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成龙:写作课的教学逻辑

 祥语文 2016-08-15



写作课的教学逻辑



一、对写作课教学逻辑的基本认识


有论者提出:“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确立教学逻辑作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符合教学科学性的要求。教学逻辑包括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三个基本层面,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是教的逻辑的前提,教的逻辑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的外显。学科逻辑包含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教学目标三个主要维度,学的逻辑主要指学生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基本认知过程与顺序,教的逻辑表层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活动,深层指教师将对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为。


具体到语文写作课,其教学逻辑中的学科逻辑体现为对写作知识的认知,具体包括写作知识是什么、写作知识应该怎么教,写作能力是什么、写作能力应该怎么培养,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落实;学的逻辑体现为学生如何认知写作知识、如何训练写作能力;教的逻辑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写作知识与如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写作课教学逻辑的研究,目的是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应该教这些、应该这么教。研究有两种基本视角: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即确立写作课教学逻辑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具体的写作教学;二是从教学案例中剖析出其蕴含着的教学逻辑理据,用以研究理论或者指导教学。本文属于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视角,选择写作教学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课例,深入研讨其中的某些片段,力图“还原”执教者的教学逻辑。基于上述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三者的内在关系,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于深入剖析课例所蕴含的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并总结其对教的逻辑的启示。


文中所选的案例均为写作教学的经典案例,限于篇幅,只能呈现体现执教者教学逻辑的相关内容,无法呈现课例的全貌,读者诸君若要全面了解执教者的写作教学思想与艺术,须找到完整的课例加以研读。


二、对写作课学科逻辑的探讨


探讨写作课的学科逻辑,可以从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目标三个视角深入分析。


写作知识视角包含知识是什么、从何而来,有哪些、怎样的知识更需要教,知识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拙文《写作课知识教学的三个问题》以“什么知识更需要教”“知识从何而来”“知识的作用如何发挥”三个问题探讨了写作课学科逻辑中的知识问题,比较充分地回答了学科逻辑中学科知识教学的基本问题。这里,我们认为,在写作知识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当堂训练促进写作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写作能力。我们选取金志浩老师《驳论文写作指导》一课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金志浩老师借助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组织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总结了“驳论文三步法”这一写作知识,随后进行了针对性批驳训练。金志浩老师共安排了四次训练。


师:理解了“驳论文三步法”,现在我们来读一篇驳论文,这是1991年全国高考命题《近墨者未必黑》优秀作文。(作文略)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能用“驳论文三步法”要领来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具体分析内容略)

师:由此看来,要写好驳论文,最紧要的是把握好哪一步?

生:(众)第一步!

师:对。这是区别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关键。这第一步抓“突破口”批驳,至关重要。

(学生点头,领悟)

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针对性批驳训练。(训练题具体内容略)

……

师:昨天,我在回家途中,见到一家商店挂出一牌,上书8个大字。(板书:独家经销,价格最优)这个商品广告文字写得怎么样?

(学生议论,兴致极高)

师:现在以“‘一则广告’质疑”为题,每个同学都来写一段批驳文字。

……

师:(总结内容略)今天回家,就下面两道作文题进行思考,各写一段开头,要求选准“突破口”进行批驳。文字要准确、简明。1.“有钱就是幸福”吗?2.“人微”言“不轻”。


