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醉牛988 2016-08-15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原文理解:黄帝问:人所居住的环境以及人的活动、勇敢胆怯等会随着脉象变化吗?岐伯回答说:凡是人的惊恐愤怒劳倦活动等都是会改变脉象的。因此夜间行房事,喘息处于肾脏,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恐惧,此喘息来源于肝脏,易导致脾脏受损。人如果有受到惊吓恐吓,那么此时喘息出自于肺,容易导致病邪入心脏。淌水跌倒等,喘息从肾脏以及骨头而来,那个时刻,勇敢者气行邪气除,胆怯之人就会被病邪侵袭而生病。因此说:诊断疾病的方法,在于观察勇敢还是胆怯,以及骨肉皮肤状态,能够从中知道详情,就以此作为诊法。因此饮食过饱,汗液就会从胃出来。惊恐时就会导致肾精被耗竭,而汗液出于心脏。手持重物,运行千里,汗液出于肾脏。快步走而有恐惧,那么汗液从肝脏出来。身体摇动而工作劳累,汗液从脾脏出来。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换,生病都是来源于过度使用脏器功能,这就是常理。


饮食之精气进入胃,然后散布至肝脏,肝脏将精微之气营养筋骨。饮食精气入胃,浊气归到心脏,然后心脏将其转变为血,营养血脉。脉气流经肺脏,然后归于肺脏,肺气朝百脉供应营养,将精气输送至皮肤毛孔上。肺脏输出的精微物质行走在胸中之府。胸中阳气足那么精神状态好,由此归于四脏,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以平衡为正常,寸口有气汇集,用来判决人之死生。饮食进入胃中,然后将精气输送至脾脏,然后脾脏将精气归于肺脏。用来通条水道,转输至膀胱处。水液精气四方分布,五脏之经气并行,和四季五脏阴阳相合,《揆度》中以此为常。


太阳经气独行,会导致人体手脚冰凉,气逆,这是阴虚阳亢的表现,这需要表里都泻下,取相应的下俞穴。人体内阳明脉经气独行,说明阳气非常的亢盛,应该泻阳明补阴液,取相应的大肠经下俞穴。少阳脉独自来到,这是一阳经过所致。太阴脾脏搏动时,需要用心审查,因为此时五脏之气少,胃气不协调,这就是三阴之境,适合选用其下俞穴,用补阳泻阴的手法。少阴脉气独自行走,少阴病就是手足冰冷,阳气在上,四脏肺心脾肝之气相争,精气归于肾脏,适宜治疗他的经络,通过泻阳气补阴气的方法。如果厥阴到来,此时必会有由于肝气虚所致心痛如有寒气的感觉,表面上见到病人发冷汗,此时需要饮食调和对证下药,用其下俞穴治疗。


黄帝说:太阳病的脏象是怎么样的?岐伯说:就像三阳经那样浮。黄帝说:少阳脏的脉象如何?岐伯回答说:就像太阳,太阳脉象滑而不实。黄帝问:阳明脏脏象是如何的呢?岐伯说:就像洪水一样,浮的情况很明显,太阴脏器搏动,就像敲打鼓皮一样。少阴肾脏脉至,肾脏沉而不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