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军会继续教育】巴建明:《201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指南》解读

 伟大周 2016-08-16

编者按

  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要比既往认为的高出很多。作为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其早期识别与诊治对继发性高血压的防治至关重要。2016年国际分泌学会联合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内分泌学会和欧洲高血压学会等学会更新了PA管理指南,就该病的识别、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最新权威指导。在第十九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巴建明教授从实践病例出发,就该指南有关PA分型及诊治的要点作了专业解读,为参会者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诊疗该病提供了专业指导。



巴建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PA概述与分型


  PA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群,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既往认为其发生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1%~2%。近年来报道显示,PA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可高达10%甚至更多,其患病率与高血压严重程度成正比,如在3级高血压者中PA约占13.2%,而在顽固性高血压者PA的发生率可达到17%~20%。因此,PA的早期识别与诊治对继发性高血压防治至关重要。


  根据病理类型,PA可分为六大类,以特发性PA和醛固酮腺瘤最为多见(表1)。根据PA对手术治疗的反应,可将其分为外科手术可治愈型和外科手术不可治愈型两大类(表2)。


表1. PA分型(病理类型)



表2. PA分型(手术治愈与否)


PA临床表现


  PA临床可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碱中毒,高醛固酮,低肾素、肾上腺瘤或增生。既往低血钾曾被作为PA的诊断条件,但仅有9%~37%的PA患者伴有低血钾,低血钾只存在于较严重病例中。因此,2016年指南强调,低血钾对PA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阳性预测价值也不高。


PA诊断


  2016新指南认为,PA的诊断需根据临床表现对可疑患者进行筛查,进而作出定性诊断、分型定位诊断。此外,还需对可疑家族性遗传倾向者(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者、有PA或早发卒中家族史者)进行基因筛查。


  指南推荐重点对下列人群进行PA筛查:JNC分级2级、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顽固性高血压以及使用≥4种降压药物可降至140/90 mm Hg以下的高血压患者、伴不能解释的低血钾者、伴肾上腺意外瘤者、早发高血压患者(发病年龄<><>


  PA的确诊试验包括口服钠盐负荷试验、盐水输注试验、氟氢可的松试验及开博通试验。PA的定位诊断包括肾上腺CT检查和肾上腺静脉分段取血(AVS),MRI对较小的肾上腺病变没有特别优势。AVS有助于对PA进行分型诊断和功能定位(特别是双侧病变者),是PA患者功能定位的金标准。


  指南推荐,高血压伴自发性低血钾、血浆肾素低于可测范围且血浆醛固酮水平>20 ng/dl者可无需行确诊试验;PA患者行分型检查试验前应先行肾上腺CT检查以排除肾上腺巨大占位;不足35岁的伴有自发性低血钾患者,醛固酮自主分泌过多且肾上腺CT提示单侧肾上腺占位考虑皮质腺瘤者,可不行AVS检查而直接行单侧肾上腺切除。


  在进行PA检查试验前应停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表3),如影响血浆肾素活性及ARR比值的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安体舒通、二氢吡啶类CCB等)。但如果患者血压较高,服用多种降压药物,则不宜完全停药,而应替换为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干扰较小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等,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表3. PA检查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PA治疗进展


  醛固酮瘤(APA)和单侧肾上腺增生(UAH)的患者可通过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而获得治愈,若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也可采用药物治疗。需注意的是,若患者在肾上腺切除后血压仍控制不佳,需考虑是否存在诊断有误、残余肾上腺醛固酮瘤或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就药物治疗而言,2016指南推荐PA的药物治疗适宜人群包括术后疗效不佳,不愿意手术或无法耐受手术,IHA、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单个或多发肾上腺结节或肾上腺影像学未见异常者。药物治疗可首选安体舒通,其能在降低PA患者血压的同时,改善由于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肌和血管的毒性,降低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且其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新药依普利酮能选择性作用于醛固酮受体,避免了安体舒通的不良反应,可作为备选药物。此外,阿米洛利、氨苯蝶啶、CCB、ACEI及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对PA患者的血压控制也有一定疗效。另外,对于FH-1型患者,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垂体分泌ACTH,进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发挥治疗效果,但应避免过量应用,采用最少剂量使患者血压或血钾维持在正常范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