从教学逻辑的视角分析,对知识讲授后的训练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怎样的训练内容及顺序安排更有利于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的转化,即教学更为有效。金志浩老师安排的四次训练的内容及先后顺序是研究的重点。第一次训练,运用“驳论文三步法”要领来分析高考优秀驳论文,对象鲜明,事例具体,属于思维层次中的感性认识层面;学生分析之后,教师对学生驳论文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必要的提示,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驳论文三步法”要领的领会。第二次训练,是“针对性批驳的训练”,虽有第一次训练中获得的“领会”,但学生的批驳还不是很符合要求,因此,金志浩老师及时进行了“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然后再提出论点、再引据论证、进一步指出错误”的指导,这依然很有必要。第三次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了准确、熟练掌握“驳论文三步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前两次训练的扎实基础。第四次训练,以“每个同学都来写一段批驳文字”的方式,将前三次的以思维训练为主的写作训练落实到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的写作训练,这是写作教学的两种主要训练形式。综观这四次训练,形式相异、性质不同但作用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学生驳论文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巩固。四次训练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由陌生到熟悉、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链,先后顺序不能调换。经过课堂上符合逻辑要求的四次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驳论文三步法”的知识,而且获得了写作实践的初步体验,这就为课后写作作业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写作能力的视角,包括写作能力的组成要素及其训练的方式的研究。一般而言,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写作思维能力与作文完篇能力,前者侧重于具体作文前的思考,后者侧重于完整的作文写作。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突出知识指引下的扎实训练,作文完篇能力的训练突出完整作文过程的环节训练。


我们以王栋生老师《思考问题的“路数”》一课为例探讨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逻辑性特征及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谈谈怎样打开作文的思路。……如果按照定式思维,文章很难出现新意。

(师生共同思考讨论:瓦特真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吗?具体过程略,讨论的结果是 “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练脑子”。请看这道作文题。(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一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

……

师: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

师: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

……

师:我们知道,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种答案,不要满足于自己的直觉,有的时候可以“再朝前跨一步”。

来,说说,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其他启示?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其他值得议论的“点”?

(气氛比较活跃,也有学生凝神在想)

你们可以讨论讨论。不妨再想想“滴水穿石”的过程。

(同桌讨论)

……

生:我想的是能不能找一个与“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并列的分论点,我没想到可以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想。

师:换个角度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是写作的内核,语言是写作的外显,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王栋生老师在《思考问题的“路数”》的课堂中说:“其实写作不是‘动手’,‘动手’不过是写字,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以思考作为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抓手,是符合写作课的学科逻辑要求的。比这一认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应该如何进行?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一般规律,如从感知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等,王老师的这堂一课是遵循这些思维认知规律的,我们来梳理课堂所呈现出来的学生思维认知过程并从逻辑上加以剖析。从现实逻辑上来说,高中学生对定式思维的含义感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对“瓦特真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对定式思维的局限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是从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认知过程。“瓦特真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吗?”这个问题较为形象化,“‘滴水穿石’的启示”这道作文题则更为抽象,有了前面形象化问题的铺垫,此时的抽象化作文题的分析就有了可靠的认知基础,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此时,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领。王老师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一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思维认知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朝着更深处延展。讨论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有效方法,从逻辑上来说,何时组织讨论才是讨论这一方式的关键,一般来说,学生无法独自解决问题时,便需要讨论。王老师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才提示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是教学逻辑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我们以徐振维老师《给我一片绿》一课为例探讨作文完篇能力训练的内容逻辑性特征及要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题目——给我一片绿(板书)。现在我们一起先来把题目的意思弄清楚(板书:审题),请问这个题目最关键的是哪个词?

……

师:我们要做“给我一片绿”的口头作文,需要选择哪些材料呢?

……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采取互相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探讨选材的问题,并且同时考虑如何组织材料(板书:构思),这就涉及构思了。

(生讨论,师巡视并不时地与学生交流。学生表达、评价略)

师:对,上节课,“绿”字已发出最强音,“给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给”在题目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有祈求、渴望、希冀……

师:既然有祈求、有渴望、有希冀,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生:欠缺,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师:所以,我们不妨从反面来思考,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欠缺?我们最希望得到什么?

