是龙泉窑烧的,其烧造地点接近江西景德镇。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还要进行大量工作,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此外,关于龙泉的黑胎青瓷问题,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哥窑的产品无疑,它与文献所谈哥窑的特征相吻合;另一种则认为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持此论点者以为前提条件是哥窑、弟窑的命名本身就值得怀疑,是后人根据前人传闻演绎出来的,文献材料的可靠性不大。《格古要论》在谈官窑时特别提到:“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因此,龙泉窑的黑胎青瓷正是《格古要论》指出的乌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器物造型与杭州乌龟山官窑出土的标本有不少共有的式样,说明与官窑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时宫廷使用瓷器数量很大,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官窑瓷器远远不够,不得不仰给于景德镇和龙泉窑。因此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和仿官窑青瓷都是宫廷用瓷的主要对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南宋龙泉青瓷标本后认为:“有人认为是仿官窑的制品,它的胎骨成份很接近北方窑,而与一般龙泉窑差别较大,可见仿官窑的说法是有所根据的。”

三.“哥窑”传世瓷器情况分析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少,此处探讨的仅限于南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现在大多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流散到国外的为数也不少。其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论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讲,其中应有出产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恐非一个瓷窑的出品。总之,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传世“哥窑”有早期、晚期的作品,《格古要论》中关于旧哥窑与新哥窑的记载,是值得重视的。曹昭对新哥窑的解释为:凡是成群成队的就属于新哥窑的作品,换句话说,旧哥窑大部分是单件的,成群成队的非常少。

关于传世“哥窑”产地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接近江西省,那么我们就围绕江西地区来探索。从传世“哥窑”看,景德镇明代仿官、仿哥成风,这类仿品现在流传下来很多,比较早些的有成化时期的仿品,而且是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器物底部有青花楷书六字款,款体与大量传世成化时期官窑瓷器相同。再早的景德镇仿哥作品截止目前尚未见到。江西地区烧开片的还有吉安永和窑,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窑,就传世的这类瓷器的时代看,大部分是明嘉靖到崇祯时期的作品。《格古要论》中提到一个碎器窑,烧造地点就在吉安永和镇。碎器窑器物就是与哥窑器物类似的开片釉,有较大可能这是宋代的名釉,因此吉安有可能烧哥窑器物。景德镇与吉安永和窑窑址都未发掘过,两窑明代都仿烧过哥窑瓷器,特别是吉安永和的碎器窑烧哥窑器物可能性更大一些。

元至正十三年刊刻的《至正直记》一书也提出了可供研究的另一个新线索,在“窑器不足珍”一节里说:“……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这里引人注意的是提到“哥哥洞窑”。 《至正直记》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买了一件哥哥洞窑烧制的鼎,瓷质虽然很新,但釉色莹润很像旧造。这说明哥哥洞窑在至正以前也烧瓷器,已有一段烧瓷历史。王德翁所提的“哥哥窑”不知是否即“哥哥洞窑”。无论如何《至正直记》提到的“哥哥洞窑”或“哥哥窑”与“哥窑”有关,可据此进一步追根求源。“哥窑”究竟出于何处,相信迟早会得到解决的。附带要提一下的是《格古要论》中提到的新哥窑是元未新烧,这一说法与《至正直记》中的“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之论出于同一时期,有力地证明元后期“哥窑”仍在继续烧瓷。在传世的不少“哥窑”瓷器中有南宋时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属于元代的作品,如何加以区分,今后还要努力研究,并要科研单位继续化验分析。相信“哥窑”问题最终是能够澄清的。此外,《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有如下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从从后两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窑的烧造地点在杭州,高濂此说不知何所本,是否与哥哥洞窑有关,姑且提出以供研究。

附:《哥窑》

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元代人记载中有所谓“哥哥洞窑”,它与“哥窑”是否一事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哥窑瓷器的遗址迄今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印证。因此,哥窑问题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一.哥窑与“弟窑”

哥窑列名为宋代名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列名于宋名窑:汝、官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至少自元代未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窑,并且是重要收藏对象,其品第高于钧窑与定窑。但是其时不见有“弟窑”之名,龙泉青瓷似乎也未为藏家所重。稍晚的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考论古器也只说:“旧哥哥窑出(下有原厥文,原意谓“出”产于某地,但产地待考,作者未及补,刊本照刻如文。)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见。成群队者,是元未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

