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

 Joheno 2016-08-16

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

多巴胺

幸福主义闻思修(地球脚印) · 2016-07-17 14:32

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

说明:

    最近群里关于多巴胺的文章较多,但是对于生理学试验分析不够深入,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找出《幸福主义》中关于多巴胺的实验与解释部分分享给大家。并应当下几篇文章做一点补充:

 

快乐问题涉及三个层面学科问题1生理学2心理学3哲学。

    文中多为生理学实验结果,但是忽略了另一个神经递质——β内啡肽。所以从生理学上讲这段实验资料不能完整解释生理学现象。多巴胺与“心流”关系密切,而“心流”不等同快乐。

    快乐不只是生理学有关是心理学现象。生理学实验证据的不足直接导致无法解释心理学现象。在生理学上多巴安代表着激情紧张兴奋而不能直接化作心理快乐。只有在心理学层面,在一定的事件中多巴安功能才能转化为快乐而并不是所有事件即只有在有心理预期的事件中可以转化为心理快乐。本质上仍是脑内多巴胺高水平时,由于有预期的满足分泌了一点内啡肽分泌造成的。

从哲学层面讲,多巴安和β内啡肽,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在生理层面的体现。我们的欲望期待产生于多巴胺,满足产生于内啡肽。人就是在期待和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生活和存在的。如西方神话中的弗西西施向山顶推石头的过程是一样的。并且在上山的时候是多巴胺分泌增多的时候。所以把多巴胺分泌增多说是快乐的,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注:内啡肽、β内啡肽都属于吗啡类物质。

以下是《幸福主义》的一部分(26——33页),原封不动复制在这里。

 

四、幸福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幸福感—内啡肽,动力—多巴胺

    当人处在期待阶段时,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多巴胺分泌增多,表现兴奋、激动、情绪紧张。

    当事情成功后处在满足阶段时,神经处在抑制状态,内啡肽分泌增多,表现抑制、镇静、情绪舒缓、喜悦。

    多巴胺是激情激素,让身体兴奋,内啡肽是享乐激素,让身体感受满足。由多巴胺和内啡肽构成幸福的生物学物质基础。

    生理感受可以说明一切,可以验证一切。虽然幸福生物学研究还有待深入,但是已经可见一斑了。

为便于说明,在此摘录一些实验结果:

    我们知道“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功能活动经常受内外环境影响,有时兴奋,有时抑制。不同程度的兴奋表现为欣快、失眠、不安、幻觉、妄想、躁狂、惊厥;不同程度的抑制可表现为镇静、抑郁、睡眠、昏迷。特殊功能的抑制有镇痛、降温、厌食、内分泌紊乱等,严重抑制时可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兴奋和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两种表现,可以互相转化。抑制功能受到抑制时就可以转化为兴奋,如酒醉可表现为‘兴奋’,实际是脱抑制现象;过度兴奋可因功能耗竭而转入抑制而昏迷。持续兴奋后必然有代偿性抑制。”

    我们的身体就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不断的兴奋-抑制-兴奋-抑制循环往复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一旦过度兴奋或者过度抑制,或者身体不能调节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幅度,就会产生疾病和伤害。如范进中举后疯了,小品《话疗》中奖者“抽了”,受重大打击患上抑郁症等。所以正常的生活状态就是兴奋-抑制的循环往复状态,而能够维持长久持续的生活状态就是兴奋-抑制波动不大的中和状态。而“中”“和”,就是《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恬淡宁静的状态。这已经是一种很高的生活境界了。

    实际上,个体的幸福状态就是事后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喜悦、镇静、安宁、满足等。科学家称之为大脑的“酬劳系统”,也称之为满足系统;幸福状态之前的目标——挑战状态就是事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兴奋状态,表现为欣快、不安、躁动等。科学家称之为大脑的“期待系统”。

期待和满足是通过什么实现的?两个系统的生物学机制如何?从以下实验可以得到验证和答案。

我们看看下面的实验:

    “科学家将两只不同性别的实验鼠关进一个笼子里,它们彼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雄鼠与雌鼠交尾。稍事休息,两鼠又开始交尾,依旧那样激烈、坚定。但是,第4次或第5次后就结束了——突然雄鼠的兴趣消失了。它太累了吗?不,它觉得乏味了。这时,如果将雄鼠送进另一只雌鼠的笼子里,它会马上向这只雌鼠猛扑过去,一切会从头再来。”

