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书法(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其八)》)

 雨林修养馆 2016-08-15


   
款识: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一九七九年冬日书奉存福同志正之,启功。
    钤印:启功私印(白文)、小乘客(白文)
   
原文:
    《虔州八境图八首(其八)》  【北宋】苏轼
    回峰乱嶂郁①参差②,云外③高人④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⑤明月,山中木客⑥解吟诗。
    赏析:
    苏轼《南康八境图八首并序》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任虔州知军。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以阻挡水灾的侵扰,从而解决了全城百姓的后顾之忧。之后,他又在龟角尾城墙上筑起了石楼,后称“八境台”。
    一日,他登上楼台,放眼望去,只见一派大好河山,不由心旷神怡,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于是利用闲暇之余,创作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南康八境图》。
    熙宁十年丁巳(1077),密州太守苏轼改知徐州,由孔宗瀚接任。正值苏轼离别之前,已到胶西接任的孔宗瀚便将自己所见绘成的《南康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
    苏轼逐一观赏,只见此地确实风光旖旎,妙不可言,犹如人间仙境,笑逐颜开,赞叹不已,思潮涌动,笔下有神,于是欣然作诗八首并序,题于图上以志。
    十七年后,苏轼贬官岭南,于惠州安置,途经虔州,留居月余。亲登八境台,遍览虔州风光。于是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满足虔州之请,并补作后序一篇,时为绍圣元年(1094)八月十九日。
    苏轼借南朝梁沈约在金华“元畅楼八咏”抒情诗,首创“八景诗”,让后世模仿效尤,诸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个里程碑。他《南康八境图八首并序》说:
《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叹矣。
这是峰山景观。峰山,古名崆峒山,又名空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作十余里,在跨赣县、章贡区、南康市。它横亘于赣州城的南面,成为赣州城的向山、望山。据同治《赣州府志》载:“县南六十里山麓周百余,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
    峰山山脉由一系列山峰所构成,最东端的杨仙岭,滨临贡江河谷,海拔412米,相传著名堪舆家、风水祖师杨筠松曾于此山结庐授徒。山顶建有杨仙公庙,山亦因此而得名。自杨仙岭往西,依次有丫基岽、九峰山、爷屏山、宝盖峰、狮子岩、天子地、牛轭岽等山峰。
    据《南康记》载:“赣县东南山上有台,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鼓吹声,即山都木客吟唱也。”
    孔宗瀚(?—1088),字周翰,山东曲阜人,北宋进士,虔州知军,官至刑部侍郎、宝文阁待制。守虔州期间,他率军民以砖石砌城墙,并冶铁浇之,使赣州城墙免于连年水灾侵扰。之后,又在城墙龟角尾处筑石楼,并题点“宋八景”,后请苏轼为其虔州《南康八景图》配诗,以着人将诗镌刻于虔州石楼。从此八景诗名扬天下。七闽,也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今指福建。苏轼《送张职方赴闽漕》:“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参差,喻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云烟,指烟气和云雾,形容虚无飘渺的东西或事物云烟沸涌。蕃,茂盛、蕃茂或繁多。邑屋,指古代行政区域单位;乡里;邑里的房舍,村舍;陵邑的房舍,又指祠堂;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相望,即互相看见,形容接连不断,极言其多;对峙,相向;相去,相距。相闻,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互通信息;互相通报。茫然,指广阔无边的样子。粲然,形容笑容灿烂的样子。嘅然,感慨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