曹昭认为“哥窑”有新旧之分,他明确提出新哥窑成对者是元未新烧,那么旧哥窑当然要早于元未,但早到什么时候则未具体提到。在提法上旧哥哥窑是对新哥窑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龙泉窑”条没有提到弟窑,可见明初哥窑、弟窑之说尚未成立,但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浙江通志》一书却记录了以下的传说,“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有关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未记章生一和生二为何时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一书中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七修类稿续编》距《浙江通志》成书仅相隔五年,在“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时人”的基础上具体地肯定为南宋时人。并说“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我们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哥窑和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而且哥窑条又提到了新哥窑,从文章结构分析,旧哥哥窑是对新哥窑而言的,其次,明&S226;陆蓉《菽园杂记》一书亦刊刻于嘉靖年间,对龙泉窑记录的比较细致,是研究龙泉窑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乾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这段记载从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造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描绘的极其细微,对于“哥窑”也无只字提及。基于上述情况,宋时龙泉窑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的说法,从文献记录的资料看,开始是得自传闻,以后又进一步演绎而渐次形成。

二.哥窑与龙泉窑的黑胎青瓷

1960年,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的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盅、瓶、觚、盂、盒、灯及炉等标本;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传世哥窑器,如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禅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窑址里均未发现;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测定的哥窑标本,其胎釉的化学组成、纹片颜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与发掘出来的龙泉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反倒与江西地区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类产品则比较接近。根据以上这些发现,就有一种意见认为传世哥窑瓷器不是龙泉窑烧的,其烧造地点接近江西景德镇。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还要进行大量工作,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此外,关于龙泉的黑胎青瓷问题,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哥窑的产品无疑,它与文献所谈哥窑的特征相吻合;另一种则认为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持此论点者以为前提条件是哥窑、弟窑的命名本身就值得怀疑,是后人根据前人传闻演绎出来的,文献材料的可靠性不大。《格古要论》在谈官窑时特别提到:“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之说。因此,龙泉窑的黑胎青瓷正是《格古要论》指出的乌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器物造型与杭州乌龟山官窑出土的标本有不少共有的式样,说明与官窑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时宫廷使用瓷器数量很大,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官窑瓷器远远不够,不得不仰给于景德镇和龙泉窑。因此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和仿官窑青瓷都是宫廷用瓷的主要对象。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南宋龙泉青瓷标本后认为:“有人认为是仿官窑的制品,它的胎骨成份很接近北方窑,而与一般龙泉窑差别较大,可见仿官窑的说法是有所根据的”。

三.传世哥窑器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少,此处探讨的仅限于南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现在大多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流散到国外的为数也不少。其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论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讲,其中应有出产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恐非一个瓷窑的出品。总之,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传世“哥窑”有早期、晚期的作品,《格古要论》中关于旧哥窑与新哥窑的记载,是值得重视的。曹昭对新哥窑的解释为:凡是成群成队的就属于新哥窑的作品,换句话说,旧哥窑大部分是单件的,成群成队的非常少。

关于传世“哥窑”产地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接近江西省,那么我们就围绕江西地区来探索。从传世“哥窑”看,景德镇明代仿官、仿哥成风,这类仿品现在流传下来很多,比较早些的有成化时期的仿品,而且是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器物底部有青花楷书六字款,款体与大量传世成化时期官窑瓷器相同。再早的景德镇仿哥作品截止目前尚未见到。江西地区烧开片的还有吉安永和窑,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窑,就传世的这类瓷器的时代看,大部分是明嘉靖到崇祯时期的作品。《格古要论》中提到一个碎器窑,烧造地点就在吉安永和镇。碎器窑器物就是与哥窑器物类似的开片釉,有较大可能这是宋代的名釉,因此吉安有可能烧哥窑器物。景德镇与吉安永和窑窑址都未发掘过,两窑明代都仿烧过哥窑瓷器,特别是吉安永和的碎器窑烧哥窑器物可能性更大一些。

元至正十三年刊刻的《至正直记》一书也提出了可供研究的另一个新线索,在“窑器不足珍”一节里说:“……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这里引人注意的是提到“哥哥洞窑”。 《至正直记》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买了一件哥哥洞窑烧制的鼎,瓷质虽然很新,但釉色莹润很像旧造。这说明哥哥洞窑在至正以前也烧瓷器,已有一段烧瓷历史。王德翁所提的“哥哥窑”不知是否即“哥哥洞窑”。无论如何《至正直记》提到的“哥哥洞窑”或“哥哥窑”与“哥窑”有关,可据此进一步追根求源。“哥窑”究竟出于何处,相信迟早会得到解决的。附带要提一下的是《格古要论》中提到的新哥窑是元未新烧,这一说法与《至正直记》中的“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之论出于同一时期,有力地证明元后期“哥窑”仍在继续烧瓷。在传世的不少“哥窑”瓷器中有南宋时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属于元代的作品,如何加以区分,今后还要努力研究,并要科研单位继续化验分析。相信“哥窑”问题最终是能够澄清的。此外,《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有如下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从从后两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窑的烧造地点在杭州,高濂此说不知何所本,是否与哥哥洞窑有关,姑且提出以供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