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今:我的浪漫英雄之孔子(杂文十篇)

 菊花廿六 2016-08-15

我的浪漫英雄

文/于今2005-9草)

崇拜英雄似乎是人的本性。虽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各各不同,但大多数人心中的英雄,总与英武,与强大,与功业,与悲情,与叱咤风云相联系,基本与浪漫无干。

我也仰慕英雄,但我心中的英雄,却都是浪漫的。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我对做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向往,我心目中的浪漫主义者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他能放弃偏执和迂腐,以实际行动去追求纯美的人生理想。其实,我的浪漫主义精神是朴素的英雄主义的升华,理想主义的张扬。

虽然,希腊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式的英雄也曾让我心驰神往,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也曾让我心旌摇荡,成为军人式的英雄硬汉更是我儿时的梦想,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我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给养,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也渐渐的变成了孔孟老庄。他们飘逸的身影,在中华典籍中徜徉,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中国的文化传统也由他们开创。在我的心目中,他们都是浪漫的化身,虽然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不全是鲜花和月光。从他们的言行,从他们的著作,我的浪漫主义找到了源头,找到了方向。他们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是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称为浪漫英雄,我认为十分恰当。

(一)孔子

文/于今2005-9草)

那个“野合而生”的老头儿,六艺皆通,文武双全,本来可以谋个好职位,但他偏要搞什么“仁政”,大法官的位子也弄丢了,整天带着一群穷书生,四处奔走呼号,可谁也不听他的。公务员干不成,只好去做民办教师,只能收点干肉做报酬。这老头当老师还真有办法,不但教学生读书,还搞素质教育,驾车射箭,音乐体育他全都教,还经常组织BBS,请弟子们灌水,闲暇的时候他还带着学生去郊游,又是吹风,又是游泳,可真够疯的!他受过围攻,受过驱逐,乡里的老汉嘲弄他,路边的顽童也拿他开心,他不愠不怒,还说什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个子高但相貌丑,却也不回避对美女的爱慕,“食色性也”是他的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人生信条,带出了七十二个好徒弟是他的人生骄傲,被后世尊为圣人他可没有料到。他的钱有点少,他的地位也不太高,但一本《论语》却是人人称妙。

你说他这一生是不是也挺逍遥?

  

(二)孟子

文/于今2005-9草)

孟子幼年丧父,却有个好妈。为教育不听话的小孟轲,母亲把织布机上刚织好的布割断;为了寻求一个好的人文环境,他们三次搬家。孟子若生在今天,不知还能不能成才,因为今天没有织布机,却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想搬家可没那么容易。孟子倒还算争气,喝了一肚子墨水,但有文化的孟子却没改了山东人的脾气,天天跟人辩论,争得耳红脖子粗,还说什么“予非好辩也,予不得已也”。跟同学老乡辩一辩也就罢了,却还要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去宣传什么“王道”。当时天下大势是群雄并起,哪个不想做个霸王,你却要人家去爱民,不要打仗,是不是太不识时务了?这个书呆子,经常当面出国君们的洋相,国君好色他要批评,国君喜欢打仗他要批评,国君喜欢建楼堂馆所、喜欢听流行音乐、喜欢游玩、打猎他都要管,搞得国君们“顾左右而言他”,你说这样的人还能在政坛上混吗?碰了一鼻子灰,穷困潦倒的孟子只好以文章自娱了。

幸好,他的雄辩,他的才思,他的浩然正气没有被历史尘封,让我们在千古之后还能知道有一个执拗的孟老夫子。

你说他值不值?

