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杏坛归客 2016-08-15

 

 苏者聪

  

    李清照(1084-1151-1155年?),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南渡前后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她的词属正宗婉约一派,但又独具艺术风格,在词史上独树一帜,“不独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赢得世人的高度赞誉,它至今还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钦敬折服。以下略谈几点:

    把抽象感情形象化。人的情感的表达多易流于抽象空洞概念,尤其是抒情诗词更难描写得生动形象,而李清照则善于言情,如写她愁情之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船的容量极大,可却载不动她的忧愁,说明她愁情之浓之重之多。这就把她在丈夫赵明诚逝世后的愁苦突现了出来。“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又如她写思情之不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形象描绘出思情极难排遣。她继承而又发展了俞仲芳“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描写,从而使清照对明诚的思苦宛然在目,作品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陈廷焯评此词:“易安佳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善于借景抒情。清照常常在词中借助景物来表现情怀,使之达到渲染感情的良好效果。她有的词一开端就写景,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即是以室外“薄雾浓云”的阴霾天气、室内瑞脑消尽的寂寥,来烘托清照独处闺房的孤寂和百无聊奈的情绪,为以下说出人的消瘦作了铺垫,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清照借景抒怀的典范之作要算《声声慢》,开端三句,既是写客观环境的冷寂,亦是抒发作者心境的悲凉,二者浑然一体,撼动着读者的心弦。词中的景物:淡酒、急风、雁儿、黄花、梧桐、细雨,都是为作者抒情而设。如雁儿,就不是一般的飞鸟,而是从北往南的可以传递书信的鸿雁。黄花,既不是含包欲放的,也不是盛开的,而是凋零的。梧桐,是凄凉的,是生长在深秋黄昏细雨这个特殊环境之中的。这些衰败凋残、令人伤感的景象,正好把作者那种孤寂、忧伤、飘泊的情绪烘托得淋漓尽致。《词的》卷四评曰:“情景婉绝,真是绝唱。”

    叙写情事曲折回环。清照词虽有开门见山、一语道破的手法,但有更多反复回环的叙写。如《行香子》:“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写的是牛郎织女久别难逢的愁恨,实际是诗人借这一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与丈夫离别相思之苦,所以说:“正人间天上愁浓”。但她并未直接说出,而是用侧面间接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更显韵味幽深。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写她对明诚的思念,颇有浓蕴情致、储蓄婉曲之妙。其词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她十分害怕离别,这其中有着多少难言的苦衷,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这引而不发、欲吐还止的手法,给读者造成思想上的悬念。接着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消瘦呢?作者又没有直说,绕了一个圈子,这就进一步使读者进入一种欲知不能即得、欲罢又不能止,从而陷入反复探索寻味的心理状态之中,引起感情上失宕起伏的波澜。《云韶集》卷十说:“‘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余韵尤胜。”词末说自己相思之苦不为人知:“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只有流水同情我的相思之苦,婉曲地表现自己的孤独,暗喻世人之无情,说得何等凄清!而“凝眸处”两句更给人留下韵味无穷的遐想。这种徐舒反复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白雨斋词话》说:“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司空图《诗品集解》说:“文章之妙全在转者,转则不板,转则不穷。如游名山,到山穷水绝处,忽又峰回路转,另有一种洞天,使人应接不暇,则耳目大快!