加拿大的脑研究学家安东尼·菲利普斯做了进一步研究。他的数据如下:“隔着一块玻璃瞥见一只未曾见过面的雌鼠时,雄鼠的多巴胺水平提高了44%,交尾前,多巴胺的水平继续提高,升至正常值的200%,(交尾)达到高潮后,多巴胺水平迅速下降,鸦片剂快速溢出。下一次,(再)与同一雌鼠交尾时,多巴胺水平的上升幅度要略小一点,(经过)几次交尾后,多巴胺的水平已不再超过正常值,雄鼠的欲望减弱了。但是,如果(这时)另一只异性鼠出现在玻璃后面,雄鼠的多巴胺水平又立即上升,可提高34%。”

    从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出:(1)事前处在兴奋状态的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期待系统”,此时多巴胺升到最高水平,期待是通过多巴胺实现的。(2)事后处在抑制状态的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满足系统”,此时多巴胺降到正常水平,而鸦片剂升到最高水平,满足是通过鸦片剂实现的。(3)雄鼠在与同一只雌鼠交尾时,多巴胺水平随着交尾的次数增加而降低,直至不再升高,这说明“适应系统”的存在。(4)当雄鼠看到另一只雌鼠时,多巴胺再次升高,说明新的刺激使神经调节又回到了“期待系统”机制下的兴奋状态,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这说明对于“新的”“变化的”“有兴趣的”等产生期待的因素是多巴胺升高的直接刺激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之源,我们称之为激情。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实验:

    “1954年,加拿大的神经科学家詹姆士·奥尔兹进行了神奇的实验:奥尔兹给实验鼠间脑之间的下丘脑插入一个薄薄的电极,将电极的电线接上按钮,实验鼠通过按钮给自己施加微弱的电击来刺激某一脑中枢。结果非常清楚:不久,实验鼠就再也离不开那个按钮了,科学家测到了每小时6000次的自我刺激。(原因是)按下操作杆,期待系统开始反应,大脑多巴胺的分泌增多。”

    由于这个“期待”只需按下按钮多巴胺就会增高,多巴胺增高就会促使按下按钮的行为发生,所以实验鼠已经离不开按钮了,不会进入到下一个酬劳系统了。这正说明期待系统的机制是正确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这点,那只实验鼠对交尾都不再感兴趣了,也想不起吃喝。几天后,科学家断开了电极的电源,救了实验鼠一命,否则它会按住按钮不放,直至身体机能衰竭而死。

    进一步做实验:“科学家再次将电极插入实验鼠的下丘脑,只要科学家给予电刺激,实验鼠就(表现)生龙活虎而没有目的,或许目的还在寻找中。因为这些‘要求’所产生的刺激是人为地通过电极激发的,没有目的,所以实验鼠开始做它能做的一切——吃、喝、嗅、咬、清洁、交尾,将笼子里的东西拖着玩,将猫弄死,将小鼠接回窝里(等等)。”“科学家们将一只正在接受电刺激,并正想要吃食的鼠的饲料端走,它就跑向水瓶喝水去了,人们把水瓶拿走,它就去寻找交尾的伙伴。这种情况越来越离谱,最后这只鼠完全背离了它的目标,又开始吃起来了。”

    可以看出下丘脑电刺激不断,多巴胺就越多,实验鼠的活动就变化越多,这又进一步说明多巴胺只是让实验鼠提高了欲望,变得更加冲动,提高了它的欲望能量,变得更兴奋更主动,对一切都变得有兴趣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这说明多巴胺是一切欲望的物质基础,不具有特异性。