(三)老子

文/于今2005-9草)

今天你要是跟人说老子,人家非得跟你急不可。可凭李聃老先生的学问,你叫他一声“老子”也不冤,人家孔圣人还拜过他为师呢。老子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到现在后人们也搞不清他生于何时何处,弄得很多地方都宣称是老子故里。老子学问应该不错,不然不会让他去当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他才有时间来考虑宇宙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他的思想也和他的身世一样神秘,充满玄机,他谈哲学,谈辩证法,说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说什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所说的“道法自然”倒还真有点符合科学发展观;他谈政治,说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搞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可惜他的理想到如今还是没有实现,中国越变越大,人也越来越多。老子说得虽玄妙,但从冷漠而暗藏机锋的话语中,还是读出了一颗火热的心,他的愿望是要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甚至还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可见他和人民大众是在同一阵线的。

不知老子为什么要向西到秦国去,更不知怎么被守关的尹喜认了出来。这尹喜可不象今天的收费站站长,认钱不认人,他居然要求老子留言,难道他也是隐居的高人?要是没有尹喜,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人知道老子,也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子。

老子也不客气,挥笔写下五千言。

然后,他跨上青牛,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

(四)庄子

文/于今2005-9草)

我第一次知道庄子,居然是通过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不就是看了“庖丁解牛”而刀法大进的么?其实庄子的故事里还有武功比疱丁更高的,那个“运斤成风”的人,一斧子砍去了别人鼻子上的一个白点,却一点没有伤到鼻子,你说厉害不厉害?庄子满脑子的胡思乱想,说什么有一条鱼变成了大鹏鸟,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是不是有点魔幻小说的味道?

跟金庸跟当下大行其道的魔幻小说家们相比,庄子太不会赚钱,只当过一阵看园子的小科员。人家来请他做官,他却说宁愿做一只在污泥里自由伸懒腰的老龟。死要面子活受罪,结果人饿得脖子细长,腰也挺不起来,头发黄黄的,稀稀的。不过这么穷的人居然也讨到了老婆。他老婆跟着他也算是倒了八辈子霉,活着没过上好日子,死了老公还要敲着盆唱歌庆祝,这样的人要是放到现代,早送进精神病院了。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癫狂的庄生,居然还善于辩论。他说“河里的鱼游得很快乐”,别人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他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多妙啊。庄子若有机会参加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肯定能评上最佳辩手。

庄子爱做白日梦,他的呓语若被弗洛伊德先生听到,不知会进行怎样的精神分析,难道也与“利比多”有关?还好,他的梦话被人记录了下来,流传了下来,使后人得以探寻庄子神秘的内心世界。

后人赞叹,后人景仰,但庄子却没有听到。

沁人的花香中,蝴蝶漫天飞舞,花丛中,庄子睡着了。

(五)荀子

文/于今2005-9草)

中国古代史料之丰富,非别国所能及,但中国的历史多是帝王将相家谱,不要说普通人,伟大如先秦诸子,其身世、其行迹也大多湮没无闻,荀子也未能幸免。老先生虽然学富五车,但除了太史公史记中的简略介绍,后人只能从他的文章中想象一下老先生的风采。


  不知荀子为什么五十岁才走出家乡到齐国求官,我估计是生活所迫,读书人的尊严终究会在“车子、房子、票子”面前败下阵来。老先生运气好象还不错,很快混了个“祭酒”的位子,虽没有什么实权,但总该算个局级干部吧,待遇是没问题的。可温饱问题一解决,荀先生便不安分起来,狂放的书生意气又挥洒了起来,大批“巫祝”之学,痛斥“浊世乱政”,说得通俗一点,他既是反伪斗士,又是反腐干将,这能不得罪人吗?终于被人穿了小鞋,灰溜溜的跑到楚国去。春申君是求贤若渴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安排荀子在兰陵当县令,本来可以晚年无忧了,可荀先生肯定没吸取教训,在人际关系学上下点工夫,因为春申君一死,他便被罢了官。


也罢,当不了官,还是读书做学问吧。幸亏春申君死了,要不然,荀子说不定会官运亨通,天天忙于交际应酬,哪有工夫著书立说?对于这位在先秦诸子中最富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精神的思想家,他对天人关系的参悟,对人性的理解,我们可能永远也没机会揣摩。


老先生心肠不错,一心鼓励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是学术权威,却没有搞学术垄断的想法,荀子并不打压排挤学术新人,对后辈大力奖掖扶持,他的辛苦也没有白费,两个博士生韩非和李斯都成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六)韩非子

文/于今2005-9草)


