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专业地谈谈如何高潮

 昵称22998329 2016-08-15

最近最火,毫无疑问,里约奥运。


看了几场比赛,云舅有点心得:


奥运会其实跟电影一样,它们的目的,就是不断向观众输送高潮


每个项目的比赛,就像一部故事片的剧本——


起、承、转、合。


最重要的,就是高潮。




这个高潮,无论在比赛中,还是电影里,都会被浓缩成一场对决。


每一个观众都期待得到精彩纷呈、欲罢不能的高潮——别想歪了。


鬼知道有多少亿人渴望着在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的赛场上,看到霍顿与孙杨来一场名誉之战,这就是万众瞩目的大戏啊。



就像上两届奥运会,大家期待着刘翔的比赛一样。


08年刘翔退赛的时候,有失望的观众说,哪怕一瘸一拐,就算是爬他也要应该爬过终点线。


这种就是电影看多了,非要找高潮的体现。


为了迎合大家对戏剧性的要求,12年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标题:


伦敦奥运会刘翔悲情摔倒 单脚跳过终点线




不少人这才满意了。


这就是人生如果不如戏,我就逼你入戏。




然而,没戏。


起、承、转——然后,下面没了。


这样的故事,放在电影里会被观众骂死。


放到比赛场上,我们能看到观众的失望,有的时候甚至是愤怒。


愤怒演员(运动员)们,怎么不好好给我表演(现)一下?




其实愤怒并不一定在于运动员必须拿到金牌。


而是在于他们需要故事的高潮。


一个预期之外的反高潮进程,打乱了他们对故事的热情与渴望。


可见,预期一个“完整故事”的需求,已经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直到让故事变成了模式。




而模式,进化成了类型,也就形成了我们消费同类故事的习惯。


比如超级英雄电影


永远都是英雄VS邪恶大BOSS,最后战胜它。


这个模式几乎从没变过。



《蝙蝠侠:黑暗骑士》


比如爱情电影。


几乎都是男女主人公经过各种艰难和挫折,不管最后的情节是在一起还是分开,他们肯定是从陌生到爱上了对方。



《两小无猜》


比如励志电影——我不用说你们也应该能知道结局。


都是套路。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电影,现实生活没那么多套路,现实没有那么多高潮,现实简直处处都是反高潮


你痛恨的人,活得比你好。


你不喜欢的事情,天天在身边发生。


你讨厌的电影——


为什么评分那么高? 




所以,有很多艺术电影,就是力图传达平淡人生的真实感,它们也就是大众心中所谓的“闷片”。


所谓的闷,很多时候就是不按人们预期的套路出牌。


它们就是要反套路,反高潮。


比如,蔡明亮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电影《爱情万岁》,最后一个镜头对着女主角哭了六分多钟。




一般观众看到这里,恐怕会骂一声“神经病”。


但现实生活中,有人还能哭上半小时呢。


而且你足够仔细的话,也会留意到这一段哭戏,是她积累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与孤独的一种释放。


甚至,哭到最后的时刻,一直压抑的环境还露出了阳光,照亮了她的脸颊。




生活的细节与诗意,构成了电影的真正高潮。


再说一部,在国内获得不少奖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许鞍华。


影片讲述一对住在天水围的母子,与另一个刚搬进来的阿婆发生的日常小事,两个残缺的家庭渐渐由陌生到有如亲人。




故事平实、平静、平淡,“似乎没有讲任何东西”。


你看完就会发现,导演原来可以这么没有功利心,她就是简单的平视着生活,表现着生活。


从设备上说,拿一部DV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难的在于心态与视角。


一个导演与电影的关系,就是TA与现实\真实的关系。


我们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视角高,有一种“家国梦”情结。


一个人物命运砸下来,就要代表一代人或一个阶层,“苦大仇深”。



《活着》


而当代的艺术片导演,视角大都很“个人”,他们更多代表了自己。


许鞍华这类导演,是属于中间的,亦个人亦社会,亦家亦国。


你表面看她是讲一个人、一个家,但细细一回味,电影说的又不止于此。



《岁月神偷》


现代化社会造成的冷漠亲情与伦理关系、几代人的经济与时代背景,都在被暗暗讲述。


所以这类贴近生活正面现实的电影,它们不但没有戏剧性的高潮,也不应该有过于人为的高潮。


说到这里插一句,云舅自已的第一部长片《呼吸正常》,也是一部以普通城市生活为题材,很受争议的反套路、反高潮电影。


自然不敢跟前辈比较,但我也试图去接近去表达一群真实的年轻人。


当然,除了文艺片,其实类型片也可以反高潮,而且可以反得让大家心服口服。


比如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老无所依》,也是这样一部反高潮、反类型的新派西部片。


这个故事讲述了杀手、牛仔与警察的三角对决。


杀手为了追回两百万美元的箱子,与牛仔展开了多场生死较量。




来到了影片的高潮位置时,所有观众都习惯性的等待一场最终决斗。


就像我们期待霍顿与孙杨一模一样。


可是,导演科恩兄弟却把所有人都玩了


他们不但没有拍任何对决场面……


更狠的是,牛仔是突然死在了另外一伙人的手里,甚至连这个死的枪战过程都没有展现




影片的叙述巧妙地躲开了常规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从而让观众对暴力本身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不再是传统类型片、西部片中的因果关系,不是一个被娱乐化的暴力世界,它不带观众去往他们想去的地方。


就像片中的老警察,他的角色保持着传统警察的优点——


但永远得不到传统警察的效果。


他对杀手完全无计可施,一直处于被动姿态。




因为,这个暴力的世界已经变成了“老无所依”的地方,当你不理解的时候,就代表着你已经老了。


预想的高潮戏——正义战胜邪恶并没有发生,就像现实中,正义并不能总是适时出现一样。


我们看看现在欧洲各地发生的恐怖袭击,也能深深感受到《老无所依》里讲述的这种生活中最真实的、无法控制的暴力。




云舅再介绍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反高潮的代表作——《唐人街》


这部电影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剧本,你在书店随便挑几本关于剧本技巧的书,十本中有八本必然要提到《唐人街》。


还有两本要是不提,它的销量肯定扑街。




不少人认为《唐人街》是七十年代美国最好的电影剧本,放到现在亦毫不逊色。


无论是它的主体故事、副线、时代背景以及低调奢华的视觉表现,都为观众井井有条地编织出一个完整而富有魅力的世界。


故事以上世纪三十年代洛杉矶发生的争水丑闻为背景,是一个典型的侦探电影。


我们与私家侦探吉蒂斯一起探索着这个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完全代入了主角,跟随着他把信息一点一滴地凑起来,汇成一个整体。




在大伙儿都满怀希望地走向最后高潮的时候,导演却斜刺里冲出来给了观众几枪。


关于影片的结局,本来编剧汤纳是准备了一个happy ending,但著名的大导演波兰斯基显然很不爽这种安排,于是俩人起了严重争执。


随着影片接近尾声,波兰斯基还是坚持自己的任性,给这部电影来了个意想不到的收场。



波兰斯基(右)和主演尼科尔森


这个结局肯定会让当时的美国观众们永远难忘,他们终于知道,原来好莱坞的类型片也并不总是让人快乐的。


为了避免太多的剧透,云舅在这里卖个关子。




我只能说,这个著名反高潮结局,是美国影史的经典。


甚至在一部合家欢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还有对这个结局的致敬呢。


所以说,不走寻常路有时候反而会赢得更大的成功。


而反高潮,会让你记得更真切,更深刻。


因为有时候,面对现实,你无法高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