再看一个病例,就更能认识多巴胺的生物学意义。

    “一次严重的脑膜炎使莱昂纳德变成了一个活着的木乃伊。开始于大学生涯最后一个学期,失去了任何一种运动能力,没有一丝表情、四肢僵硬、失声、瘫痪,因此唯一的乐趣就是由侍者帮他翻书来阅读。与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小黑板上用右手艰难地写下字母。身体对他来说是一座监狱,有窗而没有门。奥利弗·萨克斯医生试用一种新的药品α-甲基多巴,它类似天然信息元素多巴胺。莱昂纳德是萨克斯医生使用这种药品的第一例病人,功效是那样令人折服。1969年3月开始治疗,两周后,莱昂纳德便判若两人。他居然可以跑了!从病区走进花园,把脸埋进花丛中,亲吻着鲜花——完全是一个幸福洋溢的人。不仅如此,他还陶醉于个人世界中,充满了活力。‘我感到自己得救了,复活了,再生了,’他说,‘我感到自己像一个正处在热恋中的人,要将那些阻碍爱情的障碍统统搬掉,我有一种健康的感觉,这是上帝的恩赐。’他甚至可以驾车,沉迷于像耶路撒冷一样充满诱惑的家乡纽约的夜生活。他在日记里写道:‘α-甲基多巴是一种恩赐的药品,它将从前闭锁的我重又打开。如果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有如此美好的感觉,那么无人会想着争执或战争,想着统治或占有,大家都会为自己和他人感到高兴。你可以想象天空就在地上。’但是,莱昂纳德的极度兴奋只持续了几周,5月,他的喜悦聚变为痛苦,然后变成贪婪,再后来,对权力和性欲的无尽的欲望越来越多地占据他的大脑。他开始调戏病区的护士,并认真地请求医生将护士们分组,好为他提供夜间‘服务’。他解释说:‘我精力充沛,过于旺盛,凭借着血液中的α-甲基多巴没有什么我做不到的,只要我愿意。α-甲基多巴是权力,是不可抵抗的力量;α-甲基多巴是淫乐,是自我享受的权利。α-甲基多巴给予我渴望和力量’。他语速飞快,在6月份的最初三周内,他写了几百页的自传,他的心境上升到发狂的地步。莱昂纳德认为自己被魔鬼困住了,认为在他的周围张着一张正在收紧的网,要勒死他。他产生了幻觉,当他想在幻觉中用枕头窒息而死时,萨克斯医生给他减少了药量。几天后,莱昂纳德又开始发呆了。以后,再用α-甲基多巴和类似的药品治疗时,都反复引发神经错乱。1981年,莱昂纳德在这种状态下死去。”

    “脑炎损坏了莱昂纳德脑中的一些细胞。在人脑的截面图上,它正好在脑中间的位置,大约指甲盖大小,像黑色斑点,因此被命名为黑质,是信息元素多巴胺产生的地方。”

    由于黑质被破坏,多巴胺水平极低,所以莱昂纳德呆若木鸡,等到给予其α-甲基多巴替代治疗,莱昂纳德又充满活力,甚至过于旺盛。“简单地说,多巴胺是驱动我们的元素”“莱昂纳德的悲剧是医生们在当时没能正确地确定新药品α-甲基多巴的治疗剂量,他服下的多巴胺超出了身体的承受量,最后这种药品触发了他体内的机制,恰恰是这种机制通过日常生命形式来控制每个人,过度的用量导致荒诞不经。莱昂纳德的命运向我们昭示,多巴胺在我们大家身上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从以上实验和病例可以看出,事前状态——即幸福状态之前的目标挑战状态——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兴奋状态——即“期待系统”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就是多巴胺。

我们再看几个与多巴胺相对应的实验发现:

    “1973年,三个互相独立的研究小组都发现,所有人脑中的神经元都有鸦片制剂的接受体和化学存储间,吗啡和海洛因也在其中。”“后来证实脑能够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并且能将这种物质准确地传递到神秘的接收体,第一个人体自有的鸦片制剂被发现了,人们称之为‘内啡肽’。不久又发现了脑啡肽、强啡肽。内啡肽和脑啡肽释放舒服的感觉,而强啡肽则产生恐惧的感觉。”

    身体内没有鸦片剂的人,就没有了幸福的感觉。戒毒人员所用的药物纳洛酮机理就是阻断吗啡受体。“当一个曾经有毒瘾的人服用这种药物后,便不思茶饭,不言欢笑。在他看来,周围的人只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机器,这个世界到处住满了机器人,在这种环境下,人只是活着而已。虽然在性高潮时依旧显示心跳加速和所有其他的正常反应,但他已对性生活失去了兴趣。显然,没有鸦片剂的人也有能力进行性生活,只不过没有任何感觉。”“科学家将实验鼠中脑的一个受鸦片制剂控制的中枢摘掉时,同样的情况在实验鼠身上也发生了,实验鼠的表现是,对一切都害怕,见到甜品就恶心。”

