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舟:现代人怎样追求内心的宁静?(上)

 四顾茫茫 2016-08-15

半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内心的平静才是人的终极追求》。在那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我的一位朋友,曾经作为交换生在以色列的大学读过几年。空闲时间,他免不了要到周边旅游一番。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最大发现的死海古卷,就被放置在以色列的博物馆里。

那个朋友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死海古卷时候的心情的:“它就那么平静地放在那里,被一个玻璃罩扣住,显得一点也不起眼。比起我在EVA里看到的那个末日预言书(死海古卷中未被解读的内容,经常被人们设定为末日预言书)差别太远了。”

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叫做“本该如此”。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外表来装饰。内心的宁静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它,但它却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工作,努力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少一些烦恼,少一些担心,达到内心宁静的状态。

不过,内心宁静本身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只能尽量接近它,却很难完全做到。所以今天的题目也叫做“如何追求”而不是“如何达到”。另外,内心的宁静既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们也就很难直接说应该怎么做。

不过,如果我们从反方向来思考,内心宁静的反义词是焦虑、烦躁、担心,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这些情绪,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接近内心宁静的状态。

想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前几年美国有个对于焦虑障碍的统计,它的终生患病率是28.8%。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之中,至少会有一次受到焦虑障碍的困扰。这里说的焦虑障碍,可不是说我们平时那种紧张焦虑的状态,而是自己无法调节的、痛苦程度比较严重、挥之不去的紧张和焦虑,并且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以上。所以,就有一些心理学家有这样一种看法,既然焦虑障碍这么普遍,我们还应该把她们当作异常的人群吗?同性恋现在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从诊断书上去掉了,焦虑是不是也可以去掉呢?

实际上,不管焦虑的发病率如何,我们对它都是非常熟悉的。每个人都多次体会过那种紧张、担心、害怕的情绪感受。

我们说现代社会焦虑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这是跟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或是村落,在家族内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责,与社会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而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变成了更小的家庭,相比于以前,每个人在家庭内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变少了,更多投入到了和社会的联系中去。

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因为人与社会发生关系,要么创造社会价值,要么消费社会价值,为其他创造价值的人提供市场。社会要发展,它就越需要每个人和它建立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或消费社会价值。我们创造社会价值最通常的一个方式就是工作,而社会也会提供给我们金钱上的回报。但在很多人获得回报的时候,他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我们国家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心理问题,现在有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研究,那就是农民工的留守儿童问题。我也相信,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缺失。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长时间不能见面,心理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无法消除的。现在还有一种家庭,由于夫妻工作不在一起,所以只能是周末见面,叫做“周末夫妻”,以至于还有“异地夫妻”,可能几个星期才见一次。为了从社会上获得回报,很多人都在压缩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家庭的时间,为社会的需求让路。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是因为社会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得到更高的地位,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这是真的吗?确实是真的。不过,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这些,付出的努力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是因为有“红后效应”的存在。

“红后效应”这个词,来自于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童话里的红桃皇后对爱丽丝说:“无论你怎样努力奔跑,你都只能停留在原地。”乍看起来,我们离前面那个人不算远,但是,如果我们都在以同样的速度奔跑的话,我们是永远追不上那个人的,就好像停留在原地一样。更何况,也许还有其他的人,也在和我们一同奔跑。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焦虑,因为我们如果停下脚步,就会被别人甩在身后。

有三个销售,每个人各有一个客户,但他们都想把别人的客户抢过来。于是,他们就学习各种沟通技术、客户心理学、推销手段。如果三个人都一样努力的话,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保持原来的状态,还是只有一个客户。这就是“红后效应”。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极端化一些,每个销售都把抢别人的客户作为自己最高的目标,每个人都投入最大程度的努力,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什么样的人能够笑到最后?

答案是情商最高的人。因为“红后效应”的存在,我们付出很多,但回报很少,同时还要面临别人的竞争,我们的焦虑程度是很高的。只有情商高、善于调节自我情绪的人,才不至于因为承受不了负面的情绪而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容易取得成功。

“红后效应”只对两种人不起作用,一种是社会资源特别丰富的人,他们自己不用特别努力,不用承受比较大的焦虑,就可以通过其它的社会资源帮助自己成功;另一种是得过且过的人,他们不愿意付出太大的努力,也能够接受现在的生活状态,这些人也不会很焦虑。

不过,我们毕竟属于中间的那些大多数,我们对于生活有改变的愿望,但同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于是,我们就会经常体验到焦虑。

工作中有一种情况,是焦虑比较严重的表现,我们习惯于把它叫做“倦怠”。或者专业一点的术语,叫做“职业枯竭”,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英文的用词,叫做“burn-out”,好像我们把自己给燃烧殆尽了一样。有个人这么跟我描述他枯竭的感觉:努力吧,觉得自己太辛苦,太累,可能坚持不下来,更重要的是,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为有红后效应)。可是不努力吧,又觉得自己不甘心,浪费了这么多年的付出,太亏了。”就好像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以上讲的这些,是让我们了解焦虑的来源。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每个人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我们也很努力,但由于“红后效应”等问题的存在,时常让我们所获得的回报不及我们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未来就是焦虑的,不知道努力是不是有结果,又担心不努力会浪费自己之前的努力,也让别人看不起。

我们谈焦虑,谈焦虑的来源,是为了更了解焦虑。现代这个社会,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传递着焦虑。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它。既然不能消灭焦虑,我们就需要了解它,知道如何与焦虑共处,才能让焦虑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自己的内心有宁静的一片地方。(待续)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龙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