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镜(一)丨中国人造自动变速器,咋就那么难?

 昵称35468093 2016-08-16


超过2100万辆的乘用车市场规模,却孕育不出一个响当当的本土零部件品牌。


近期,记者调查了国内自主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深刻地感受到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艰难。自主自动变速器之痛,是技术之痛,是企业之痛,也是品牌之痛,产业之痛,更是创新之痛。


自主品牌不相信自主品牌,自主整车企业宁愿高价去采购国外知名品牌,也不愿意给自主零部件企业一个配套的机会。那么,谁该替自主试错?谁又该为创新埋单?


市场占有率不足5%

近日,记者接到一位江西消费者的来电,他告诉记者想买一辆江淮瑞风S5自动挡车型,但在当地询问了几家4S店后,销售人员称自动挡S5没有现车,需要向厂家预订。



2015年4月,配装自主DCT的江淮瑞风S5上市。


瑞风S5于去年4月上市,1.5TGDI+6DCT的动力总成首次配装于江淮车型,由此引发众多关注。特别是由江淮自主研发的6速DCT(双离合变速器),被视作是国内企业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质性突破。


但进入市场后,江淮DCT车型却在一段时间内难见踪影。由此看出,江淮自主研发的DCT虽然已经投放市场,但其表现尚没有得到充足的检验。


这恰恰是自主自动变速器的共性问题。与江淮相比,上汽DCT和比亚迪DCT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走得较快,但谈到目前DCT的配套量,两家企业也遮遮掩掩,不愿透露真实数字。


至此,记者不禁要问一句,在我国乘用车年销量已经突破2100万辆之时,配装自主自动变速器的车型,年销量能达到多少?


浙江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华林告诉记者:“目前,自动挡车型的销量已经超过一半。其中,自主自动变速器的年配套量不足5%。”


中国齿轮产业联盟秘书长李盛其也认同这种说法,他表示自主自动变速器的年配装量在50万台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跨国公司自动变速器在我国的年配套量能够达到1000万台,甚至更多。


这样的差距不得不让汽车行业深思。“自动变速器是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上的最大痛点,多年以来都难有突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说。


DCT研发理想和现实两重天

近日有消息称,长城汽车将斥资33.69亿元,新建DCT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达到100万台。消息一出,就有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长城能够在DCT上有所作为,原因是一些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相比于AT(液力自动变速器)和CVT(无级变速器)这两种自动变速器形式,DCT近些年来受到的关注更多,吸引众多国内车企投入其中。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9家国内车企规划过自主DCT。其中,上汽、比亚迪、广汽和江淮的自主DCT车型已经上市销售。长安和吉利的DCT将在今年实现量产。此外,一汽集团也曾明确了DCT的研发规划,奇瑞汽车也曾被曝测试过DCT车型。



上汽新动力总成配装自主研发的DCT


但从目前自主DCT的发展现状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一些企业DCT项目立项后的十年左右时间里,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另一些企业虽已推出DCT车型,但市场接受度不高。究其原因,两道难题摆在眼前。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DCT的三大核心部件电液模块、双质量飞轮和双离合器,都有一系列的技术工艺课题需要攻关。


其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DCT的不稳定表现更让人头疼。这些问题连大众、福特、通用等跨国公司都无法回避,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DCT产业来说,更是一种考验。


对于DCT使用环节中的问题,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称,目前DCT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干式DCT因频繁起步或大负荷工况下,造成离合器温度过高产生安全隐患。二是离合器控制精度和控制策略问题,导致换挡过程顿挫,驾驶性和平顺性差。三是软件开发及测试不完整,硬件磨损后,使车辆驾驶性能变差。


外资封锁下 AT、CVT艰难前行

与DCT相比,AT技术的成熟度更好,实际运行情况更稳定。但我国企业却对这种类型的自动变速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几大汽车集团。如果不是盛瑞的出现,我国在AT自动变速器领域,可以算是毫无亮点。


盛瑞自2007年涉足汽车自动变速器领域,经过多年的研发,一举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走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目前,盛瑞8AT已经配装于陆风X5上。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盛瑞从技术的角度讲取得了突破,但其市场化前景并不乐观,居高不下的成本是核心问题。”


盛瑞之前,最受行业关注的是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吉利希望通过收购将DSI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向国内多家整车企业供货。但事与愿违,收购后吉利无力消化DSI的技术,去年已经将其转手。


在AT变速器领域,东安动力一直在坚守。2010年东安动力引进三菱技术,自主生产了4AT变速器。随后,东安动力又将6AT项目列入规划,但这款更先进的产品至今没有上市。


除了盛瑞、吉利和东安,几乎没有国内企业再进入AT变速器领域寻求突破。李盛其表示,AT变速器之所以不受国内企业欢迎,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AT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爱信和采埃孚几乎掌握着这一技术领域的全部专利,国内车企研发AT变速器很难避开这些专利。其二,即便国内车企自主研发出先进的AT变速器,由于前期配套规模很小,无法与爱信、采埃孚这样的AT巨头竞争市场。


另一种主流自动变速器CVT,目前的产业现状也不容乐观。


奇瑞是最早涉足CVT领域的整车企业,通过多年积累,目前奇瑞大部分产品的自动挡车型,配装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VT变速器。但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去年奇瑞将其变速器业务转让给了万里扬。



奇瑞第二代CVT


近日有消息称,湖南江麓容大CVT将于明年配装在一款微车上。此次配套对于容大的意义重大。容大的发展从2003年到现在历经十三年,一路走来非常艰难,不仅配套量很低,且一直面临资金短缺和研发能力不足的困境。


除了奇瑞和容大以外,国内车企再无推向市场的CVT。


对于国内企业研发CVT的现状,李盛其表示,从技术角度讲,CVT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不过CVT的关键部件钢带掌握在博世手中,其国内尚无加工制造CVT钢带的条件。


两大难题待解

我国汽车产业大踏步前进,正逐步缩小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这是近几年舆论的主流声音。记者不反对这种观点,但也必须承认这样的观点会掩盖行业内的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就如自动变速器的自主发展,多年以来这项核心技术难有突破,如果不是盛瑞的出现,恐怕没有太多人会去关注这个领域。但自动变速器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这项技术不强,即便市场销量再大,车型再丰富,我国汽车产业也会底气不足,真正的由大变强恐怕也难以实现。


目前,在自动变速器领域,制约自主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是技术水平及制造能力的全面落后。不可否认,自动变速器的确是汽车传动系统的难点,国外知名的变速器企业也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国内企业由于进入自动变速器领域的时间较短,一些企业刚刚摸索出技术路线,其产品所表现出的性能、稳定性与外资产品差距明显。此外,受制于基础部件高、精制造能力的缺失,自动变速器的产业基础很薄弱,制约了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目前的情况是,国内企业在自动变速器技术上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在10年以上,AT和CVT领域的差距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自主自动变速器想要获得配套的机会非常困难。一些大集团过于依赖旗下合资企业输血,在核心零部件的选择上也就偏向外资。而一些自主车企,为了树立产品形象,在配套方面也一味追求国外产品,甚至根本不把国内配套商列入备选名单。如果不打破这种“死循环”,无论是自动变速器还是其他核心零部件,想要实现自主发展,其难度都会非常大。多位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也谈到,如果政府部门不能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仅靠企业的力量几乎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