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谷”药食兼优,人皆喜食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豆的种子。全国各地普遍栽培。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采收。赤小豆又名红豆、饭豆、米豆等。呈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毫米,直径3~5毫米。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 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色泽鲜艳,味美可口,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是一种药食兼优,人皆喜食的品种。 赤小豆入药最早载于《本草经》:“下水肿,排痈肿脓血。”《名医别录》中载:“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气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曾患了痄腮,命道士赞宁给他治疗。道士取了70粒赤小豆,捣烂为末,敷患处,宋仁宗的痄腮很快痊愈了。 赤小豆虽好,但也并非人人皆宜,因其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现代研究】 赤小豆中含有α-球朊、β-球朊、脂肪酸、烟酸、糖类、维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苷、膳食纤维和各种微量元素(硒、碘、磷)等。 现代研究表明,赤小豆含有较多的皂角苷,可刺激肠道,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有益。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赤小豆还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的作用。另外,赤小豆富含叶酸,有催乳之功效。 临床上赤小豆常用于消热毒、利水消肿、健脾止泻等,可治疗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烦热口渴等症。由于赤小豆还具有补脾、补血、生津、益气、益肾、补肝等营养保健功能,并有美容、抗衰老、治疗阴虚盗汗和抗肿瘤等作用,所以常被用作保健食品。 【食物疗法】 赤小豆所含营养极其丰富,被誉为粮食中的“红珍珠”,既是调剂百姓生活的营养佳品,又是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民间常将赤小豆与玉米同煮,有利水除湿,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常食之主食,四季皆宜。下面介绍数款赤小豆食谱: 【赤豆苡仁鲤鱼汤】 鲤鱼1条,赤小豆50克,苡仁50克,葱、姜、盐、味精、高汤各适量。将鱼去鱗、鳃、内脏,洗净;赤小豆淘洗净,放入水中浸泡30分钟后入锅内煮酥烂;苡仁淘洗净备用。将赤小豆、苡仁塞入鱼腹内,放入蒸盆内,加姜、葱、盐、高汤,蒸30分钟,待鱼熟后即可出笼食用。每日或隔日一剂,适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腔穿刺抽液术后。 【赤小豆冬瓜炖乌鱼】 鲜乌鱼一条约500克,去鱗腮及内脏,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100克,外加葱头3枚切碎,清水适量,共炖熟烂服食,不加盐。有补脾、利水、消肿的功效,适合于急慢性肾炎及肝硬化腹水患者服食。 【二豆清暑汤】 赤小豆、绿豆各等份,洗净入锅中,加水煮至豆烂。夏季经常饮用,有清热去火、消暑祛燥、解毒利尿之功效。适用于预防中暑和肠炎痢疾。 【赤小豆解酒汤】 赤小豆50克,白茅根100克。清水洗净,加水适量,共煎煮,半熟加入洗净的粳米200克,煮成粥,酒后食之。有除烦止渴、利尿解酒的功效。 【赤小豆通乳汤】 赤小豆适量,加水寒汤,代茶饮之;或赤小豆250克,加粳米适量,煮粥食之。用于乳汁不通。 【赤小豆治肾炎】 乌龟一只(500克左右),赤小豆100克,将乌龟切碎(去掉头部),与赤小豆同炖烂,不放盐,1日内分次吃完。每日或隔日一剂,连服数剂。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或肾炎低蛋白血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