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的心理结构

 风虎神韵114 2016-08-16

长安画派在注重传统与生活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用笔,即注重用笔的功力与修炼。作为长安画派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王西京也自然承传了这一传统。只不过他没有刻意去因袭别人用笔的路子,而是在用笔的实践中强化了用线的表现能力,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线的审美意蕴及表现能力,从而形成了自具个性的审美经验及艺术表现风格。

如果要对王西京的绘画进行相应的定位,在对其艺术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创作的心理结构及其认识机制进行系统的挖掘与研究。

1、审美的心理结构

审美的心理结构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创作取向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研究一个艺术家的学术状态与学术定位,就不能不首先关注艺术家的审美的心理状态与结构。当然,对王西京的学术定位研究也不能例外。

(1)价值观的取向。王西京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主要是顺应了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当代中国画回归古典文化传统精神的趋势,也更适宜于抒发画家心灵深处追慕大唐气象的高情逸趣。时下,不少中国人物画家都热衷于描绘这类题材,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分火爆,由此也可以窥见当今社会的审美时尚和文化风气。有研究者看到,王西京创作这类题材作品的主导观念,是回归儒雅高贵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精神。他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化”。“贵族文化指典型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这些精神贵族们自己心灵的产物。”(《向古典致意》)这种观念令人联想起唐代书画史家张彦远的论断:“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历代名画记》)王西京认同“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可见,他所认同的文人士大夫的“贵族文化”主要还是指唐代文化。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王西京站在唐代文化的高峰上俯瞰历代绘画,他汲取了儒雅高贵的气质、含蓄隽永的意境和恣纵放逸的笔墨,摈弃了文人画衰颓的流弊。他表现的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基本上是意象化的。王西京擅长白描线条,早期创作过大量线描连环画和插图,出版过《中国线描人物画技法研究》。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纯熟地驾驭线描的才能,简练、纤细而劲爽的白描使墨线勾勒人物轮廓,以浓淡相间的水墨渲染景物。

(2)历史感与担当。在王西京作品中,出现了屈原、司马迁、曹操、蔡琰、阮籍、嵇康、陶潜、李白、杜甫、李贺、范仲淹、李商隐、苏轼、郑板桥、孔乙己、阿Q、钟馗和钟馗之妹,作家柳青、爱国诗人于右任、彭德怀、张学良、杨虎城,画家齐白石、作家巴金、等不同人物形象。这个时期的作品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意识——助人伦,以道德为标准,以近及远,以今及古,以显及隐,把人物形象置于现实和历史的统一性之中。有研究者认为,作者透过这些人物形象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生命气质,正是这种精神气质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是走向未来的推动力。为了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渗透在艺术作品中,王西京在画面上创作的人物形象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主要是写实;具象与抽象相融合,主要是具象;形似与神似相凝聚,主要是形似。道德作为生命的支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造就出无数卓越的人物,使他们摆脱了狭义的自我,以有限的存在争取生命的无限意义。穷神变,他对人的认识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把握的转化。王西京所塑造的许多历史人物被变形、被夸张、被神化。《太白醉酒》、《杜甫春望》和《文姬抚琴》,其目的在于强化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内在精神的渗透力。人接受道德训导是复杂的、矛盾的、痛苦的,也会使人格发生分裂,被扭曲、发生变异。但他们追求的仍是人的本质的统一,精神的统一,观念的变化也使王西京的艺术语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时期,人物变形更加自由。测幽微,把握人要宏观上求博大,微观上求微妙。王西京作品尽情抒写心中逸气,注重写意,强化神似,追求寂静、空灵与渺茫。

(3)人物文化价值与体验的发现发掘。王西京笔下的屈原、勾践、曹操、杜甫、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都有一种对国家、民族、时代深挚的关切态度;而阮籍、李白、梁楷、朱耷、郑板桥、钟馗等又充满对非正义、对黑暗邪恶的抗争。他的线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成熟,自由、潇洒、精湛,像由内心汩汩流淌出来。用线则肆意、酣畅而不失拙朴。特别是巨幅创作《戊戌六君子》,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淋漓表现了六位志士殉难之际的壮烈情景,把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痛苦呈现出来。

(4)语言的审美取向。王西京对创新的解决方案,即在艺术实践勾连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西方。一方面对传统进行传承与扬弃,另一方面不断赋予精神以新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这就要不断地占有古典资源和现代资源、东方资源和西方资源,处理好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的关系问题,将民族文化投射到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去,把富有创造性和科学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引进与守住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在深刻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上下功夫,这样的艺术新体、新风格和新传统才是有意义的创新。王西京在深入思考后,就觉得必须突出民族文化身份,运用民族文化资源追寻和提升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发展空间。