我们都喜欢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满以为他是个有趣且能言善辩的人。
没想到出身贵族的韩非子却是个结巴,也不可能太风趣,因为他研究的是枯燥的法律和治国的道理。喜欢法律,却不善言辞,律师是做不成了,只好专门搞研究。
上帝对人是公平的,韩非子不会说,可是他文笔很好。他把自己整天琢磨法律和治国的道理写成了书,在没有网络和博客的时代,居然广为流传,连秦王嬴政也看到了他的书,这个一直妄想长生不老的家伙说出的话令人难以置信:“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为了尽快见到韩非,加紧攻打韩国,韩国国君没办法只好派韩非去秦国求和。秦王终于见到了韩非,心满意足了,可有人不高兴了,是谁呢?居然是同门师兄李斯。李斯怕韩非夺去了自己的宠幸,在秦王面前大讲韩非的坏话,韩非本就不善言辞,终于被投进了监狱,最后被师兄用药毒死了。


司马迁说,韩非子写了一篇“说难”,却终于还是忍不住要说(用笔说),死在“说”上。是的,如果韩非子不用手中的笔,不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就不会妒忌和陷害,他可能会安享太平,而不会死于非命。但如果韩非子不“说”,我们谁会知道他,中国还会有真正的“法家”吗?还会有千古封建帝王师(哪个封建帝王不是表面尊儒,实际采纳了韩非的许多主张)吗?


文革时候,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很是红火了一阵子,但并没有为中国带来法治。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法治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去研究韩非子。


       七、墨子

文/于今2005-9草)

  不读墨子,不知道鲁班原来喜欢战争。


  鲁班帮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一向反对打仗的和平大使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快马加鞭,十天十夜,才从齐国赶到楚国见到鲁班。


  墨子精通逻辑和辩论,鲁班和楚王都辩不过他,但他们还是要攻打宋国。墨子没办法,只好说,“你的云梯也没什么了不起”。鲁班当然不服,马上与墨子展开模拟战,墨子用腰带做城,小木片做器械,把鲁班打得大败。鲁班却阴笑着说:“我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不过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是要杀了我,不过我的徒弟三百人已经带人在宋国守城了”。


  墨子终于让楚王打消了攻打宋国的念头,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宋国,天正下大雨,可看城门的人却不让他进门避雨。


  这个故事也许可以让我们了解墨子的一个侧面。


  史书中几乎没有墨子身世的记载,但读墨子的书,还是让人浮想联翩。
  有时觉得他象个僧人,鹑衣百结,禁欲苦行;有时觉得他象个侠客,除暴安良,扶正祛邪;有时觉得他象个先知,雄辩滔滔,文韬武略。
  千载之下读墨子,觉得他的每一句活仍是那么新鲜。


  墨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我们今天不也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吗?
  墨子提出 “兼相爱,交相利”,要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富人不要欺负穷人,要讲究仁义,帮助穷人。我们今天不也在提倡先富带动后富、建设友爱型的和谐社会么?


 墨子反对打仗,但他却精通守城、制造器械之术,连鲁班都不是他的对手。墨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和平不能靠弱者的乞求和强者的施舍,和平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真正的强者手中。我们今天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与墨子的思想不也是异曲同工么?

八、孙子

文/于今2005-9草)

  战国时代的人总让我们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孙子在到吴国前,并没有带兵打过仗,不知是依据什么写出了兵法十三篇。

  孙子是靠伍子胥的推荐才见到了吴王阖庐,也就是那个中了西施美人计的勾践的父亲。阖庐说,“你的书我看过了,写得不错,但不知你实际带兵能力怎样啊?你能把一群妇女训练成好士兵么”?孙子说,“没问题的啦”。吴王给了他180名宫中美女,孙子把美女们分成两队,让国王的两个宠妃担任队长。不料这些美女嘻嘻哈哈,在孙先生面前撒娇卖乖,孙先生居然不知怜香惜玉,竟然要把两名队长斩首示众,吴王求情也没用。这吴王还算开明,虽赔了夫人,但他马上任命孙子做了将军,从此以后,连连打败楚国晋国等大国,成为一代霸主。

  可见孙子并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也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孙子名武,整天琢磨的也是打仗的办法,但孙子追求的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仗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

《孙子兵法》早已成了历代兵家必读之书,现代的军事院校包括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把它作为教材。

征战沙场的军人读他也罢了,但一心逐利的商人也读他;搏击官场的政客读他也罢了,深思社会和人生的哲学家也读他,难道他们都能从中读出玄妙,读出味道?

