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能力有“圈”吗?

 三余无梦生 2016-08-16




在投资上,认清自我、坚守自己的能力圈,被巴菲特视为最重要的原则,没有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价值投资的第四大“心法”。(前三大“心法”参见:这个谁都知道的常识,巴菲特为啥要一再强调?》、 市场先生:一个重度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别说你懂安全边际



一、投资最重要的原则


一说到“能力圈”,不少人可能潜意识里认为是巴菲特的“原创”,其实现在公认的观点认为其首先由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提出,后受到巴菲特的推崇,并将之发扬光大。巴菲特对能力圈做过这样的解释:投资者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边界。


我们目前无法得知芒格提出这一概念的具体语境,但我们可以基于其思想理念与人生经历进行合理推测。


芒格非常强调逆向思维。他在多次演讲中表达的“要想成功,首先要避免失败”的主张,且他善于从自身与他人的失败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用来警醒自我投资时误入歧途。在这个思索总结过程中,芒格发现,多数投资者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对自我能力没有清醒认识,更没有坚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投资,而是盲目乐观与自信,轻易“趟雷”涉足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这种认知让芒格对能力圈的重视上升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巴菲特在芒格的基础上将能力圈称为“投资最成功最重要的原则”,是基于长期的投资实践后做出的经典论断。


在价值投资理论体系里,不损失本金是一切投资的前提,这就要求投资者要为自己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而安全边际取决于价格与价值之差,所以要想实现一个足够的安全边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择那些深具内在价值的好企业。那如何判断与衡量企业的价值足够大?这就依赖于投资者的个人功力,即能力圈了。能力圈越大的投资者,往往越能独具慧眼地发掘更具价值的企业,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安全边际,也就越能实现保本及超越一般投资者收益的目标。所以说,能力圈是进行企业估值与实现安全边际之基础。


二、怎样确定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在1996时就能力圈的边界与大小问题做过这样的阐述: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边界比大小重要,这并不难理解。从大小上来说,值得投资的好企业、好公司那么多,你只要能发掘其中的几家,以合理价格买入,耐心持有,时间和复利的魔力足够让你收益满满。,加之人的精力终究有限,没办法轻易或随意地扩大自身能力圈。从边界上来说,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是坚守能力圈的前提,只有清楚自己能力圈范围,才能自觉做到坚守在能力圈内投资,选择自己有能力分析与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有价值,从而为自己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


但对多数投资者来说,一个亟待解决的的难题是:如何计算出自己的能力圈?有人曾就此向巴菲特与芒格发问。


对此,芒格幽默地说:“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若你问起,那就意味着你已在圈外。”巴菲特则坦承自己并不能就此提供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我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边界,但对其他人实在没有什么建议。”


可见,这确实是个不好接的“烫手山芋”,但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又是非常有必要的,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仍是从大师们的做法中汲取经验,学其精髓,用以指导自身投资。


那巴菲特是如何画出自己能力圈呢?


“围绕你能够真正了解的那些企业的名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


对于自己能力圈以内的公司,巴菲特的做法是竭尽全力地研究分析:“我将会每次选择一个行业,逐步成为精通6个行业的专家。我不会简单接受关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传统看法。我要努力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立看法。”他举例说,以选择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造纸公司为例,首先,他会在脑子里将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将是我们整个家庭拥有的唯一财产。我应该对这家公司做些什么?我要考虑哪些东西?我担心什么东西?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接着,他会走出办公室,去与客户们交谈,去弄清楚与其他同行企业相比,我们这家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巴菲特认为,如果你这样做了研究分析的功课,你甚至有可能会比管理层更加了解这家公司。”


对于能力圈以外的公司,巴菲特的做法很简单:根本不理,哪怕错过再大的赚钱机会,也不后悔。比如,他这样解释自己不赚投资手机行业的钱: “我错过了参与投资手机的好机会,因为手机行业在我的能力圈之外。”另一个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案例是他长期未买入微软股票,即便微软是行业巨头,且他和比尔盖茨是多年的挚友,但他认为科技行业不在自己能力圈内,坚决不买。


三、要坚守,也要拓展


确定了自己的能力圈后,就能在投资中大有斩获吗?不然巴菲特也不会只有一个?成功的关键还取决于你能否能坚守住这个“圈”。


坚守能力圈的最大难点,是抵挡住为了追逐更多利润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诱惑。


以巴菲特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网络高科技股迎来大牛市,巴菲特却一股也不买,尽管这让他1999年盈利只有0.5%,远低于当年股市大涨的21%。而到了2000年,事实证明了巴菲特的明智:这一年,网络股泡沫破裂,股市连跌三年,跌幅超过一半。巴菲特逆袭实现三年盈利10%,大幅跑赢市场。


面对错过大牛股的奚落与嘲笑,巴菲特淡定地表示:“我们的投资原则如果运用到科技股上也会同样有效,但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运用。”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如果在自己的能力圈里面找不到值得投资的企业,他不会因此就去扩大能力圈,而只会选择耐心等待。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要做到巴菲特这种将坚守能力圈内化为投资本能般的自觉难度不小,不过我们仍可以通过努力以接近这一目标,这就依托于投资者的纪律与耐心。


纪律要求投资者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来约束自己随时可能出现的越出能力圈的行为,坚守在圈内投资。在这方面,巴菲特与芒格给了我们不少建议,比如巴菲特的“打孔”故事,投资者每交易一次打一个孔,每人一生只有20次机会,通过次数的限制让投资者每一次的行为都“被迫三思而后行”,自然不会轻易“越界”。芒格则列出了“检查清单”,他认为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完全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通过详细列出投资要避免的问题并严格贯彻到自己投资行动中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约束自身行为在能力圈范围之内。耐心可以克服人类天生爱行动的偏好。投资者应当相信被爱因斯坦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之魔力,不到必要的时候,不轻易打断它,避免不必要的收益损失与交易成本。复利会让投资者不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采取行动,尤其是超出自身能力圈外的行动,在幸运来临前保持头脑清醒,直接屏蔽外界干扰。


另外,也当认识到,坚守能力圈,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只能“画地为牢”,在圈内无所作为,相反,投资者在坚守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拓展自身能力圈。也就是说,能力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一直强调自己不懂科技股的巴菲特,从2011年开始大量买入IBM股票,最终成为IBM第一大股东,即便在股价大跌损失达到20个亿时也没有抛售。这当然不是巴菲特投资理念与思路的转变,而是其能力圈拓展后的自然结果。熟悉这一案例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巴菲特在买入IBM股票时,对其商业模式、经营现状、管理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对这家公司已经到了了如指掌的程度。这一原本圈外的领域已被纳入自己能力圈之内,巴菲特才有足够的底气相信自己的选择,无惧股价下跌。


坚守能力圈,要求投资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拓展能力圈,则是实现从不清楚到清楚的必然要求。新的能力圈形成后,同样需要坚守。


记住巴菲特的话吧: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中巴价值投资研习社
价值投资者都会关注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