(5)当代环境与状态的影响。中国画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消费。从总的方面来讲,艺术消费是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活动主要是指艺术产品的构思、创造及制作等过程中系列化的艺术品生产与创作、流通及进行艺术消费的系统的动态过程,这是艺术创作、生产及价值实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国画艺术中,消费的环境及消费者的情感与审美趣味越来越融于新艺术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之中,消费也不断地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及生产的过程中,这也就使得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而不是唯美性。从这个层面来讲,当代中国画艺术不可能离开社会化的一面去创作。当代艺术崛起的背后,是其理论资源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这个时期,公共领域、公共性、市民社会、文化权利、消费社会等问题开始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代艺术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学的背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揭示。

2、认识机制

中国画的核心问题是认识问题,认识的高度决定了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的高低。但要研究认识问题,就必须从认识的机制入手。认识机制的研究包括认识的发生机制、运作机制与实现机制。

(1)求神韵。线是国画形式法则中特殊功能的一种独特绘画语言,它十分显著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和审美意识,特别是王西京融入情感、思想、理论、意识、创造美感魅力的笔线所包含的关于人的体验的完整、庄严,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等作品中,着意表现领袖人物超凡脱俗、躬亲可敬的内心世界,和作为民族英雄无私无畏风采的流畅线条——丰富的绘画语言,使我看清了一种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创造美感的笔线。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在最洒脱、最随心所欲之际,仍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给人以潇洒飘逸而又卓然的感觉。

王西京在早年的《中国画人物技法》一书中提到:“画人物应注意整体感和立体感,线的穿插应注意疏密关系。”有论者认为,王西京的人物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境界浩渺深远,静寂空阔,二是人物画线条飘逸风韵。这种带有虔诚和神圣的宗教气氛的、有飘逸与浩渺的空间和谐的精神性语言,在画家进入艺术创造的超自我的精神状态下,可谓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其特征可以分三个方面与阶段来加以阐述:以形写神、以情写神、以意写神。

中国绘画的传神性是在特殊的哲学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神的创作手法是为了营造一种神意盎然的审美境界,这种提神化的意韵构思和意象化的神采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至高点。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崇高的理念,才使人内在的精神得以升华。这三个阶段与方面由于篇幅关系不再展开,容以后专文论述。

(2)重意写。当代中国画坛在笔墨与造型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倾向或者说是思路:一是注重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强调写生与造型的素描感,即准确;另一是强调生活与文化体验,强调写意与摆脱素描感。前者在中国画探索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王西京无疑对此表示了足够的警惕,有意识地与其拉开距离,而更多地来着力在第二个方向上去努力。具体地表现在其人物化造型的认识上,即走过了一个从物象、具象、意象、到抽象的认识即探索过程,也是他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的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心路历程。

①物象。画论成篇的写作当推东晋顾恺之三篇文章为最早,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以来,师法造化成为创作实践的主流。例如:“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唐·李嗣真《续画品录》)“湘东殿下……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陈·姚最《续画品》)“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历代名画记》)张璪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也为后世制定了创作的指导原则。张彦远所谈的“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可说是这个总结的补充。可是,模写末事到宋代已日益流行起来。关于这个问题,范宽有一条良好的经验。据《宣和画谱》说:“范宽喜画山水,始学李成。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范宽悟得早、悟得及时,终成山水画一流大师。这个过程,王西京可谓是心领神会。

②具象。造型这时起着支配性作用,王西京的绘画认真分析、探索人物特殊的命运、时代背景、心理以及个性气质,力求赋予每一个人物以独特的、符合其时代的精神面貌。造型的严谨、理性的蕴涵,流畅、犀利,具控制力的线条,以及精简的皴染,给人以适度感。

③意象。绘画的第一印象讲究形式美。意象立足于似又不似之间,并表意在具象、抽象之间,既可有形也可无形。王西京的人物变形非常大胆,往往是一种随心所欲、恣纵挥洒,但又玩弄笔墨之感。在他笔下,变形只是为了更强烈、更充分、更深入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时空存在与状态。

④心象。“意象”是“心象”的自然表露。心象研究可以回溯到2500多年前,是早期的科学心理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于19世纪60年代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象的探讨,通常只在哲学意义上进行,心象经常与“表征”和“观念”等概念在一起。主观性是中国传统绘画观中的宝贵理念。中国绘画的高妙之处在于对形象的认识。具象、意象、心象,这个“心象”看上去“玄之又玄”,却是“众妙之门”。王西京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画的新的体验,进入到符号地带的旅行,存在着表达现代人情感的多种可能性。正所谓,自然的意象日趋简化,更加接近于符号化的“心象”。

⑤抽象。抽象就是不求形似、追求强烈的表现力。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图像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符号化到有具象的象形艺术过程,直至近代绘画再演进为表意的抽象绘画。意象和抽象没有明确的界线,关键看表意的力度。但抽象不是没有形,只是不求具体的形,不是写实的形,它还是有线条、明暗、色彩等等的变化,也有它表意的思维。王西京的绘画,运用线条、明暗、色彩来表意,可谓是形随意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