    新颖独到的比喻。亚里斯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记。”作家秦牧把比喻看作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一首好的诗词,往往因善用比喻,而传之不朽。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而李清照的成功恰是善用新巧的比喻,这里仅举“从比黄花瘦”为例,过去以花比美人的例子层出不穷,如“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还有以梅花、棠梨、花蕊喻人消瘦。宋程垓《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高九万诗:“晓风不定棠梨瘦”,戴复古诗“雨寒花蕊瘦”,但从未见过以菊花喻人消瘦。黄花是美丽的,它似象征着女子的美貌。而将如花的女子因相思而憔悴消瘦,比之为秋月西风中霜打寒袭的黄花,就易使读者对她产生特有的同情,从而使作品具有别致新颖的艺术魅力,受到世人的称颂。《诗辨坻》卷四说:“黄花比瘦,可谓雅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巧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曲折回环地表现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使诗词韵味更浓烈,揭示主题思想更深刻,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清照在抒写情怀时,特别善于运用拟人化这一手法,如写秋日泛舟游湖,她不直接说出对大自然风光的喜爱,而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是“水光山色”极富有人情味,与她亲近,不忍让她离去。又说:“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连睡在沙洲上的鸥鹭似也很生气,怨恨她归去太早。这样就把本是客体的山、水、鸥、鹭变为了主体,而把“我”变为了客体。但主客二体又融为了一体,从而把清照留恋秋日山水景物的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颇有情趣。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情绪大异昔日,每当秋日来临,深感孤独寒凉,故写秋色又别是一番景象:“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鹧鸪天》)这里诗人仍然没有说自己不喜欢寒霜,而说梧桐深恨“夜来霜”。梧桐本来是没有情感的,它不懂得爱和恨,而却说她有恨,那有知的敏感的人,其恨之大之深便可想而知了。此处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秋日环境的冷落萧索,衬托主人公心境的凄凉,从而更深层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增加作品回环的韵味。

    擅长对比。对比,有时间对比,景物对比,人物对比,情绪对比等等。清照善于用对比手法抒发情怀,如在《清平乐》中把“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与“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两种景况进行对比。她往年冬天头上常常插着梅花,喝了许多酒,去踏雪赏梅;而今国破家亡、沧落天涯,两鬓已生白发,又哪有心情去赏梅呢?!又如《永遇乐》中,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比较。昔日元宵节,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十分繁花,少女们头上插着雪柳、玉梅等饰物,乘坐香车宝马,外出赏灯;可是金兵南侵后的今日,清照衰老憔悴,鬓发蓬乱,不敢出门,只有躲在帘下,听他人之欢声笑语。清照写昔日的欢乐,是突出今日的凄凉;写年轻时踏雪赏梅和观灯的兴致,是衬托老年时死灰般的心情。从而揭示金兵南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宋王朝统治者投降的罪恶。通过对比手法,其所展现的社会现象更广泛,读者因此产生的联想也就更为丰富。

    工于使用叠声字。词中使用叠声字并非清照独有,而一下连用14个叠字则为清照所首创。《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如大珠小珠滚动玉盘中,把你引到一个凄凉绝伦的冷漠世界。由于声音短促、轻细,很适合表现作者此时此刻孤寂悲苦的心境。“点点滴滴”两个叠声字,更把秋日黄昏梧桐雨声中,沦落者悲痛难熬的情绪表现得逼真逼肖。随着叠声中音韵高低的起伏,快速的音乐旋律,滚动着作者的感情波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历来词家都称赞她这一创造性。张端义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贵耳集》)罗大经曰:“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鹤林玉露》)杨慎曰:“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词品》)吴灏曰:“点点滴滴四字……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出芬辛之亚。”(《历朝名媛诗词》)

    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自然,平淡朴实,无雕琢痕迹。但在炉火纯青的语言中,又极富形象,饶有韵味,颇见锤炼的功夫,因而独创了“易安体”,被誉为“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刘体仁《七颂堂词绛》)沈谦亦称赞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因为别具一格,艺术性很强,对后世影响较大,朱淑真明显地师承了李清照,爱国词人辛弃疾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说明辛对清照的仰慕之情。宋末爱国词人刘辰翁读清照的《永遇乐》,“为之涕下”。清代农民女词人贺双卿在使用叠声字上,继承而又发展了清照的词。这无不说明清照词的深远影响。

 

  (苏者聪.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苏轼学会理事、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有《闺帏探视——唐代女诗人》《宋代女性文学》等7种,多次获奖,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一书,被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学生采用做教科书,并因此受邀出席在美国举行的明清妇女与文学国际研究会。发表文章100余篇,与丈夫何国瑞教授合著出版诗词集有《憨敢斋吟稿》,出版新著有《华夏古代女性文学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