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热假寒、虚阳浮越的上热下寒证

 昵称10602317 2016-08-15

以下内容摘自罗大伦《古代中医》

李中梓治疗真热假寒医案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就觉得自己怎么越服这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啊,而且四肢痿软得也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让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就越来越重了。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的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脉法,李中梓痛恨于自己的家人被误诊了,所以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要么人家怎么就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而且还写出了《脉学汇辨》这本专著呢,人家擅长的是脉诊啊。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用力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是取的浮脉,如果有些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的明显了,然后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啊,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啊,千万别被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科学的精神啊?知道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结果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退回。

  等到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但是如果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

  于是这才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说是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是寒热两大学派都吸收,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

  这个方子趁热服下去之后,没多大一会儿,老方同志就觉得腰间开始松快了,服了三付以后,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三剂而痛若失矣)

  然后,李中梓给老方同志调理了一下,用的是人参固本丸,每天服用二两。一个月后,老方同志就痊愈了。

-----------------------------------

镇阴煎这个方子张景岳是用来治疗吐血的,那种阴虚,阳气飞散导致的吐血,这种吐血经常是来势凶猛,非常的骇人,同时还治疗阴虚导致的喉痹。但是在治疗喉痹的时候,要把药放冷了再服用,这叫“暗度陈仓”服药法,这么服药不至于引起上焦的难受。

 

张景岳治疗虚阳浮越的上热下寒证医案

用镇阴煎的医案。

  这是一位少年,这位估计是刚结婚,总之是性生活多了些,张景岳说,有的人身体本来就弱,如果房事多了,很容易损伤了肾精,也就是肾阴伤了,这样肾中剩下的那点儿阳气无所依托,就很容易漂浮到上焦,形成热证,但是下面是寒冷的,张景岳说此时要诊患者的脉,这种脉一定是细微的,或者脉是浮的,但是一按,非常的空。

  这位少年本来是患的外感伤寒,患了七天以后,突然就开始鼻子出血了,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病要好了呢,因为张仲景说过,外感病中鼻子出血和身上出汗是一样的,都是邪气外出的途径,民间也有这种说法,说感冒了,鼻子出血就是要好了,但是这位的反应显然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样,这位的血是从鼻子里不断地流出,从早晨辰时开始,到了下午的申时,患者的家属反应流了有一斗的血!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场景,这血就那么滴滴答答地流着,愣没人能止住,此时再看这位少年,已经是奄奄一息,就连呼吸都开始微弱了。

  当张景岳被请来的时候,第一个印象就是患者要病危了,此时这位患者的身体已经是冰冷了,眼睛也已经直了,这血还滴滴答答地往桶里淌呢,于是赶快诊脉。张景岳那是诊断高手,他的手一搭脉,就马上判断出,这位是个虚阳浮越的上热下寒证

  于是,马上给患者开了自己的镇阴煎,方子我们前面说过了,是重用熟地,然后用少量的肉桂等药引火归原,其思路就是把肾中的肾阴补足,这样使得阳气有所依托,然后再引火归原。

  患者家里马上就按照张景岳的方子给这个少年服下去了,结果,一付药以后,鼻子里的血就不出了,身上也开始感觉温暖,然后张景岳再根据这个少年的身体情况,又调理了一下,这个病就痊愈了。

  这是张景岳第一次治疗这种鼻腔的出血,从那以后,凡是碰到这个证候的,张景岳全是这么治疗的,“无不响应”,治疗得很是神速,张景岳自己也很自豪,他说这虽然是金匮肾气丸的思路,但是,这个镇阴煎对这种病证的疗效要迅速很多啊。

 

 吐血的医案:再说个吐血的患者,其实这个吐血从现代医学来看,病因挺复杂的,有上消化道出血,有呼吸系统出血,都会从嘴里吐出来,有的上消化道出血很是危急,下了胃镜下去,喷射的血液都把视野给挡住了,根本就查不出哪里出血了,当然,古代没有胃镜,更是无法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只能根据身体的整体表现来分析,然后确认出血的根本原因,进行调理。

  这不,张景岳就遇到了这么一位,他姓倪,是个孝廉,这位老倪同志都四十多岁了,为了生活,还经常给报纸写点文章等的赚点儿稿费,所以熬夜在灯下奋笔疾书那是经常的事儿,中医说啊,思虑伤脾,所以这位的脾经就不那么的强健,一过份劳累了,就会呕吐,每次碰到这种情况,都会来找张景岳,张景岳也就随证治疗,每次恢复得都还很快。

  这一年的夏天要结束的时候,老倪同志手头的活多了点儿,连着几天都熬了夜,白天还要出去应酬,“连日交际”,结果坏了,就开始吐血了,不但上面吐,下面还泄血(这里没有说明颜色,如果是胃出血,便出来的应该是板油样的黑色),吐出来的血每次有手掌那么大一滩,或是红色的,或者是紫色的,很是吓人。

  于是就赶快找人去请张景岳,恰巧,张景岳到别的地方出诊去了,只好就请了另一位比较有名气的医生。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日子,这是夏天啊,夏天属火,正是火气当令,而你又是操心上火患的病,这两股火加在一起,不吐血才怪呢!

