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洛阳的涧西,就是一个'小中国'

 漫步月球路 2016-08-15

发源于陕县观音堂的涧河,奔流150多公里,在谷水的北边冲刷开了一道宽堑深沟,当仁不让地向东延伸,从同乐寨和五女冢之间转头向南,经七里河丶曲家屯、兴隆寨汇入洛河。



涧河,涧西的母亲河


由此,形成了南北向的这一段涧河。但西边的大片土地,从前可不叫涧西。远在隋唐盛世,这里是皇家西苑之地,曾经有过中国园林的辉煌。在沉寂了千年之后,上世纪50年代中叶,这块风水宝地上吹响了时代的强音,新中国工业娇子一拖等特大型工厂陆续奠基。因为都在在涧河西边,因此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区,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子一一涧西。

最初,洛阳市只有三个行政区:老城、西工、涧西。有这么一个段子,想必你也听说过。说是在洛阳最理想的生活状况就是,在老城吃饭,在西工居住,娶涧西媳妇。老城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西工是行政区,所以,吃在老城,住在西工,不难理解。可为啥专找涧西姑娘做老婆?这就引出了涧西是洛阳的小中国这个话题。

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到了涧西。南北方言在此交集,不同的生活习惯碰撞出了火花。而他们的后代却成为了新生代的涧西人。标准的普通话是有别于老城、西工的明显标志。由于父母们都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沈阳等大城市,传承了父辈的基因,又集中在子弟学校里,有良好的敎育氛围,气质好象更优雅洋气一些。在涧西区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圈,仿佛洛阳的'小中国'一般。居住在涧西的子弟便以此为荣,象是现今的外省人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一样,涧西的年轻人在老城人面前亦有地域的优越感。最典型的,以前小伙儿找对象的首要条件就是不找老城人,反过来,娶一个涧西姑娘做自己的娇娘,却是洛阳小伙儿们的首选。

说到小中国,咱们再来看一看涧西区最初的道路命名,意味深长。东西向,四条主干道。从北到南依次是经一路(建设路)、经二路(中州路)、经三路(景华路)、经四路(西苑路)。在这4条路之间,形成生产、生活、商业、科研等区域。而南北向的路分别以省会城市命名。从东到西是长春路、南昌路、太原路、天津路、青岛路、长安路、郑州路、武汉路等次第排列。有意思的是,街坊间一些东西向短一些的路,却起了一些大名(省名)。如七里河地段的“东三省“。34号街坊间的山东路。11号街坊间的陜西路。7号街坊的甘肃路。还有牡丹广场南的江西路、广州市场南的安徽路、湖北路。



全国大部分的省份在涧西都能找到对应的道路


有了省市,还得有山有水,“中国'符号才会更明显。于是,各大厂之间的路便以五岳命之。这就有了泰山、嵩山、华山、衡山等几条路。另外还有黄河路,珠江路,长江西路来做陪衬。这几乎要把整个中国照搬到涧西的道路名录,在国内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吧?

说涧西是小中国,单有路还不够。再看看市场。涧西初建伊始,十几万建设者连同家属,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了涧西。由于当年洛阳城区人口仅有5万。商业服务也在老城,且供应能力有限。涧西这十几万人的建设者及数万家属的生活服务就成为大问题。政府一方面搭建了一些席棚,设了多处临时商业网点。另一方面紧急到上海,广州请求政府支持,动员国营和民营的商家,迁往内陆洛阳。这样就形成了以广州内迁的广州饭店,万氏照像馆等为主的广州市场。以上海内迁大利酒楼,大新酒家,三友理发店等为主的上海市场。我还记得在广州市场附近上中学时,认识了两个说浓厚广州味普通话的厨师,一个老黄,一个小黄。算起来,现在也是古稀之人啦。现在60岁以上的老涧西人,六、七十年代一定到广州或上海照像馆拍过全家照。也一定到三友理发店理过发。那些广州或上海口音的老师傅,他们精妙的技艺,热心的服务在你的记忆中准有印象。

现今,很人对涧西以广州,上海命名主要市场不以为然。认为是赶时髦,崇洋,求大。其实,是他们太不了解那段历史。当年,近百商家,或国营或民营,上千从业者,从广州上海等城市,豪无怨言地移居到条件很差的洛阳。在涧西建好的两个市场里,分别集中安置了广州、上海的商家,并以他们的原藉命名市场。因此,涧西的广州上海也就实至名归。并成为”小中国“的牢固支柱。



上海市场,涧西人曾经的消费中心


说完了路和市场,再聊一聊涧西的人。老一辈的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说不同方言。以至于一个外地人,来到洛阳,置身于这种语言环境中,会有误入'桃花源”的新奇。如涧西东部的黄冶厂,相当多的技术工人来自沈阳。最典型是六冶公司,东北人更多。基地扎在涧西,当年南昌路上的标志性的建筑——青楼,就路人皆知。男人们在外盖楼,女人们在家带孩子。生活相对贫困,所以当年街头推小车卖三分五分冰糕的,大多都是东北口音浓重的六冶家属。

而西头的矿山厂,也是东北人居多。主要来自大连。特点是把大连的足球传承到了涧西。以迟福为代表的足球爱好者,在矿山厂营造出了火热的足球氛围。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矿山厂子弟,被输送到了省队。洛阳也因此成为全国足球城市。

至于拖厂的建厂元老们以上海人为主。我的一位老朋友的父母同为上海的老技工,调入一拖后住七号街坊苏式楼的顶层。1978年,一场火烧掉了这栋楼的顶层。可惜了他家从上海带来的全套红木家俱,毁于火中。现今,老朋友惋惜的不是财物,而是被火烧掉的老照片。因为,那是老家的记忆,青春的影印。

洛轴呢,来自山东的技术工人不少。你怎么知道?1967年,文革武斗升级,我们这些中学生被家长送回各自老家避乱。几个同学坐同一次车到徐州,我去了苏北,而他们几个洛轴子弟回了山东。这足以印证洛轴元老中山东人多。另外,涧西还有个省六建,江南人亦不少。

还应描述一笔的是,西苑路南侧的众多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五六十年代从北京等大城市迁来的。这些知识分子们,很多都是清华,复旦的毕业生。这充分说明涧西当年在国内的地位。



凭我以上列举的实例,涧西被称做洛阳的小中国不是空穴来风吧?是啊,这一切都己成为过去,变成了记忆。如今的涧西,乃至洛阳,己沧桑巨变,人口迅猛增长,城区不断扩大。尤如一块巨大的海棉,吸呐着来自各方的人流。城市早己消失了地域界限。电视几十年的普及,也使普通话更容易的被多数人使用。因此,往昔的涧西现象己不复存在。

不过,还 是应刻记住,那个曾经的涧西,那个在中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洛阳小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