    人的间脑下的腺垂体产生β-内啡肽,其药效远远超过鸦片。人体的美好感觉都是通过这一系统实现的,就是前面说的酬劳系统。“当我们遇到好事时,鸦片剂溢出”“在性高潮时,鸦片剂溢出”“被抚摸时,脑中也分泌出鸦片剂”“吃饱后的舒服,都是脑中分泌更多的内啡肽”“妇女们忍痛分娩不久,许多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这就能说明鸦片剂的作用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幸福的满足感的实现就是靠脑内的鸦片剂,β-内啡肽就是事后满足——中枢神经调节神经处在抑制状态——即“酬劳系统”的生物学物质基础。

“人们给实验鼠注射了高剂量的鸦片制剂后,实验鼠陷入了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它们的身体变得像蜡一样,身子几乎像黏土一样可以随意弯曲”。“乐不思蜀”应该与此相似,就是鸦片剂分泌太多的缘故。“神经化学家证明,从某一剂量起,鸦片剂就会大大降低多巴胺的水平。”就如性高潮之前多巴胺水平大幅度提高,性高潮之后鸦片剂大量溢出,这说明中枢神经调节完成了一次从兴奋到抑制的调节转换,从期待到满足的情感转换。期待与满足紧密相连,同时两种状态也相互对立,“它们的关系就像孩子在玩跷跷板:这次一个孩子在上面,下一次另一个孩子在上面。谁在渴望,谁就不可能尽情享受;谁在享受他最终得到的东西,那么这一刻他的渴望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一定是波浪式地向前,不可能全是期待而没有满足,也不可能全是满足而没有了期待,一定是目标、挑战和期待之后成功、喜悦、满足交替出现。也就是中枢神经调节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过程,也就是多巴胺、β-内啡肽交替升高的过程。因为人体还有一个“适应系统”把一切新的都能慢慢变旧。这就是幸福基本原理的生物学基础及客观根据所在。

事前喜悦:

    “鸦片剂作用的时间很短,根据不同情形,这种效应只有几分钟或几小时。”“这就显示出享受的阴暗面。幸福药剂的力量一消失,我们的情绪又回到正常状态。”所以我们常常感觉幸福时光如此短暂,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就从身边消失了。

    相反,达到期待的目标可能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相比之下事前喜悦的时间却要长得多,更有很多人信奉“过程比目的本身更有意义”。那么事前喜悦是如何产生的?是幸福?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有很多书把“事前喜悦”说成是幸福。事前有喜悦,有兴奋,是正常的;喜悦来自一种满足感,是因为事前有目标有事做而有奔头、有精神支柱而满足;或者因为事情进展与自己的预期一致而获得满足和喜悦但是这时多巴胺又处于高位。不信的话,你看看,假如事情的成败无法预期,那么事前就没有喜悦,而只有多巴胺的过度增高、神经过度兴奋,表现紧张、焦虑、坐卧不安。所以,单独强调“事前喜悦”是不科学的!它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满足感,只是有的人没找到满足感而已,不可盲从。

    另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当事前的一点点满足之后,必然要面对结局;随着事情的临近,因为有期待,神经调节依然会处在兴奋状态;并随着目标越来越近,多巴胺会越来越高,直到神经兴奋达到高点。这个高点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事前的认识程度、准备程度、把握程度决定的。当事前准备得越有把握,多巴胺分泌不会过高,因为有内啡肽的拒抗;当事前准备越没把握,神经就越兴奋,多巴胺就会过高,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用仪器监测还会发现血压增高、呼吸心率加快、身体代谢加快、耗能急剧增加,持续下去会因为耗竭而崩溃、衰亡。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每次面对考试时就可以体会到,考试前不会有喜悦情绪,若准备充分考试前会有几分镇静;准备不充分,就会多几分紧张、焦虑、不安。所以“事前喜悦”是由事件的发展趋势决定的,好的预期会有喜悦,不好的预期会有紧张、恐惧等;若没有预期,就是正常神经调节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是一种高能量应激状态,加上一些好的预期就是高兴、高度兴奋状态。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多巴胺不具有特异性,不产生感觉;内啡肽才产生感觉感受,而喜悦是一种感受,因此“事前喜悦”一定是内啡肽介导的“酬劳系统”产生的。所以有些书籍把“事前喜悦”说成是兴奋状态是不对的。

    这样,幸福的生物学基础的物质作用,就是多巴胺和内啡肽“跷跷板”式的作用,既与实验结果相符合,也与生活现象相符合。地球脚印著

 


幸福主义闻思修(xf84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