  于是就开了清火的药:犀角、地黄、童便、知母等的,这里面的药物我们大家都熟悉了,以前的各位医家也经常用,但是,中医就是有这么个特点,就是这些药,你用对了就治病,用不对就耽误事。

  显然这位医生就没有用对,这些药老倪同志服用了两付,结果是吐血吐得更厉害了,而且体力开始明显衰竭,脉搏跳动得也更快了,这下这个医生吓坏了,说:“这脉搏跳动得这么快,你的体内该有多大的热啊(这位一直认为脉数为热来着),这么生猛的药我都用了,居然还控制不住,唉,可叹啊,‘不可为矣’”,在过去,医生一说“不可为”,就是这个病无法救治了。

  这下老倪同志的儿子无比惶恐,于是赶快又来到了张景岳的家里,正好张景岳回来了,于是就一起来到了老倪家。

  张景岳一看,此时确实是病情危重了,一般的医生,这个时候就不能出手了,因为很容易让患者死在自己的手上,但是张景岳还是出手了,他诊完脉,就给患者开了人参、熟地、干姜、甘草四味药,量特别的大,然后喝了下去。

  正好旁边有个医生,看到这个方子后,吓得捂住了嘴,直想夺路就跑,怕看到可怕的后果,后来想想,还是别跑了,看看热闹吧。

  这付药第一次喝下去后,患者没有什么反应,第二次喝以后,往上呕的劲头就小了,这下张景岳就又在方子里加入了附子、炮姜各二钱,用了人参、熟地各一两,白术用了四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二钱(那位医生看到方子,再次想夺路而跑),黄昏的时候服的药,服完以后,患者竟然开始睡觉了,一直睡到四鼓时分,然后又喝了一次药,这个时候,血就不吐了,于是张景岳就又开始用了很多的温补药,调理了十多天,这位老倪同志就算是彻底地好了。

  在旁边看的那位医生越看越吃惊,看到患者最后居然好了,“乃始心服”,对张景岳说:“如果你不在这里,那这位老倪一定会被童便、知母、犀角等药给害得丧命的,但是人们不知道,还得夸那位医生呢,大家会说:‘你看,人家早就预料到了,会出现这个结果,真是很牛的医生啊,理论搞得头头是道的(终是识高见到)’,不过您可得给我说说,为什么这个病用温热药却能好呢?”

张景岳说:“他是按照火证来治疗的,可是,你要把病情诊断清楚啊,这个人他不是火证,他是因为脾虚,气不足了,导致的气不摄血(中医认为血液是在气的统摄下运行的,气不摄血则血就妄行),如果再用寒凉,那么必然伤了脾阳,这就会导致病情恶化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啊!

 

喉痹口腔溃疡医案

张景岳来到了蓬雀同志的家,刚看到这位同志的时候,也愣了一下,为什么呢?您看这哪儿是一般的咽喉炎啊(中医叫喉痹),这位整个的脸都肿了,脖子也变粗了,喘气很急,声音也哑了,喉咙里都肿了,连喝水都费劲了。嘴里还起了口疮(口腔溃疡),这份儿疼啊,简直无法忍受,直把这位蓬雀同志疼到了什么地步呢?他需要用一个丫环来靠着后背,不能躺下睡觉已经几天了。

  张景岳看了,也觉得很严重,于是就开始诊脉,手一搭脉,张景岳就知道了,这位是个虚证啊,因为他的脉那是又细又数,微弱得厉害,以前好多中医都认为数脉就是热,就是我们的张景岳同志重新把张仲景的脉法又给整理出来了,他说这人如果虚弱得厉害的时候,元气大虚,这脉也是数的啊。

再问这位蓬雀同志什么问题,他的声音简直轻微得象不能发声(声微似不能振者),张景岳又忍不住问了一下:“你这些天都服用了什么药物啊?”