我的浪漫英雄:屈原

■ 文/ 于今

《中华儿女》杂志2011年第17期 10月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的诗情与才气,在《离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史公司马迁说他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已成千古定论,已毋庸后人置喙。但我以为当代人认识屈原,不能仅从文学史的角度,还应透过他的作品,探究他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毕竟当代人的人格和精神出现了太多的问题、缺陷和危机。

虽然屈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显示出了出众的才干;虽然他曾受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甚至把起草“宪令”也即改革纲领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这一切的得意只能更衬托出他后来的失意。

正当屈原意气风发要大展宏图时,小人们的谗言和打压使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逐渐远离了政治核心圈,最后还被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屈原的遭遇是够不幸的了,一个有才干的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改革者所能遭遇到的挫折、失意、愤懑他都一一品味,于是有了《离骚》。

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是“自怨生也”;同时司马迁又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可谓一语中的,虽然离骚是屈原的“牢骚之作”,但屈原从未因个人得失而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最关心的仍是楚国和楚国的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从未因自己的际遇而沉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虽然被流放,他眷顾的仍是故国,他满心希望的是怀王的悔悟,使他得以施展宏图,改革楚国的政治;但当他明白这一切都已无法实现时,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他自信的宣称“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当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时,这个曾经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死亡,与自己的祖国一同死亡…诗人的浪漫,战士的悲壮,在汨罗江溅起浪花的那一刻达到了极致,是为国殇。

与屈原相比较,今天的人们在落魄时,是否能矢志不移?在失意时,是否能不随波逐流?是否能胸怀天下和苍生?是否能视名节如性命?是否能舍生取义?

离骚,我们是应该经常拿来读的。

那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三闾大夫,我们是应该常常想起的。

初稿2006年6月2日

十、并不浪漫的英雄——商鞅

(于今2006-5-21草)

中国向来缺乏改革家,三皇五代的旧事,祖宗的规矩,好象都是万古不易的法则,万万不可擅动,唯唯诺诺、俯首听命于祖先似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春秋战国时代倒是个例外,变法之风盛行,改革家辈出,商鞅便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个。


商鞅虽出身贵族,但母亲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姨太太,他生长的环境中肯定不乏歧视和冷眼,渴望打破旧秩序的心理,执著,有野心,却又冷酷阴鸷的性格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从人格上看商鞅,他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商鞅刻薄少恩,在他制定的法律中,动辄处人以极刑,走一步超过六尺都要受罚,在路上扔垃圾都有可能被杀头,他某一天在渭河边就宣判并处决了六七百名犯人,鲜血把渭河水都染红了,哭声震天,民怨沸腾。商鞅还极其奸诈,带兵攻打魏国时,利用旧交情欺骗以前的朋友也即魏国的将军,把朋友俘虏了,进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样一个人,仁义礼智信在他身上没有什么体现。
但我不想过多的从道德上去评判商鞅,引起我关注的,是作为改革家的商鞅。
作为改革家,商鞅目光锐利,切中秦国时弊,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改革思路,这套思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以严密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立法令,奖耕战,明等次,置郡县,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作为改革家,商鞅有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权贵触犯法令,他也毫不留情。太子犯法后,商鞅严厉处罚了太子的师傅,终于堵死了自己的后路。
秦孝公一死,太子继位成了秦惠王,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的师傅告他谋反,商鞅逃到一家旅馆,但老板说:“根据商鞅制定的法律,不验明客人身份,要受连坐之刑”,商鞅终于走投无路被杀。招致无数仇怨的商鞅被五马分尸。但秦国最终借着商鞅的变法雄霸天下。
改革家商鞅的结局让有改革意向的后世人胆寒,但秦国的富强和霸业还是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商鞅身死名裂,几千年中好评寥寥,太史公司马迁说他是“天资刻薄人也”。但他的变法终究改变了历史进程,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风云激荡的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思路、精神和气魄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商鞅虽不浪漫,但我仍然称他为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