生:……

师:我们进行口头作文。要落落大方,有条不紊地叙述你的绿色梦想。一个同学讲,其他同学从(指黑板)审题、选材、构思(板书)、中心、语言五个方面来评论。


写作教学终究要指向完成整篇作文的目标。学生完整的书面写作能力,应该包括审题—选材—构思—表达—评价五个方面,写作指导课应该发挥这五个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作文完篇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在上述五个方面都能准确地思考,才能为作文完篇打好基础。徐振维老师《给我一片绿》一课虽是口头作文课,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只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已,此外,徐老师确定的“审题、选材、构思、中心、语言”五个方面正与上述书面作文能力的五个方面相吻合,因此,对书面作文完篇能力训练依然具有指导价值。褚树荣老师选择审题环节、选材与构思环节角度,从教师指导策略角度对徐振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科学、深入的探讨,很有启示意义。这里,我们从学生作文完篇能力训练的视角,探讨符合写作课教学逻辑的内在规律性。从现实逻辑上来说,学生应该熟知审题—选材—构思—表达—评价五个环节的名称及其必要性,学生缺乏的是实际的能力——准确地审题、选材、构思、表达、评价。因此,写作指导课的重点是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换言之,符合教学逻辑的写作指导课,学生的作文完篇能力应该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对于“给我一片绿”这道作文题,学生找出“绿”“给我”这两个关键词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绿”的象征含义及“给我”的含义限制。在课堂上,学生的“审题、选材、构思、表达、评价”能力在徐老师的点拨、组织讨论并参与交流、第二课时再次审题等教学安排下,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能够更多、更深一层地思考“绿”的象征意义,也学会了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并且在对学生的口头作文的评价中进一步地掌握选材、构思、表达等方法。


写作教学目标视角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问题。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堂目标及学情。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换言之,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教的逻辑。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推进与学生学的演变为主要评价维度。


我们以欧阳代娜老师《〈我为改革者塑像〉作文讲评》一课为例探讨学科逻辑中教学目标的内容逻辑性特点及要求。


师:首先由老师介绍本次讲评课的目的要求。(三点内容略)

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困难,希望老师在讲评中和大家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提问过程略)

师:现在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我们今天讲评的重点……

(学生讲演及具体评价作文过程略)

生4:我来补充一下昨天小组讨论时大家的意见。我们共同认为,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筑在对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基础之上,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观察,才能逐步培养起这两种能力。

……

师:下面根据大家的写作情况与讨论意见,我们从中总结一下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三点具体的内容略)


讲评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写作讲评课的逻辑重点是谁“讲”、谁“评”、“评”谁。常见的讲评课思路是教师评学生的作文、教师讲写作的知识,教师的评与讲固然重要,但学生互评与学生基于互评的知识总结也是必要的,对教师的评与讲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欧阳代娜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情况,确立了此次讲评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培养联想、想象与评论文章的能力,要运用原有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总结出几点经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欧阳代娜老师在课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这是必要的,让学生心中有数,但在实际的教学推进中,则“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我们今天讲评的重点”,这一教学安排的内在逻辑性是,教师备课中确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课堂实际呈现的问题存在距离,此时,需要教师适时作出微调。学生经过课前的小组讨论与课堂上的作文互评,对教学目标中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培养”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现实逻辑表明,这一认识很可能比较感性,还无法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因此,教师的总结提升就非常必要,这也正是教师存在价值的明证。我们剖析欧阳代娜老师“根据大家的写作情况与讨论意见” 总结的三条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与学生经过课前的小组讨论与课堂上的作文互评获得的认识,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及差异,但这仍然不是重点,逻辑重点应该是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先行讨论并总结属于他们认知水平的“认识”?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必要条件。欧阳代娜老师的课表明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内在逻辑性要求:备课中应确立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指向明确、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实际课堂教学中仍有微调的必要,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写作课学的逻辑的探讨


写作课教学逻辑中的学的逻辑指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认知过程、写作知识如何内化为写作能力,包括学什么写作知识、怎么学写作知识、训练什么写作能力、怎样训练这些能力等内容。影响学的逻辑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学习方式。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从知识链的视角来看,学生课前已经知道的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的知识的基础,课堂所学知识也能在课堂上产生新的知识,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不断转化生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写作知识体系中,写作知识的链的特点不是很突出,写作知识点相对独立,因此,在写作课学的逻辑中,更为重要的是探讨学习方式的逻辑性。学习方式的表层体现为对知识的认知方式,深层则蕴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性如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与从一般到特殊相结合、练习的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模仿走向创造等,都属于共性规律,具体到写作课,则须根据写作内容特点与学生学情灵活运用。