丫环赶快把其他医生开的方子拿了过来,张景岳一看,都是黄芩、黄连、栀子、黄柏之类的苦寒药物。

张景岳明白了,这个患者本来体质是阴虚,结果病了以后用得都是苦寒之药,这就使得下焦更凉了,肾经里寒冷得象冰窟一样,阳气飞腾,跑到了上焦来了。

  这个病,如果再稍微晚一些,或者再继续服用苦寒之药,就要出问题了。

  于是,张景岳马上就给患者开了镇阴煎,熬好药后,用冷水给冷却一下,然后让患者喝下去。

  这个镇阴煎是什么方子呢?它是张景岳创立的方子,放在新方八阵的热阵中,方子的组成是:熟地30-60克、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制附子。

这个方子里面的熟地用得很多,张景岳说要一到二两,这儿份量现在看可能很大,但是这是经验,这种情况熟地就是要大量地用,几十克是正常的,熟地这味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

  实际上,熟地和生地是一个药材,都是地黄,这是中医使用的最早的药材之一了,早在张仲景的汉代就用了,生地黄是可以起到滋阴、凉血的作用,如果把生地黄给蒸熟了,就变成了熟地了。具体的蒸法也非常的复杂,是要把生地黄放入锅里,洒上酒,然后蒸,蒸完了,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在重新拿回去蒸,再暴晒,这样一共作九次,做成的就是熟地了,所以各位看清朝时候的医案,好多江南的医家开方子都是“九蒸熟地”、“九制熟地”的,就是说要炮制得法。现在通过分析,发现炮制前后的地黄中有效成份的含量明显的不同,可见古人是通过经验与效果来改进这些工艺的。

那么熟地这味药有什么好处呢?原来,它是补精生血的,各位记住了,在补血的方子里,我们都可以用到熟地,比如著名的四物汤,那就是熟地加上白芍、川芎、当归啊,又比如六味地黄丸,那主要的药物也是熟地啊,熟地这味药有个特性,虽然它主要是滋养肾精的,但是它和什么经的药配,就可以补什么经,比如,熟地配合白芍使用,就可以兼补肝经的阴血,和柏子仁配合使用,就可以滋补心经阴血,配合龙眼肉,就滋补脾经的阴血。

  由于熟地是补血的,如果和一些去除外邪的药物一起用,就可以在把外邪去除以后,立刻由阴血来补足,比如在著名的阳和汤里,熟地是和麻黄一起用的,在麻黄把邪气散出后,由熟地来填补正虚的情况,这个方子对治疗寒性的闭塞性脉管炎、阴疽、慢性骨髓炎等的效果都非常的好。

  其实生地和熟地都对风湿有驱除的作用,有的老中医就用生地七八十克,配合一点附子麻黄等热药,治疗风湿,效果非常的理想。

  我们的张景岳那是古今医家里面对熟地的应用最有心得了,经常随证使用,疗效非常的好,所以后来人送外号“张熟地”。

  在这个方子里面,张景岳使用量达六十克的熟地,目的是赶快把患者的肾阴给补回来,他认为患者的咽喉肿痛都是因为肾阴虚,导致的肾中阳气无所守,本来肾中的阴阳是抱在一起的,现在阴没了,阳当然也就飞了,阳气向哪里飞呢?是向上飞,所以就出现了咽喉部位的肿痛,这个道理看似玄妙,但是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患者,这种患者什么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吃了很多,越吃越重,反复地发作,有的几乎治疗了几年,当然,不都是咽喉肿痛,还有口腔溃疡,多少年都不好,其中就有这样的。

  方子里还用了牛膝,牛膝是味补肝肾,强筋骨的药,药性是往下走的,所以如果下焦有虚弱之证,尤其是下肢,那么用了牛膝的效果就更好了,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怀牛膝的滋补作用强,川牛膝的化瘀通络作用强,张景岳这里应该用的是怀牛膝。

  方子里的炙甘草有通血脉的作用,同时甘草可以利咽消肿。

  泽泻是泻肾经的水湿的,张景岳把熟地和泽泻一起用,这用的是金匮肾气丸的思路,使得熟地补肾却不增加水湿,方子里的附子和肉桂都是补肾阳的,用的量都不大,就一二钱,这是稍微的补点阳气,您该问了,上面都肿这么厉害了,还补阳?其实这就叫“引火归原”,这是中医理论的妙处,尤其是肉桂,用了以后,就能够把上焦的虚火给引下来,这是屡试屡效的方法。

  这个方子张景岳是用来治疗吐血的,那种阴虚,阳气飞散导致的吐血,这种吐血经常是来势凶猛,非常的骇人,同时还治疗阴虚导致的喉痹。但是在治疗喉痹的时候,要把药放冷了再服用,这叫“暗度陈仓”服药法,这么服药不至于引起上焦的难受。

  这个方子的灵感其实来源于金匮肾气丸,但是熟地的用量大了,所以治疗的病证就改变了,这个用法后来被晚些年的傅青主学去了,傅青主就创立了“引火汤”,和这个思路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理清楚了,中医理论就是这么一代代传递的,各有来源(现在的李可老中医就特别擅长用这个方法,据他说很多五官科的疾病都是这个证型的,大家不会识别而已,所以久治不愈)。

  这个方法我经常用,对于此种证型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疗效非常的好,一般三付药基本恢复,但是要看清舌象,舌质一定是红的,如果舌质白,还有另外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