我们以程红兵老师《多样思维与作文》一课为例探讨学的逻辑的内容逻辑性特点及要求。


师:在你面前摆着这样4种物品:A.一本平装书;B.一瓶百事可乐;C.一根纯金项链;D.一台彩色电视机。首先请你开动脑筋,从上述4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

生:……

师:再从4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

生:……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所谓多样化思维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

师:第一,多角度。第二,多层次性。第三,开放性……

师:请构思一篇题为“粉笔”的说明文。

(生讨论交流)

……

师:如果某家商场要求我们设计或者重塑这家商场的社会形象,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


思维知识与方法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的问题是教哪些思维知识、方法以及怎么教思维知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与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逻辑依据是“为什么教”与“学生怎么学”,程老师的这堂写作指导课就蕴含着这种逻辑。从写作知识角度来看,学生课前不具备多样化思维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教;此外,多样化思维知识与学生认知接受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讲多样化思维的知识,同时,掌握多样化思维知识并不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才是努力的方向。因此,具体到多样化思维这个知识,从学的逻辑着眼,我们就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中的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等原则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逻辑分析,程红兵老师的教学是科学的、有效的。学生在对4种物品的多角度分类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归纳,可以从概念上建立起多样化思维的基本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是浅层的,因此,教师接着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多样化思维的三个特点起到了帮助学生认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的《粉笔》说明文训练、商场形象设计因素的考虑等训练就更为有效了。


学的逻辑内在地蕴含在学科逻辑之中,学科逻辑中的知识是由学生去学习的,能力是由学生去建构的,教学目标也天然地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定。因此,不能将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割裂开来。


四、对写作课教的逻辑的启示


如前所述,教的逻辑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在课堂中的实然呈现,我们从教的逻辑中抽取出来的依然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决定了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中的知识特点与学的逻辑中学生已有的认知积累及认知规律,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述五个教学案例,基于写作课教学逻辑的研究需要,被放在了不同的研究视野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包含着写作课教的逻辑内容逻辑性特点及要求,都体现着执教者教的理念与艺术的逻辑性。本文研究的路径是透过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的探讨,指向教的逻辑的启示。


1.回到原点,回到写作课的学科逻辑起点,深入思考一些带有原点性质与价值的问题:教学视域中的写作与非教学视域中的写作的异同,教学视域中的学生写作究竟需要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去教。


2.换位思考,站在怎么学的视角去研究怎么教。教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研究学的逻辑便成了提升教的逻辑性直至艺术性的必然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更懂得教写作”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反证“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不懂得教写作”的合理性,能够研究出学的逻辑的学理依据比单纯的会写作更具有教学价值。


3.大胆尝试,理性研究。写作课作为一门课程,依然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语文教师的大胆尝试,才能够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出写作教学低效的困境。同时,对写作教学成功案例的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是这种分析须是理性的,理性的基本要求即是讲逻辑,讲科学,讲剥离情绪,具体到写作教学,就是站在学科本位的立场,深入研讨其中蕴含的教学逻辑,以增强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市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中生议论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Y2014035)及上海市闵行区成龙名师工作室“教学逻辑的理性建构”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11).

[2]成龙.写作课知识教学的三个问题[J].语文学习,2014(11).

[3]金志浩.驳论文写作指导[M]//郑桂华,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栋生.思考问题的“路数”[M]//郑桂华,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徐振维.给我一片绿[J]//褚树荣.是训练,还是唤醒?.中学语文教学,2015(2).

[6]褚树荣.是训练,还是唤醒?[J].中学语文教学,2015(2).

[7]欧阳代娜.《我为改革者塑像》作文讲评[M]//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8]程红兵.多样思维与作文[M]//郑桂华,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通过邮局汇款到编辑部订阅。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 4-253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 CN 31-1070/H
邮 箱: yuwenxuexizazhi@163.com
电 话: 021—64373598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